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核爆幕后英雄唐孝威

2013-09-12 |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唐文治是其祖父,品学兼优的他学习自幼出众,并成为国家最早的核探测器研究的奠基人。

祖父唐文治是他的启蒙老师

1931101日,唐孝威生于无锡前西溪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唐文治41岁弃官从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上海交通大学第一任校长,到1920年共达14年之久。1920年因眼疾加重,他回无锡居家创办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此时虽双目失明,仍亲自授课。1954年去世,享年89岁。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拨款修葺位于宝界桥南堍的琴山之麓、唐文治讲学的菇经堂,辟为《唐文治先生纪念馆》。唐孝威自幼聪颖好学,深得祖父喜爱,祖父的为人、学识、思想,对唐孝威产生深远影响,也是唐孝威的启蒙教师。

193711月,上海沦陷,年仅6岁的唐孝威跟随祖父、母亲和两个妹妹到桂林避战乱。一年后,又迁居上海法租界。1939年,唐孝威到上海南洋模范小学读书,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由于成绩优异,直接升入南洋模范中学。高中时,年仅15岁的他,积极参加学校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还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课余,积极参加了为贫苦居民子弟开设的南模义务夜校,为失学儿童上课,并到贫苦居民居住的棚户区招生,一度还担任夜校校长。

一个偶然机会,他在一位同学那里看到一本《红星照耀中国》(现名《西行漫记》)的书。他翻开书,立即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把他的心强烈地吸引住了,读到最后一页时,他心中顿时萌生了一个信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4923日北京和平解放,唐孝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青年布尔什维克”,唐孝威从此走上了献身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道路。

研究核探测器的奠基人

1949年秋,唐孝威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名原子能所),原来地址在北京城内东黄根,1953年冬,决定搬迁到北京郊区中关村。那时,这里尚是一大片农田和坟地,通往中关村的道路是凹凸不平的土石路,所里的仪器装箱后由驴车陆续运到,唯有一台真空设备比较娇气,最怕颠簸震坏,唐孝威和几个年轻人就抬上汽车站在上面。汽车东歪西斜颠簸,他们就紧抱真空设备,用“人力减震器”来防震,有惊无险地保住了关键设备。

研究核试验,必须先研制核探测器,这是专门用来纪录和测量核辐射的基础工具,因为核辐射不能用人的感觉直接接触,一定要用核探测器来测量,好比是实验物理学的眼睛,原子能事业所有部门都离不开它。唐孝威最早就从研制核探测器开始,为核研究的其他科技精英充当垫脚石。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在核探测器研究工作中取得巨大成果,荣获1956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被誉为“中国核探测器研究的奠基者”。当年国家地质部为寻找核工业的基本原料――铀,但野外勘探队不会使用射线探测器,唐孝威知道后,同地质专家们一起在崇山峻岭中勘探,教会他们使用射线探测器,为他们寻找铀矿助了一臂之力。

国内中子点火技术第一人

19596月,唐孝威团队接到了“596”工程(研究原子弹特大工程代号)。最初,缩小尺寸模拟试验在长城脚下、八达岭一侧,唐孝威每天在荒山石坡上爬上爬下,检查测试仪器的性能、记录数据,实验结束,马上又进入下一轮测试准备,就这样日复一日,循环往复不停测试,唐孝威脚上的胶鞋也磨破了好几双。模拟试验结束后,唐孝威的研制工作转到青海湖附近、海拔3000多米的西北基地。这里地处高原,空气缺氧,年平均温度零下4度,短暂的夏季过后,紧随而至就是彻骨的寒冷,狂风砂石,满眼是一望无际的冰雪,在这里走路、爬高、干活,都要比在北京付出加倍的能量。在高原低压的条件下,水到80度就沸腾,馒头和米饭常常煮不熟,队员们常年吃着半生不熟的食品,环境艰苦可想而知。唐孝威在紧张的工作中还经常感冒,他的上衣口袋内经常放着感冒药,随时服用而不影响工作。最使唐孝威烦恼的是类风湿性脊椎炎频频发作,造成行动不便,有时甚至卧床不起,影响工作。远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岗位上的妻子吕芳(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的小女儿)心中焦急万分,立即从条件优越的广州来到艰苦的青海基地陪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唐孝威终于战胜了病魔,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两弹研制工作。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央决定采取塔爆方式。于是,一座102米高的铁塔在新疆罗布泊原子弹试验基地矗立起来。唐孝威和他领导的“热试验组”,带着全套测试仪器来到新疆基地。初到戈壁滩,地面温度超过54度,高温缺水,吃住都在临时帐篷,累了打个盹,醒来接着干。102米的高塔,无风也摇晃,遇上8级大风,摇晃距离达一米,唐孝威登上塔顶,安装测试仪器……不难想象,没有足够的勇气,别说爬上塔顶,就是登一步也困难啊!

196410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原子核裂变为火球和蘑菇云,唐孝威是确证中子点火技术第一人。不久,周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有功人员,唐孝威光荣参加了。聂荣臻元帅在会上说:“搞原子弹,没有核物理学家和技术专家,你开一个军上去也拿不下来,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国宝,给他们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为祖国多作贡献。”唐孝威坐在下面心里感到热乎乎的,无比激动。

1967617日,不到三年,西部地区上空又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震惊世界的蘑菇云炫目耀眼。也就是唐孝威领导的实验组,在新疆核试验现场进行测试,判断我国氢弹原理成功的第一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兴奋地说:“两弹使中国人脊梁骨、腰杆子更挺更硬了!”

