百年清华

承上启下 永不停步——为体育代表队1975级队友而作

2019-07-15 | 袁帆(1975级建工) |

108周年校庆,“马约翰杯”运动会开幕式上的1975级校友方阵

2019年4月28日,清华大学第62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在东大操场隆重举行。在盛大的入场式上,当适值毕业四十周年的1975级100名校友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嘹亮的口号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受到了全场热烈的欢迎。此时,主席台上传出了这样一段入场解说词,响彻全场:

“1975级的校友们,他们离开母校已经整整40年了。在校期间,他们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在‘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而奋斗’口号的感召下,75级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生龙活虎,很有特色。许多同学成为了学校体育代表队的主力队员,在北京市高校、以及全国的各种体育比赛中,为母校争得了许多令人骄傲的荣誉。”

参加开幕式的1975级部分体育代表队老队员

在这个方阵中,我和李彬彬、秦培仙、张伏玲、曾修慧、钱秋星、李娜、于新华、王德衿、谷清林、刘援朝、郑晖、毕亚军、胡忠祥等十四人听到这段话,激动的心情就像奔腾的海浪!因为我们都是当年的清华体育代表队队员,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好像又飞回四十多年前的清华运动场,胸中不由得涌动起奔跑的欲望,身心重又沉浸在赛场上夺标的荣光…!

1977年校运会入场式

在1970—1976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工农兵上大学”的特殊概念,清华前后共招收过六届学员,这是由一系列社会演变造成的结果,也是不可回避与跨越的历史阶段。而1975级在校期间恰恰处在风云激荡的关键岁月,因而经历了一次关乎国家命运走向的历史巨变。身处历史洪流,勇敢搏击奋斗,清华1975级代表队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以自己的坚韧与顽强,在体育平台上接受挑战,承担起“呈上启下”的历史责任!

陈希与1975级队友

翻开那个阶段的北京高校运动会的成绩记录册,清华与北大、钢院一直上演“三强争雄”的大戏,在获得前八名的运动员名单中,“清华”二字频频闪现。在1976、1977、1978这三届高校运动会上,清华始终没有让“男子总分第一”的桂冠旁落,并且始终处在男女团体总分“前三”的位置上。除了田径以外,在其它运动项目的竞赛中,清华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从来都是夺标的热门,始终让其它院校刮目相看。历史已经证明,清华体育的接力棒在我们的手上曾经完美接传,75级代表队员永远可以欣慰地说:“我们来过,我们拼过,我们赢过,我们没有遗憾”!

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美丽的清华园是令无数莘莘学子向往的中国最高学府。在这里,清华的每个学生除了感受到强烈的严格治学氛围外,还特别受到了“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体育精神熏陶。清华的体育运动水平在中国的高等学校里历来名列前茅,并且在建校一百多年来,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经历怎样的世事变故,坚持体育锻炼的优良传统始终像接力跑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从没有断线。

长跑队

尽管我们在1975年秋季入校时,清华还处在“十年浩劫”的最后时期,教学及各项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深深地被清华强烈的体育氛围所感染。开学不久,学校的各运动项目代表队都进行了新生选拔,也就是从那时起,一批具有体育运动基础的1975级同学进入了代表队,为清华体育精神在特殊年代的传承开启新的一篇。

1977年5月校领导接见参加高校运动会的田径队

在1975—1979年的四年里,学校体育代表队中的1975级同学曾经多达七十人以上,其中在田径队中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田径队有:李彬彬、秦培仙、王玉荣、乔茹芳、杨琳娜、田淑萍、佟淑珍、黄倩、许星全、邢淑珍、张伏玲、师二兰、李聪聪、尹建新、邹爱华、翟淑萍、杜文惠、韩秀丽、陈何云、吕华(以上为女队员),陈希、欧文生、张庆元、石泓然、王长滨、李石生、胡忠祥、周连仲、于新华、王彪、王德衿、谷清林、郑晖、蔡长杰、蔡福广、袁帆、刘援朝、陈同洲、杨敬东、林克旺、耿大中、林汉通、韩明、毕亚军、张华忠、山拓、刘信波等。

女排

女篮

此外,在篮、排、足、乒乓等球类和游泳、举重代表队中有:曾修慧、迪里巴尔、方胜利、郭红力、钱秋星、谢滨、李娜、刘岚、阎新凤、郭小平(以上为女队员),黄洪耀、林岳贤,林松辉,叶周和、孙燕明、王建、施建、张玲承、许定宝、张瑞锋、侯建群等。另外,还有留学生迪埃梅(塞内加尔)、阿尔丹(阿尔巴尼亚)、姆伲亚尼(坦桑尼亚)、伯特绍(多哥)等。

比赛

训练

当年的1975级代表队员都没有体育专业背景,只是普通的“工农兵”。他们一方面要克服因为文化基础较差带来的专业学习困难,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运动成绩。特别是在第一学年里,75级各个专业基本都进行了“开门办学”,于是代表队员就要在工厂、工地等校外环境里利用各种条件进行锻炼,因此付出了超出一般同学许多倍的体力和精力。在四年清华园的学习生活中,除了教室、宿舍、图书馆,大家的足迹留下最多的地方莫过于各个运动场、馆。忘不了每天下午两节课后那龙腾虎跃、热闹非凡的大操场;忘不了在学校代表队里你追我赶,一同训练的队友;忘不了呕心沥血,悉心执教的清华体育老师;更忘不了清华各个代表队在北京高校运动赛场上一次次摘金夺银,享誉赛场的荣耀辉煌……

