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唐文治是其祖父,品学兼优的他学习自幼出众,并成为国家最早的核探测器研究的奠基人。
祖父唐文治是他的启蒙老师
1931年10月1日,唐孝威生于无锡前西溪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唐文治41岁弃官从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任校长,到1920年共达14年之久。1920年因眼疾加重,他回无锡居家创办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此时虽双目失明,仍亲自授课。1954年去世,享年89岁。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位于宝界桥南堍的琴山之麓、唐文治讲学的菇经堂,辟为《唐文治先生纪念馆》。唐孝威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祖父喜爱,祖父的为人、学识、思想,对唐孝威产生深远影响,也是唐孝威的启蒙教师。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年仅6岁的唐孝威跟随祖父、母亲和两个妹妹到桂林避战乱。一年后,又迁居上海法租界。1939年,唐孝威到上海南洋模范小学读书,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由于成绩优异,直接升入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时,年仅15岁的他,积极参加学校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还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课余,积极参加了为贫苦居民子弟开设的南模义务夜校,为失学儿童上课,并到贫苦居民居住的棚户区招生,一度还担任夜校校长。
一个偶然机会,他在一位同学那里看到一本《红星照耀中国》(现名《西行漫记》)的书。他翻开书,立即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他的心强烈地吸引住了,读到最后一页时,他心中顿时萌生了一个信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9年2月3日北京和平解放,唐孝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青年布尔什维克”,唐孝威从此走上了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道路。
研究核探测器的奠基人
1949年秋,唐孝威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名原子能所),原来地址在北京城内东黄根,1953年冬,决定搬迁到北京郊区中关村。那时,这里尚是一大片农田和坟地,通往中关村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土石路,所里的仪器装箱后由驴车陆续运到,唯有一台真空设备比较娇气,最怕颠簸震坏,唐孝威和几个年轻人就抬上汽车站在上面。汽车东歪西斜颠簸,他们就紧抱真空设备,用“人力减震器”来防震,有惊无险地保住了关键设备。
研究核试验,必须先研制核探测器,这是专门用来纪录和测量核辐射的基础工具,因为核辐射不能用人的感觉直接接触,一定要用核探测器来测量,好比是实验物理学的眼睛,原子能事业所有部门都离不开它。唐孝威最早就从研制核探测器开始,为核研究的其他科技精英充当垫脚石。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在核探测器研究工作中取得巨大成果,荣获1956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被誉为“中国核探测器研究的奠基者”。当年国家地质部为寻找核工业的基本原料――铀,但野外勘探队不会使用射线探测器,唐孝威知道后,同地质专家们一起在崇山峻岭中勘探,教会他们使用射线探测器,为他们寻找铀矿助了一臂之力。
国内中子点火技术第一人
1959年6月,唐孝威团队接到了“596”工程(研究原子弹特大工程代号)。最初,缩小尺寸模拟试验在长城脚下、八达岭一侧,唐孝威每天在荒山石坡上爬上爬下,检查测试仪器的性能、记录数据,实验结束,马上又进入下一轮测试准备,就这样日复一日,循环往复不停测试,唐孝威脚上的胶鞋也磨破了好几双。模拟试验结束后,唐孝威的研制工作转到青海湖附近、海拔3000多米的西北基地。这里地处高原,空气缺氧,年平均温度零下4度,短暂的夏季过后,紧随而至就是彻骨的寒冷,狂风砂石,满眼是一望无际的冰雪,在这里走路、爬高、干活,都要比在北京付出加倍的能量。在高原低压的条件下,水到80度就沸腾,馒头和米饭常常煮不熟,队员们常年吃着半生不熟的食品,环境艰苦可想而知。唐孝威在紧张的工作中还经常感冒,他的上衣口袋内经常放着感冒药,随时服用而不影响工作。最使唐孝威烦恼的是类风湿性脊椎炎频频发作,造成行动不便,有时甚至卧床不起,影响工作。远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岗位上的妻子吕芳(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的小女儿)心中焦急万分,立即从条件优越的广州来到艰苦的青海基地陪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唐孝威终于战胜了病魔,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两弹研制工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央决定采取塔爆方式。于是,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在新疆罗布泊原子弹试验基地矗立起来。唐孝威和他领导的“热试验组”,带着全套测试仪器来到新疆基地。初到戈壁滩,地面温度超过54度,高温缺水,吃住都在临时帐篷,累了打个盹,醒来接着干。102米的高塔,无风也摇晃,遇上8级大风,摇晃距离达一米,唐孝威登上塔顶,安装测试仪器……不难想象,没有足够的勇气,别说爬上塔顶,就是登一步也困难啊!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原子核裂变为火球和蘑菇云,唐孝威是确证中子点火技术第一人。不久,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有功人员,唐孝威光荣参加了。聂荣臻元帅在会上说:“搞原子弹,没有核物理学家和技术专家,你开一个军上去也拿不下来,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国宝,给他们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为祖国多作贡献。”唐孝威坐在下面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无比激动。
1967年6月17日,不到三年,西部地区上空又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震惊世界的蘑菇云炫目耀眼。也就是唐孝威领导的实验组,在新疆核试验现场进行测试,判断我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兴奋地说:“两弹使中国人脊梁骨、腰杆子更挺更硬了!”
1979年,唐孝威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49岁的唐孝威,作为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得中国学术界最高荣誉。唐孝威被誉为“新中国培养的杰出实验物理学家”。
从不逛商场的淡泊科学家
唐孝威在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对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不炫耀,从不以学者自居,因公外出或开会,即使单位给他派车,他也不坐,坚持乘地铁或公共汽车,一如既往地过着朴素淡薄、不引人注目的生活。
1998年9月14日,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书面通知唐孝威院士:“鉴于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杰出贡献,经专家提名推荐,初审评议和终审评定的严格评选,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决定授予您199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15万港元。”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唐孝威谢绝了,他说:“我对一切奖励和奖金都看得很淡,只愿意老老实实为祖国多作贡献。”
唐孝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很“淡泊”。1978年,唐孝威在德国汉堡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工作时,对一项“电磁量能器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博得组内美、德、荷兰等国科学家的一致赞赏。西方国家以最好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邀请他去工作,都被他谢绝了。
由于工作需要,唐孝威经常要去国外,但不管到哪个国家,他从不逛商场,不游览名胜古迹,把个人省下来的外汇,都用来购买小型仪器和工具,带回国内供实验室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他连续几年参加国际合作研究,得到的报酬如数全部上交给中科院。后来中科院不收了,让他自己支配,他分文未用,把这些酬金交给了他所在的研究部门使用。
向故乡人民祝福
唐孝威的祖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唐文治,妻子是名教师,女儿也是小学教师,而他自己,2001年己是70高寿,退休后受聘浙江大学,给学生开课、带研究生,全家都是名符其实的教师世家。
如今,唐孝威院士己年过八旬,但仍精神矍铄,我们在他的“院士办公室”,常常看到他端坐窗前,手握一支红色圆珠笔,逐句推敲学生的论文,不时专注地在文章空白处批注。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生31人,博士生20人,博士后6人。2013年6月5日,浙江大学将最高荣誉“竺可桢奖”颁给了唐孝威院士。
唐孝威一生不停奔波,但他始终牵挂故乡无锡。2012年9月,无锡出版了《无锡籍两院院士》一书。他在百忙中亲自题字:“祝家乡人民更加幸福,祝家乡山水更加秀美”,深情地向故乡人民致以最美的祝福。
转自《江南晚报》2013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