1979年,唐孝威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0年,49岁的唐孝威,作为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得中国学术界最高荣誉。唐孝威被誉为“新中国培养的杰出实验物理学家”。

从不逛商场的淡泊科学家

唐孝威在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中,对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从不炫耀,从不以学者自居,因公外出或开会,即使单位给他派车,他也不坐,坚持乘地铁或公共汽车,一如既往地过着朴素淡薄、不引人注目的生活。

1998914日,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书面通知唐孝威院士:“鉴于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和对中国科技事业的杰出贡献,经专家提名推荐,初审评议和终审评定的严格评选,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决定授予您199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15万港元。”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唐孝威谢绝了,他说:“我对一切奖励和奖金都看得很淡,只愿意老老实实为祖国多作贡献。”

唐孝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很“淡泊”。1978年,唐孝威在德国汉堡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工作时,对一项“电磁量能器设计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博得组内美、德、荷兰等国科学家的一致赞赏。西方国家以最好的研究条件和生活待遇,邀请他去工作,都被他谢绝了。

由于工作需要,唐孝威经常要去国外,但不管到哪个国家,他从不逛商场,不游览名胜古迹,把个人省下来的外汇,都用来购买小型仪器和工具,带回国内供实验室用。上世纪80年代初,他连续几年参加国际合作研究,得到的报酬如数全部上交给中科院。后来中科院不收了,让他自己支配,他分文未用,把这些酬金交给了他所在的研究部门使用。

向故乡人民祝福

唐孝威的祖父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唐文治,妻子是名教师,女儿也是小学教师,而他自己,2001年己是70高寿,退休后受聘浙江大学,给学生开课、带研究生,全家都是名符其实的教师世家。

如今,唐孝威院士己年过八旬,但仍精神矍铄,我们在他的“院士办公室”,常常看到他端坐窗前,手握一支红色圆珠笔,逐句推敲学生的论文,不时专注地在文章空白处批注。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生31人,博士生20人,博士后6人。201365日,浙江大学将最高荣誉“竺可桢奖”颁给了唐孝威院士。

唐孝威一生不停奔波,但他始终牵挂故乡无锡。20129月,无锡出版了《无锡籍两院院士》一书。他在百忙中亲自题字:“祝家乡人民更加幸福,祝家乡山水更加秀美”,深情地向故乡人民致以最美的祝福。

转自《江南晚报》2013912

相关新闻

  • 052008.12
  • 112022.08

    清华杂役·地雷战幕后英雄·抗日英烈︱在8·15日本宣布投降日到来之际,怀念在抗战中牺牲的祖父阎裕昌

    位于清华大礼堂西侧水木清华“北山之阴”有一座清华英烈纪念碑。碑高两米,正面黄铜铸造,上书“祖国儿女 清华英烈”八个大字,背面刻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献身的清华英烈永垂不朽字样及四十三位英烈的名字,我的祖父阎裕昌便是其中之一。对于祖父我是陌生的,因为我们虽有血缘关系却无见面机会。但对于祖父我又是那么熟悉,因为有很多先辈在回忆中提到他,而我也倍感骄傲地觉得这就是我的祖父,我的祖父就应该是这样的。阎...

  • 192024.11

    诗 核爆时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02019.07

    英雄纪念章

    近日在父辈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枚抗战时期的纪念章。后面字样是“空军壹等宣威奖章”,编号04,应该是飞虎队的纪念章吧,表彰从军学生的?纪念章是纯金的,放在我....

  • 242021.03

    钱锺书与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1726)英文版书影钱锺书对林纾翻译的小说情有独钟,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更是其最喜爱的英国作家之一。斯威夫特进入中国始于《格列佛游记》(Gulliver'sTravels,1726)的翻译,在其诸多的汉译本中,以林译的《海外轩渠录》(1906)影响最大。钱锺书在《林纾的翻译》(1963)一文中提到:“接触了林纾,我才知道西洋小说会那么迷人。我把林译里哈葛德、迭更司、欧文、司各德、斯威佛特的作品反...

  • 012009.05

    英国华威大学校长来访

    5月22日,英国华威大学校长Nigel Thrift教授到清华访问,并做客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发表了题为“PASS IT ON: Towards a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pensity”的精彩学术演讲。

  • 172018.07

    知识分子费孝通

    知识分子是贯穿了费孝通一生的主题。他反复提醒自己是“五四之子”,是 “后五四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

  • 052008.12
  • 152021.10

    陈威涛:人生亦是马拉松,不可当作百米跑

    陈威涛,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曾任法学院学生会主席,2009年本科毕业后成为一名江苏省选调生。现任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副县长,曾挂职任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委常委、副区长。陈威涛视察验收易地搬迁安置小区让梦想在基层生根发芽“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活我都会干,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深厚。”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陈威涛就萌生了要到基层去的志向,农村的成长经历让陈威涛对我国农村倍加关注。毕业后去基...

  • 312019.10

    谭元斌:通往英雄精神的路

    今年9月,长篇报告文学《本色英雄张富清》首发式在湖北恩施举行,本文节选自该书作者谭元斌在首发式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