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月、小明
咏鹏,我校土著居民。1976年出生,1994年考入清华大学汽车系,2002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而后,在供职培训机构期间,写下《奥数是个替死鬼》名噪一时。
出于对家乡母校以及足球的感情,咏鹏这两年几乎把全部的课余精力都投入到了清华的足球事业上。带女足校队、培养裁判、做网站、办比赛……他脚踏实地、劳心于每一个细节,力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清华打造中国足球“样板间”。
这目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来,伴随着世界杯和奥运会的交替上演,民众对中国足球的周期性讨伐不可谓不全面,但几代人过去了,为何成效甚微?二来,放眼世界,世界足球的版图也远比其他领域来得稳定,一百年来劲旅、鱼腩各守本分。显然,足球和身高、体重、人口、财富都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的民族性格一定和现代足球的精神内涵有些什么相悖之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咏鹏历时三年写下了这本书。题为《裁判,你到底在想什么?》,但他并不意在讲述足球裁判群体中不为人知的内幕,而是以小裁判的内心世界为切入点,力图挖掘足球的核心价值,进而探讨周遭种种弊病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裁判,你到底在想什么?》咏鹏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4月出版
书中,你会看到一些案例。有你耳熟能详的,也有闻所未闻的;不光是误判,还有对误判的误判;不仅限于世界杯和顶级联赛,也有不少身边发生的草根事件……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将看到不同以往的全面解读,有裁判的角度、有历史的脉络、也有文化的冲突。咏鹏将一般人眼中的足球问题映射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加以分析,也因此,和分析中国大多数社会问题一样,在书中经过层层递进的追问,触碰到了中国足球所植根的中国文化。
但文化差异是个太大的话题,即便我们掰清了别人的逻辑,当下一次面临抉择,潜意识和第一感仍然会挺身而出做出了断。在日渐严谨的欧洲足球面前,南美人想要收敛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非洲人也在不厌其烦地强调着战术纪律,但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没有个人英雄崇拜,南美的孩子们就失去了踢球的动力,也就练不成绝世武功;如果一切都要听命于教练的安排,非洲球员在场上必会缩手缩脚,无法释放自己的原始激情。那我们呢?如果我们在更多、更底层的方面约束自己,是否会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
在咏鹏看来,清华园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地方。我们是中国的顶尖高校,大家在接受西式的高等教育;我们都有非常“成功”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不缺少自信心。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按规矩出牌、光明磊落办事的地方。而规则意识和自信心,正是关乎秩序、关乎战斗力、关乎良性或恶性循环的核心问题。的确,经过很多清华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五大联赛”,每年的校级足球比赛多达近三百场,规格和氛围令旁人艳羡。只不过,距离一个“样板间”,我们还有很多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此刻,正值巴西世界杯揭幕,这是这个星球上最具号召力,最具示范意义的体育赛事。而历经坎坷的中国足球,也正需要我们这一小撮人来好好做做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