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坐在三里屯一间咖啡馆的露台喝圣培露。这是产自意大利北部的天然有气矿泉水,瓶身闪亮的红星一度被欧陆国家视作身份的象征。李健说,他经常喝这款水,迷恋它的味道。
之前,人们知道 “水木年华”,却不知道李健;后来,人们又见王菲并爱上《传奇》,还是不知道李健。随着《传奇》的走红,大众才慢慢认识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他曾经唱过一首《风吹麦浪》,被人认为是个隐喻——他一直站在麦田里,王菲是一阵风,伴着“传奇”,麦浪吹起,他的身影才得以浮现。
1996年,尚在清华念书的李健信手写下《传奇》的前半部分旋律。6年后,刚离开“水木”的他住在四合院,夜晚阴冷,前程未卜,他提笔续写6年前的曲子并填词,最终成就《传奇》。李健一度主唱《传奇》,但那时他只是青年们心中的小众歌手。王菲将它唱红,已是8年后的事情。李健说:“王菲翻唱了一首歌,也从喧嚣中翻出了一位在大时代边上浅唱的歌手。”
很多人说,李健的魅力正在于他的“慢”;姚晨觉得,李健让她想起张国荣;汪峰说,李健即使冲动起来,也安然若素;媒体将歌手李健称作“男版王菲”,将创作者李健称为“音乐诗人”。
2011年1月21日,李健受邀将在广州长隆国际马戏大剧院一场名为crossover(跨界)的盛宴中,将《传奇》与长隆第5代大马戏《魔幻传奇》相连。两位演员将在高达5米的吊环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悬挂、飞接等表演,演绎《霸王别姬》的经典:将军持剑江畔,心已冷,刺骨寒。音乐渐起,《传奇》如约而至。
我不否认因王菲而红
人物周刊:有人说,与其说《传奇》成就了你,不如说是王菲成就了你。
李健:这的确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也不是丢人的事情。我们需要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听众。大众是相信权威的。王菲其实早就帮过我,而春晚这个契机又太强大了。两个最强的东西联合在一起,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从不否认,王菲对我的事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物周刊:之前你说,你不喜欢中国的晚会歌曲,《传奇》却因晚会而红。
李健:《传奇》是晚会歌曲的一种颠覆。看过那么多台晚会,哪台晚会的歌曲让你感动过?它们都是临时定制的,违背了创作的规律。在晚会上,我们一般不用音乐或艺术的标准去要求歌曲,就像赈灾晚会,不能用艺术的尺度去评判赈灾歌曲的价值。在我看来,中国的晚会歌曲有一些是成功的,完全符合晚会的需要,比如《走进新时代》、《难忘今宵》。
人物周刊:王菲当时应该有很多种选择,为何她最终演唱了《传奇》?这并不是一首新歌。
李健:王菲一直很喜欢我写的歌,我的歌她基本都会唱,《传奇》是她最喜欢的。她从2004年就开始唱,退出歌坛的几年也一直在唱。她复出演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传奇》,这种机缘无法复制。
人物周刊:纯粹从音乐人的角度,你如何评价王菲?
李健:真正的天才都是无师自通的。她没有学过音乐,也不会乐器,就靠感觉,对音乐的领悟力、理解力与生俱来。品位后天可以培养,但天分很重要。张亚东说,王菲平常嘻嘻哈哈,录起音来完事很快,状态一下子就能找到,而且非常精准,哲学上这叫到达了自由王国吧。
人物周刊:从朋友的角度,你如何评价王菲?
李健:王菲挺高尚,她做了很多帮助别人的事儿,但从来不去到处说。她也从来不会在背后说谁不好,心胸挺豁达。一定要看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才能到达她今天的状态。她是一个悟性很强的人,无论音乐上,还是宗教上,她可以一点即通。也许,她已经超越了歌手这个概念。
人物周刊:《传奇》在春晚刚唱完那会儿,公众评价并没有那么高,但这首歌越来越红。
李健:好的歌曲是有大信息量的,得反复解读,才能真正喜欢。现在KTV点播,前几名永远是《传奇》。我一直觉得我的歌不适合卡拉OK,因为需要安静的、用心的聆听。卡拉OK在我眼里跟音乐毫无关系,它就是一座健身房,是人们排汗、消愁、发泄的地方,是纯娱乐的。
音乐不是时尚活动
人物周刊:你经常提到清华给予你很多东西,这所学校给了你什么?
李健:清华教会我把人生看淡。很多老教授并不富有,但他根本不稀罕那些物质的东西,荣辱不惊,内心充满强大和骄傲。那叫追求自由,哪怕只有内心的自由。
人物周刊:你脱离原来体制内的单位,就是为了自由?
李健:国家部委虽然工作和收入都很稳定,但远不能让生活或精神随心所欲。物质上没有满足,心灵上没有依靠,我干嘛不图其中之一?要么去赚最多的钱,要么就选择真正的热爱。
人物周刊:水木年华的名声远远超过“李健”本身,为什么选择离开?
李健:我跟水木年华的卢庚戌等还是好朋友,但在音乐上,我们有很多不一样的追求。如果我是很职业化的人,为了钱、为了名委屈自己一下,一起做也行。但我不是。我在音乐上很难做出妥协,只有离开,才能不再受任何人的束缚和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所有的风格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规定的。好的艺术家,包括文学家,都应该是纯自我写作。
人物周刊:你有音乐洁癖吗?
李健:有,我还是崇尚音乐的专业精神,推崇专业人士。音乐是门艺术,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游戏,更不是一场简单的时尚活动。现在很多文艺青年搞摇滚乐队,先留头发,再学吉他。他们把音乐当时尚,就跟染发一样。都是瞎闹,没任何技巧,也没有任何音乐的成分。
人物周刊:你的音乐一度被视作小众,如何平衡艺术与市场的关系?
李健:不平衡。我就是个内容生产者,让公司去经营。种出来的是桃就是桃,至于给它包装成什么去卖,怎么去卖,那不是我的事情。
中国音乐就是网络歌曲加晚会歌曲
人物周刊:你一直强调,中国听众需要音乐审美教育。
李健:我们70年代的人,审美教育为零,80、90年代的人可能好一点,但90年代的人有一点很不幸,他们从小接触的全是R&B,全是流行音乐,还不如不受这个教育。我希望可以像欧洲国家一样,孩子小时候能接受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双重教育,因为没有培养就谈不上欣赏水平以及品位。在中国这样一种竞争激烈、快节奏的大环境当中,孩子们以数理化考试为第一目标,美育、德育都排在后面,而在德国,是先找出有音乐才华的人去搞音乐,剩下的才去搞数理化。
人物周刊:你也不能要求大众都去听古典音乐。
李健:是不能要求这样。但某类音乐在中国太火爆,只能说明中国存在审美教育的问题。为什么说郎朗了不起?郎朗在中国真正引领了一个古典音乐潮流的出现,所以他的了不起不仅仅是因为钢琴弹得好。并不是让大家都去听古典,听多样化的音乐最好。美国和欧洲都多样化了,中国音乐还不是。
人物周刊:那中国音乐是什么呢?
李健:中国音乐就是网络歌曲加晚会歌曲。更要命的是,网络音乐让人都不去买唱片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寄望于国家。作为音乐人,我只能说唱片卖不好,还是因为创作得不够好。歌手能改变什么?只能改变自己。
(陈彦炜 吴鸣)
转自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