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优秀青年科技推广专家、民建会员汪斌
民建北京市委宣传处
汪斌,民建成员,高级工程师。1994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从事民品开发与市场推广工作,2001年起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天河通信、仁创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任营销副总裁。2007年,创办“北京东方崛起高科技推广事务所”并出任所长,现兼任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市场推广和公共关系顾问。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同时入选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管理类专家,被媒体广泛赞誉为“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的市场开拓高手、商务沟通专家”。
采访手记:在清华东门外东升大厦大堂第一次看到汪斌,他一身休闲打扮,看来自然随意且有些文质彬彬。随着谈话的深入,记者发现他才思敏捷,充满激情,时时在思考,谈吐间体会到他这种激情,以及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
2001年9月16日,北京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接站牌是否举‘纸’不雅?”,大致内容是讲当时首都机场出站口花花绿绿、大小不一的接站牌凑在一起,总有点游击队的感觉,实在有些举“纸”不雅!而机场物业负责人表示,以前曾经推出过规范美观的接站牌,可许多接站的人不愿花那几元钱租用,一来二去,这项服务也就悄然没声的搁浅了,因此到至今还是这样混乱,没有好办法解决。
对于这么一则短短几百字的新闻,大多数人是一看了之,但这却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就是汪斌。极具商业敏感的他当时就思考为什么不能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来解决这个举“纸”不雅的尴尬场面呢?是不是可以发明一种统一、漂亮、醒目的接站牌呢?
汪斌就是这样一个人:善于观察、发现,有想法,有创意,受这则消息的启发,他设计用办公室日常用、能擦拭的白色板做接站牌正面,这样可重复使用,另外每个牌子后面都有不同的数字编码,这样在双方事先有通信联系时可省去写名字的麻烦。由于机场准备的接站牌需要交费,所以不受欢迎。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将牌子正反两面下方三分之一区域都设为广告区,这样就不用向使用者收费,只收押金就可以了。这项小发明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北京晨报还报道了,他到机场去联系了几次,但因几个部门之间老是扯皮,并且当时工作很忙也就作罢。
窥一斑可见全豹,成功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从这个看似小小的事情上,记者对于汪斌今日的成功毫不惊讶。
不甘平淡 怀揣梦想进京奠定事业基础
汪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出生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潜山县,1990年夏天,怀着对即将在北京召开第11届亚运会的憧憬,从安徽省重点中学——野寨中学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专业,迈出他人生重要的一步。
大学期间,具有外向性格的他热心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策划并创办了多份校园刊物,因此除学到理工基础和专业知识外,尤其锻炼了较好的人际沟通和文案策划能力,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部工作,先后主要从事航天系统会议和人才培训的组织及接待、高新技术民用推广等工作。
1999年,汪斌毅然辞掉了当时让很多人羡慕的“金饭碗”,因为他明白,他绝不甘心过一种安逸平淡的生活,要能自己“策划”自己的生活。与此同时,天生有着商业敏感的他还精心准备了半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的MBA,三年的在职学习让他收获颇丰,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了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下海后汪斌先后与朋友合作开过快餐店、广告公司及通信公司等等,经历过失败的历练,也尝到过成功的喜悦。大浪淘沙,这些貌似弯路的过程,为其今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小试牛刀 电动自行车推广塑造业界里程碑
2001年,怀揣着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在随后的五年间,汪斌主要从事电动自行车这个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并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汪斌介绍说,那是在2001年9月份,他在北京街头第一次看到电动自行车时,立刻预见到这种产品将会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后来找资料发现:由于是新科技产品尚有很多问题待解决,如,电动自行车究竟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等问题当时莫衷一是,争论不休。于是,2002年1月汪斌策划并承办了“首届中国电动车发展论坛”,邀请包括何祚庥、周干峙等院士在内的著名专家及相关主管部门官员及代表厂家等研讨电动自行车的属性问题,最后达成共识:电动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并全体签名上书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2002年的“两会”召开前夕,他又积极向“两会”代表反映最终形成议案,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4年5月1日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定性为“非机动车”,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在我国有了合法身份,在城市道路两边有了行驶依据,这样各地电动自行车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2005年6月,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又一次遭受空前危机:珠海率先在全国立法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因为当时《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各省市依据当地条件可自行决定是否给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很多省市因为警力不够,为简化管理,纷纷效仿珠海市的做法,北京也规定所有电动自行车从2006年1月1日起全面禁行!这个行业又到了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于是在2005年7月,汪斌在人民大会堂及时发起召开了“第二届中国电动车发展高层论坛”,这次他邀请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等国家领导人及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200多人来参与共同讨论电动自行车在中国该不该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因为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出行问题,引发了全国上百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最后,很多地方管理部门顺应民意,为电动自行车放行大开绿灯,尤其北京自2006年1月1日全面解禁,在全国带了好头。这两次论坛对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中国电动自行车发展史上两个重要里程碑。
据统计,2001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为50万辆,到2005年全国年产量则为1000万辆,五年间增长了20倍!“在全国上下积极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潮中,应该说我为电动自行车这个朝阳行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每当看到一辆辆电动自行车在我身边驶过,感到很欣慰。”时至今日,汪斌谈起当时的电动自行车推广工作依然很自豪。
