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 困 励 学 爱 校 育 人
清华人,历来就以强大的凝聚力被社会所公认。在清华历史上,就传颂着前辈学长资助贫寒后辈完成学业的动人故事。贫困学生都是从全国各地精心选拔的优秀学子。学校希望他们不为经济困难所累,身心愉悦地顺利完成学业。在此背景下,2006年清华校友总会正式启动“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
“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是清华校友总会面向校友发起的一项捐资助学工程,不同于已有的各类奖助学金,它倡导“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理念,专项资助由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直接感受到校友给予的精神激励,是清华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校友参与和支持母校人才培养的直接渠道。“清华校友励学金”加强了校友和母校的联系,体现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一次性捐款达到6,00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校友个人或团队可在当年将此捐款冠名为“清华校友—XXX励学金”,6,000元人民币可支付一名贫困生一年的学费及住宿费用。
一次性捐款达到120,000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校友个人或团队可冠名为“清华校友—XXX励学金”,捐赠者将拥有永久冠名权,采取“留本发息”的方式,120,000元的年利息目标是资助一名贫困生一年的学费及住宿费用(6,000元左右)。
筹集的款项由清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依照相关条例予以发放。
“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自启动以来,累计募款1.77亿元,设立励学金项目400余项,资助学生1.6万余人次。在广大校友的热心支持下,校友励学金项目作为学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校实现了“两个全部”的目标: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并惠及家庭经济一般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家境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解决全部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同时,通过捐赠校友与受助学生间多种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取得了很好的资助育人效果。
“清华校友励学金”用于资助在校贫困生,欢迎广大校友非冠名捐赠,共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清华校友励学金”用于资助在校贫困生,欢迎广大校友非冠名捐赠,共同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
2007年,周玉田、贺美英、杨明杰、许瑞洪和李德坚五位老师以及85级电子系校友共同捐资设立,基金采用“留本发息”的方式长期资助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之后,多位校友向基金注资。
2007年,85级电子系校友捐资设立,基金采用“留本发息”的方式长期资助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品德优良的信息学院本科生。
2007年,85级电子系校友捐资设立,基金采用“留本发息”的方式长期资助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品德优良的信息学院本科生。
2008年,建筑系校友梁勤、杨文娟夫妇共同捐资设立,基金“留本发息”,优先资助建筑及相关院系经济困难的本科生。
2008年,为鼓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出资设立,并吸纳工程物理系教职工和系友以及社会各界捐款。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品德优良、学习勤奋的工程物理系在校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的工程物理系在校生。
2008年,为了纪念陶先生对环境系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同时激励环境系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和后顾之忧,值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85级电子系校友设立“陶葆楷励学基金”。基金“留本发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的环境系本科生。之后,多位校友向基金注资。
2008年,为庆祝顾夏声先生90华诞,顾先生的学生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集资设立“顾夏声励学基金”。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环境系成绩优异的学生,资助环境系家庭困难的学生。之后,多位校友陆续向本基金注资。
2008年,龚育之学长的家属和85级电子系校友共同捐资设立。基金“留本发息”,用于支持清华大学培养文理兼备的人才,促进文理交融,不仅资助在文理两方面努力钻研,能够获得双学位但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而且还奖励对文理学科交融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教师。
2009年,为了纪念和缅怀孟少农院士为中国汽车工业和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做出的卓越贡献,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成才报国,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决定成立“孟少农励学基金”,并号召广大校友向基金捐资。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资助汽车工程系在校学生。
2010年,李道增院士的众弟子们捐资设立,基金“留本发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建筑学院本科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
2010年,陈希学长提议并率先捐款,由化工系、汪家鼎先生的家人和弟子共同倡议,在清华校友总会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积极支持下设立,旨在传承汪家鼎先生的优秀品质,鼓励在校的化工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化工人才。
2010年,为鼓励清华大学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任职于中华数字电视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的清华校友捐资设立,目前主要用于资助和奖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和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学生,日后根据情况扩展至更大的范围。
2011年,为弘扬郑维敏先生的治学精神,激励广大同学们努力学习、成才报国,清华大学倡议,经郑先生同意设立,并号召广大校友及社会人士向基金捐资。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专业成绩优异或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完成学业,贡献社会。
2011年,清华校友王武学长捐资设立。基金“留本发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工程物理系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
2011年,为表达对恩师倪维斗院士对后辈学业培养和人生教诲的深深感激之情和希望能够为母校在学生和青年学者的培养工作中贡献一份力量,热能工程专业的7位校友征得倪维斗院士本人同意发起设立。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清华大学热能系及清华大学其他能源领域的学习努力、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和在上述专业领域作出重要成果的杰出青年学者。
2011年,已故两院院士张维、流体力学科学家陆士嘉夫妇的学生、家人和亲友共同倡议设立。两位先生的家人捐赠基金启动资金,希望通过基金筹集及发放过程,宣传先生们的功绩,激励在校学生;同时,也希望张先生和陆先生的学生们参与到这项筹资活动中来,为经济困难、成绩优异的清华在校生提供资助,使两位先生的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得到传承与发扬。
2012年,陈希学长提议并率先捐款,由化工系和滕藤教授的弟子共同倡议并征得滕藤教授同意,在清华校友总会和清华教育基金会的积极支持下设立。旨在弘扬和传承滕藤教授的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发扬清华大学“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精神和文化,鼓励在校的化工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奋学习,奖励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优秀化工人才。
2012年,年近八十的袁运甫先生捐赠自己的稿费积蓄设立。基金每年面向清华大学及其它艺术院校的5个艺术领域发放:艺术理论,绘画艺术,公共艺术,现代设计,传统手工艺。基金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社会著名专家学者组成专业机构进行评审工作,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基金,它将直接服务于现代艺术教育,支持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
2012年,为弘扬我国热科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著名热工教育家、工程热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补宣先生“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崇高精神,激励大批优秀学子奋发进取、报效国家,清华大学征得王补宣先生本人同意,在王补宣先生90寿诞之际,发起设立“王补宣院士奖学励学基金”。 基金用于奖励清华大学能源动力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优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资助学习努力、学业合格、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奖励清华大学和国内其他单位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奖励我国传热学领域优秀研究生(用于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优秀论文奖),以及支持每四年一次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北京国际传热会议。
2013年,柳百成院士八十寿辰之际,由柳百成院士发起设立。基金“留本发息”,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
2014年,为了纪念李志坚院士对微电子学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发扬清华大学“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精神和文化,激励在校贫困学生发奋学习,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微电子人才,经与清华大学友好协商,清华校友余志平、陈大同、吾立峰、刘渝、何新平、夏淳等学长捐资设立“李志坚励学基金”。基金用于发放励学金和创新项目奖励金两个方面,其中励学金用于资助微纳电子系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勤奋、生活简朴的学生完成学业,成才报国。创新项目奖励金用于资助微纳电子系在校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型的创新活动。
2015年,在庆祝建党94周年之际,1948年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我校原副校长、85岁高龄的张思敬学长向清华大学捐资设立。基金“留本发息”,用于奖励有革命理想和爱国奉献精神,志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