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更喜欢到车间里去”︱研究了近40年机器人和智能制造 杨向东的想法因为一次对话改变

2024-06-19 | 朱凌君 | 来源 《解放日报》2024-06-12 |

“我是很愿意到企业去的。相比待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我更喜欢到车间里去。”聊起智能制造,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打开了话匣子。

杨向东穿了深色格子衬衫和休闲裤,配上有些旧的运动鞋,形象气质确实更接近刻板印象中的“车间师傅”。他解释,这样更方便跑企业对接需求,也更能让企业家有天然的信任感。

2016年,杨向东从清华大学来到嘉兴,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下简称长三院)建立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并带领团队在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创新提出智能化解决方案。

杨向东从事了近40年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的研究工作。有一次,他跟一位企业家交流,对方跟他说:杨老师,我知道你的机器人技术和产品很好,但你能不能把智能制造的技术向我的产品端延伸,我们企业更需要智能化的优秀产品。这时候,杨向东发现,企业的关注点已经从车间里的机器人转向了产品的智能化,企业家的思考直达消费者终端。车间里提升再多,如果你的产品依然低端的话,它还是卖不出去的

杨向东(清华大学精仪系1984级本、1989级硕、1990级博)

杨向东意识到,关注企业的真实需求,将科研样品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应该是长三院重要的定位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清华“脑袋”企业“双足”

走进长三院,特色展厅内有一款智能电动床是十足的“显眼包”。

乍一看,这款产品似乎和普通的床没有区别,实则科技感满满——除了可以自动升降、折叠、按摩之外,借助床里内置的高灵敏度非接触式传感器,产品将传感技术、AI智能与大数据算法有机结合,构建了一套智慧睡眠系统,能够监测心率、呼吸率、鼾声、微动、辗转、离床等生命体征数据;同时,用户还能通过配套App获得自身健康走向预测和睡眠建议。

北京冬奥会上,6000多个智能床被投放到三个奥运村,产品走红的同时,也让数字化睡眠走入大众视野。去年,这款智能床量产上市,获得市场好评。这款产品从研发到生产的背后,见证的是长三院和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达8年的联姻合作。

渊源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杨向东初到嘉兴,得益于长三院背后强大的资源群,他和企业之间很快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其中,一个电动床生产企业的需求吸引了他的注意。当时,麒盛科技的前身嘉兴舒福德电动床有限公司正在尝试机器换人

杨向东和团队在企业车间里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床生产商,舒福德从2005年开始规模化生产民用电动床产品,起初依靠纯手工工艺制造,从2009年起,随着销量大幅增加,人工焊接无法满足生产需求,逐步使用焊接机器人,打造机器人焊接车间。可惜,这条发展之路并不好走。大量使用机器人之后,企业发现,在产品切换过程中,模具更换需要大量的机器人编程和调整时间。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不便宜

有着机器人设计与应用经验的杨向东因此成了舒福德请来的“机器人医生”。“回过头看,舒福德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共同的困惑,即机器人的使用效果远远达不到预期。”杨向东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是机器人做不好,而是使用方法有问题,导致机器人使用效率太低,“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企业更好地使用机器人,把机器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开发了一套机器人自动编程系统,杨向东将之形象地比喻成“为机器人装上智能大脑——让机器人自己编程”。

在实际接触过程中,双方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企业董事长唐国海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床品具有未来属性?”他有一个新想法:要做一张“能管理睡眠和健康”的智能床,在睡眠过程中感知使用者的身体情况,并呈现一份数据帮助他们进行健康管理。很快,杨向东就和舒福德团队达成了合作目标:研究“智能家居产品”。长三院智能装备与技术研究中心与麒盛科技开始了长达8年的科研合作。

为解决新技术转化成创新产品中的堵点问题,长三院和该公司共同组建了麒盛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将相关学术成果在睡眠健康应用场景落地,并解决创新技术和产品走向市场进程中的众多问题。

“长着清华的‘脑袋’,又带着企业的‘双足’。”杨向东如此形容麒盛数据,这不仅让企业家和科学家之间实现了良好沟通,更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今,麒盛科技从一家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为智能睡眠服务提供商并成功上市。

现在是创新的最佳时机

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已是老生常谈。杨向东发现,高校老师做样品的能力很强,但是从样品到产品,还需要跨越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开发等步骤,有很多工作在高校难以完成,同样很多企业也缺乏这个能力。因此,“很多成果最后往往都停留在样品、样机阶段”。