正是这次的成功,汪斌确立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从事有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广工作。他思维活跃,待人真诚,沟通能力极强,因此朋友众多,同时有商业敏感,又有策划灵感。虽然学的是工科,却对营销策划、市场宣传及产业政策研究十分感兴趣。特别是他认为目前建设在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面对国内的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足10%的残酷现实,做好高科技产业化工作对整个社会有着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创辉煌 砂基透水砖推广利国利民受称赞
找准了方向,感受了成功的喜悦,汪斌对高科技产品推广工作有了更大的热情。2005年中,北京仁创集团自主创新以沙漠里沙子为原料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具有较强透水、透气与防滑等优越性能于一体的砂基透水砖,在城市中大面积铺装能有效缓解当前地下水资源匮乏的难题。在该集团董事长力邀下,更因为看到了这项更朝阳的产业,汪斌毅然放弃了在电动车行业里积累多年的资源,加入到这个高科技产品开发的洪流中。他下定决心,要用自己智慧和努力推进整个透水砖行业的发展,为建设宜居城市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汪斌加盟该集团后任副总裁,负责新产品市场开发与营销推广工作。2005年12月上任不久,正赶上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联合主办“节约型社会展览会”,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国家对优秀节能环保产品的一次大盘点,也是建设节约资源型国家的一次重大成就展览,是一次十分重要难得的展览!于是他多次向集团领导建议仁创系列节能产品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最终通过层层选拔仁创砂基透水砖终于进入展会,并作为北京代表团向中央领导重点汇报的两个亮点项目之一。2005年12月11日晚19:30,他陪同集团董事长十分荣幸地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及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汇报了砂基透水砖项目。胡总书记看到砂基透水砖优异的透水性能后,十分感兴趣,仔细询问并探讨了这项技术达20多分钟,还亲切地称砂基透水砖为“利国利民”的好产品。
2006年,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和北京市相关主管部门都将砂基透水砖列为重点支持项目,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权威媒体上百次予以重点报道,尤其是中央统战部办公区、科技部办公区、多个奥运场馆和金融街等全国30多个重点工程中率先采用。自2005年下半年正式推出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砂基透水砖在成本大大高于普通水泥透水砖的情况下,应用面积仍然达到10多万平米。北京仁创集团也由两年前中关村里默默无闻的一个中小企业,到今天的国家首批百家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北京仅联想、汉王、仁创、信威通信等四家)和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建设单位(全国民营企业只有华为和仁创)。
更重要的贡献是普通水泥透水砖自1995年问世到2005年,每年平均推广不到1万平米,这两年在砂基透水砖高端市场的带动下,人们广泛认识到城市道路两侧铺装透水材料的重要性,现在北京市政工程的路段修建、改造全都使用渗水能力强的透水路面砖!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水泥透水砖的应用量一下激增到100万平米左右,2008年全国透水砖市场容量将达500万平米左右。整个透水砖行业自此迅速兴旺起来,为各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 领军高科技推广再创辉煌
在这七年时间里,通过对电动自行车和砂基透水砖这两个行业的新产品推广和营销策划的经历,以及清华的熏陶和MBA理论的学习,及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刻苦追求,不断努力,汪斌见证了这两个行业一步步走向辉煌的历程,自己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新技术产品开发与推广经验,较好地掌握了这类产品的营销策略,锻炼了与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及新闻媒体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了广泛的人脉资源。他笑着拿出手机对记者说:“这个手机还与高科技推广有关呢,那是1996年4月30日,我联合有关单位在人民大会堂为北京晓诗生物化肥研究所的新技术生物肥料推广召开了一个隆重的新闻发布会,当时还邀请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等国家领导人参会,其他到会的领导、知名专家以及媒体记者有近200余人,这个活动开得很有影响,还上了当晚央视《晚间新闻》,这前后都是我主策划和操办的,那时我刚大学毕业才一年多,刚到航天系统上班不久!那个所所长为了感谢我,特意送了这个手机,那时手机还叫“大哥大”呢!从那时起我就有了这个1390的手机号,后来无论单位及处境怎么变化,这个号一直未变,保证畅通,因此朋友们随时都能找到我,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诚信的标志!现在我越发感觉到它的力量,因为这里积累了近2000个高端人士电话号码,即使有人出上千万我也不会卖!因为这是我在京十几年真诚为人、努力做事的结果!朋友们都说我厚积薄发,你说,有它加上我的大脑,何止值千万呢!” 现在的汪斌对于高科技产品推广工作可谓是驾轻就熟,拥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扎实的工科基础,广泛的人脉关系,再加上永不褪色的激情,相信他会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成功。
据记者了解,科研成果未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例子很多。来自教育部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0%。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从1985年至今已经拥有专利成果300余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据科技部提供的数字,去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约为35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已经达到120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可以说大量的高科技成果还躺在“保险柜”里“呼呼睡大觉”。
“无论何种科技创新,如果不经过企业运作,是不可能转化成规模产业的,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高科技成果的闲置,恰恰是对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汪斌对此显得忧心忡忡,“科技推广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炼成的。”
在经历了这些之后,汪斌对科技推广有了更深的认识:“以我现在的能力、经历和资源,经常有猎头来找,一般都是一些高新技术集团高管位置,一年拿上七、八十万的年薪,可以安安生生的过小日子,但是我不想那样,对我而言,个人成功并不是一切,这世界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值得我去做。目前我正在组建“北京东方崛起高科技推广事务所”,这样不只是为一家企业服务,而是要为国家的高科技成果推广和产业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也希望将来打造出一个团队,带出这么一批人,并且我还考虑以后与国内一些著名院校合作开展这方面的专业教育,大学里有条件也可以专门开设一个学科,甚至一个系,专业为技术经营,可以弥补懂技术的人不懂得经营,懂经营的人又不懂技术这么一个空白。尤其首先可以在各个商学院的MBA专业里考虑设置一个技术经营方向。”
汪斌找到这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绝不会轻易放弃,而做好高科技推广,让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使科技的发展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让我们为这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大潮中甘于奉献的先锋默默祝福和呐喊助威!
(来源:民建中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