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易社强先生应邀来北京做讲演,还有大家参加: 第一场2013年6月5日 在清华大学 主 题: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出版了不少。为什么怀念西南联大?学者们从史料研究出发作了分析和解读;联大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从师生自述、回忆以及小说中可以看到。
说起西南联合大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这里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在极度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但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所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的高等学府,同样为中国革命孕育了珍贵“火种”。西南联大的地下党员,既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隐秘开展革命活动,在中国革命史和青年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位于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旧址。(新华社记者江文耀2021年2月9日摄)一所学校...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我们家是1938年12月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的,那年父亲33岁,正是如《神曲》开篇所写的,“在人生的中途”。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教授,一直工作到联大结束,1946年6月我们随北京大学复员回到了北平。在昆明住了七年半,其中有七年在联大度过,这七年,他在研究歌德、里尔克与杜甫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出现了一个高峰,思...
今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4周年纪念日。前段时间上映的纪录片《九零后》,又将这所群星璀璨的大学,呈现在社会大众的眼前。《九零后》的16名主演,年龄最大的已经106岁,最小的也92岁了,平均年龄则超过96岁,是名副其实的“90”后,堪称电影有史以来最“资深”的本色出演。主演者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翻译界最高奖北极星奖得主许渊冲(享年100岁)、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王希季(99岁)、世界焊接学...
西南联大视频集——尚嘉兰 视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至长沙共同组建“国立临时大学”,后继续迁至昆明,并改名“西南联合大学”,即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南联大”。在前后短短八年的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以秉承“刚毅坚卓”的校训,心系国难、励精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来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在转瞬即逝的八年之中,西南联大创造了无...
今年,西南联大迎来在昆明建校80周年。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西南联大》为观者呈现了群星闪耀的联大历史,并提炼出这所伟大学....
西南联大重返我们的视野最多不过20年,成为热门话题还是2005年以后的事。台湾也一样,若非鹿桥的《未央歌》,很多人对这所学校还闻所未闻。这并不奇怪,西南联大只存在了八年半,却已离开我们60多年了。然而,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可是响当当的,且不说它云集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多少学术大师,也不说它培养出多少精英,只说这它掀起的一二·一反内战运动,与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并称为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三大高潮,就足以让...
1944年10月,王瑶在给友人赵俪生的信中写道:“闻一多先生近来甚为热情,对国事颇多进步主张,因之甚为当局及联大同仁所忌,但闻先生老当益壮,视教授如敝屣,故亦行之若素也……现闻先生为援助贫病作家,纪念鲁迅,文协,及青年人主办之刊物等,皆帮忙不少,态度之诚挚,为弟十年来所仅见。”(陈平原、袁一丹:《王瑶画传》)假如按照汪曾祺的说法,闻一多不只是“近来甚为热情”,而是抗战爆发之后,就表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