马约翰和年轻老师

特别要说的一份幸运是,75级代表队遇到了难得一遇的优秀教练团队。当年执教过我们的体育老师中,有在彼时已在清华执教三十年以上的夏翔、王英杰、杨道崇、翟家均、林伯榕等老一辈体育教育家,也有经过马约翰先生亲自指导过的曹宝源、苏应惠、王毅、陈蒂侨(女)、王惠希、郑继圣、于洪森、胡贵增、陈兆康、周钦霖、詹世霖、苏毓辉、黄文杰、刘津珍(女)等资深教师,还有郝锁柱、尹嘉瑞、王斐力、齐坤莹(女)、张荣国、马俊英(女)、孙燕(女)、孙建国、康德周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这支队伍中,既有大名鼎鼎的体育前辈,又有经验丰富的专项教练,他们秉承高尚的师德,专业的能力,不仅关心我们的锻炼,更注重教我们如何做人。他们视我们为自己的晚辈,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提高成绩,他们真正做到了兢兢业业、身体力行,有时甚至达到了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忘我程度!他们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运动技能,更多的是人生的体悟与感动。

1978年北京大学生运动会上

男子短跑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75级代表队员在各队教练的悉心培育下,经过勤奋训练,很快就在比赛中崭露头角。以田径为例,在1976年的第15届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短跑队头一次参赛的陈希,就在400米比赛中以52′7的成绩取得第一名,以11′1的成绩取得100米第二名,为1975级代表队员首开纪录。陈希在1977年的第16届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又创下一人独得100米、200米两项第一名的佳绩;在1978年的第17届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再一次拿下100米、200米两项第二名的好成绩,他也因此成为75级唯一的连续三届参加高校运动会,连续三届进入前两名的优秀短跑选手。陈希1979年毕业以后,又于当年考上研究生,继续一边读书,一边训练,不但保持了良好的竞技状态,还进一步提高了比赛成绩。在1981年第20届高校运动会上以10′9打破个人最好成绩,再次取得男子100米竞赛第一名!更重要的是,他在清华学习、工作三十多年之后,逐步担任了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更重要职务,担当起治国理政的重任。陈希不仅成为清华体育运动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75级代表队值得引以为豪的最优秀队友。

袁帆

1975年,我作为海军学员进入建工系学习,入学不久就被选拔进了长跑队,曾经三次参加北京高校冬季越野赛,三次参加北京高校田径运动会,两次参加北京市田径运动会。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5月第一次参加高校田径运动会,在1万米比赛中由于“误判”和高温的叠加,造成最后只剩我只身跑完最后一圈的场面,也感受了首次亮相却“孤独求败”的痛苦过程。在这之后,经过教练的“挫折教育”和“知耻而后勇”的刻苦训练,我逐步摆脱了“首战失利”造成的心理阴影,在重大比赛中的成绩逐年上升。在1978年5月的高校运动会上,克服伤痛带来的困扰,一举夺得1万米和5千米两项长距离比赛的第一名,以优异成绩完成了“由惨败到完胜”的艰难蜕变,获得了宝贵的人生经历。在1978年5月24日的《北京日报》刊登的高校运动会报道中,特别提到了我取得的成绩,并以此作为对新时期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理念的倡导。

1975级化工系女队员

每一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不同的专业侧重,但都是达到“体魄与人格并重”目标的锻炼手段。长跑是一项艰苦而又枯燥的耐力项目,要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易事。这中间不仅需要经历刻苦的训练、失败的打击,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出其中的哲理,以至于达到精神的升华。曾记得,长跑队在大风呼啸的严冬,来回20公里跑香山的“拉力赛”;曾记得,一堂训练课上,所有人都要一口气跑十个被称为“魔鬼跑”的400米变速(400米全速﹢200米慢速)……然而正是经受了这一次次的“折磨”,才让我们练就了百炼成钢的坚强意志,才会有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而奋勇夺标的辉煌!

1978年5月20日高校运动会入场式(北大)

人生如长跑,生命之路就像是永无尽头的跑道!在人生的长跑中需要毅力,而毅力来自于艰苦的磨练;在人生的长跑中既要具有耐受默默无闻之寂寞的定力,也要能做到不因鲜花和荣誉而停下脚步……当年能在北京高校运动赛场上为清华争得荣誉,能为自己留下用汗水争得的夺标记录,这是一件永远都令我们全体1975级代表队员感到骄傲的事情。直到今天,每当想起那激烈的比赛场面就像又听到了起跑的发令枪,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跑道上永不停步,奋勇向前!

1978年5月校领导接见参加高校运动会的田径队

时光飞逝,我们1975级代表队员当年的清华体育经历一晃已过去了四十多年,尽管大家已经进入生命的夕阳旅途,但当年运动场留给我们快乐的回忆,珍贵的友情却与日月同在,与时间共存。而长跑带给我的特殊感悟与深刻启迪也成为我最大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益终生!这正是:

人生犹如长跑路,自强不息克险阻;

清华精神激励我,锲而不舍迈大步!

(2019/7/14撰于上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