长三院的创建,正好搭建起一个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平台。“从清华大学到长三院再到企业界,这样一种结构正好实现了把创新链、产业链打通。”当企业逐渐成长,它跟高校的对接、跟其他创新资源的合作,就会越来越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在此之前,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来交流碰撞,来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之间的转化,再由此构建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杨向东认为,“这是长三院真正的定位,是实践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最佳节点,也是最好的一个枢纽”。

在长三院的8年间,杨向东跑了几百家企业,和不同的企业家交流,也看到了很多变化。比如,近年来,浙江很多民营企业遇到了一代和二代企业家的交接班,如何突破父辈的成就与方向,如何寻找第二条上升曲线,是很多二代企业家面临的挑战。

杨向东和团队在企业车间里

不过,挑战和机遇同在。在杨向东看来,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对技术的渴望和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期待非常强烈,而且不只是二代企业家,现在很多老一代企业家也开始关注这些新的东西。同时,互联网手段和人工智能为所有行业提供了技术突破的可行性,关键在于能不能率先发现并且掌握它。“过去,大家在同质化竞争时,很多时候只能期待于如何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但现在,更多企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一种产品功能的巨大突破,这实际上是很好的机会。”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写道,此时此刻,就是创业的最佳时机。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天会比今天更适合发明创造。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会比当前、当下、此时此刻更有机遇,更加开放,有更低的壁垒、更高的利益风险比、更多的回报和更积极的环境。杨向东认同这一点,他说:“我不知道窗口期还有多长,但至少我们现在还处在这个创新的窗口期里。”


(受访者供图)


相关新闻

  • 022021.04

    一生多次为国改变研究方向的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他研制出首个被国外仿制的解毒药

    从一个化学的门外汉,到钻研化学并研发出治病救人的药物,他感慨,人最大的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以自己的辛勤工作造福社会,为社会所承认。在他的科学生涯中,虽有多次科研方向的转变,但医用螯合剂的研究和天然产物研究是两条永恒的主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谢毓元因病医治无效,于3月27日11时05分在沪逝世,享年97岁。打开科学大门1924...

  • 232025.03

    他的智能机器人,正让科幻电影成为现实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92022.04

    “碳中和”,改变你我的生活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62021.06

    江西校友会2021年第一次理事会召开

    江西校友会2021年第一次理事会召开

  • 102017.10

    王恩东:坚持创新近30年 带领中国服务器系统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从事服务器研究近30年,王恩东始终不忘初心,不断创新,不断前行。他带领团队先后攻克高端容错计算机、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前沿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

  • 192023.07

    逆向思维之道 ——钱颖一对话彼得·蒂尔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42024.09

    赵弋洋:一次身与心的洗礼——2024拉萨半程马拉松参赛小记

    像每一个向往西藏的人一样,我年少时曾经多少次设想过入藏的方式和行程,最终还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样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 172021.03

    为国家三次转变研究方向——追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周毓麟

    2021年3月2日23时27分,98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周毓麟走完了他的科学人生。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出生于上海,高中时就对数学表现出浓厚兴趣。1945年,周毓麟从大同大学数学系毕业。1946年11月进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跟随陈省身学习拓扑学。他学习认真,善于领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崭露头角。1948年底,中央研究院要搬迁到台湾。陈省身想带周毓麟到美国留学,他却谢绝了恩师的安排,于1949年9月30日到清华大学...

  • 262024.06

    清华校友总会航院分会召开2024年第一次会长会议

    2024年6月15日下午,清华校友总会航院分会第一次会长会议在北京特立奥森国际体育文化中心召开。会议由航天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葛东云主持,10位校友会长参加了此次会议。葛东云首先对参会校友出席第一次会长会议表示欢迎。随后,葛东云详细介绍了过去三年,校友会在教师支持计划、学生支持计划及校友年会三项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就未来三个项目的发展,与会校友进行了规划和讨论。随后,与会校友就第三届校友会主要工作方向进行了...

  • 052023.06

    复旦90后博导“疯狂”跨界:请机器人喝“奶茶”

    走在一条充满创造性的道路上,高悦及其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科研为公众带去新的产品,用新的产品去服务社会,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