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振宁的昆明时光

2013-08-29 |

19383月,杨振宁同父亲一起来到昆明,住进文化巷11号,开始了长达8年的“昆明岁月”。只读了半年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历”报考西南联大,在二万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绩脱颖而出。1957年,35岁的杨振宁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杨振宁始终认为,他成就的一切基础都来自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6年生活经历,在我的一生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383月,杨振宁的父亲、清华大学教授杨武之随校到西南联大算学系任教,杨振宁同全家一起来到昆明,住进文化巷11号,开始了长达8年的“昆明岁月”。

1940年至1943年,杨振宁一家在西郊龙院村惠家大院居住。图为杨振宁(后排左二)与弟妹在院中合影。

  16岁考入西南联大

1938年夏,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只在昆华中学(今昆明市第一中学)读了半年高二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在二万名考生中以第2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录取。

杨振宁1938年报考西南联大时的《准考证》。

  16岁的杨振宁心怀探索大千世界莫测变幻奥秘的愿望,报考了联大化学系。物理系教授吴有训翻阅杨振宁的入学试卷时,发现杨振宁更适合学物理,便请杨振宁的“单客”,向杨振宁讲述了物理学对促进人类科技发展的重大作用,引导他入学后转到了物理学系。物理学系由饶毓泰等名师执教,给杨振宁上普通物理课的是赵忠尧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周培源教授、上热学课的是叶企孙教授……杨振宁跟随这些大师,很快步入了物理学的殿堂。

  杨振宁多次说:“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西南联大是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淘汰率极高的大学。1942年,经过四年苦学的杨振宁本科毕业时,由于父亲是将近世代数和数论引入中国的芝加哥大学博士,他早在中学时代就通过父亲接触过群论初阶,便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获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对原子和分子光谱学很有研究、翻译过群论著作的吴大猷教授指导,顺利完成了学士论文,成为入学时38名同学、最终完成学业者仅9人中的一人。1944年,杨振宁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学部研究生毕业,又请专攻统计物理、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的王竹溪教授作指导老师,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杨振宁回忆说:“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喜欢大声唱歌的男生

  在联大,杨振宁是一个读书“较真”出了名的人。他在读研究生时,很喜欢与同舍的凌宁、金启华、顾震潮以及偶尔来住的黄昆和张守廉纵论天下,更喜欢与黄昆“顶牛”。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与黄昆等从白天讨论到晚上,躺下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出海森伯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等权威资料来继续辩论。

  杨振宁还是一个唱歌唱出了名的人。他不论是在校园里走路,还是在家里做功课,总爱大声地唱中文歌、英语歌。在他喜爱的歌中,有一首是父亲教他唱的《中国男儿》,歌词是:“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双手撑天空……”尽管唱得不怎么好,但杨振宁喜欢唱,是一个在联大唱出了点“名气”的学生。一次,杨振宁的朋友问一名同学,“你认不认识杨振宁?”那位同学想了想,答道:“杨振宁?杨振宁?哦,是不是就是唱歌唱得很难听的那个人?”

  杨振宁在联大还经历了一场短暂的初恋。与杨振宁一起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的,有4位女生。其中,入学时19岁的浙江嵊县人张景昭,在物理系读了一段时间,就转到算学系去了。转系后的张景昭,经常到任算学系主任的杨武之家来求教。随着交往的增多,不仅杨振宁的父母很喜欢她,杨振宁也喜欢上了聪颖用功、因常穿一件红外套而在同学中显得很特别的张景昭。为了能与她见面,杨振宁打听好她上课的地方,请了假到她的教室旁徘徊,以便她出来时借故讲上几句话。这样持续了一两个月,17岁的杨振宁意识到,再这样整天情绪不定,就无法念书了。他便克制自己,尽量不去见张景昭,让自己的情绪慢慢平静了下来。

  给美军教中文补贴家用

  抗战时期的昆明,物价飞涨。仅靠父亲工资度日的杨振宁一家,已经到了领取教职员救济和膳食补助,“无隔夜之炊的境地”。作为长子,杨振宁总是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以便为父母分忧解难。

  1940930日,日机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城脚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万幸的是,全家都躲进了防空洞,才幸免于灾祸。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几本歪歪斜斜的书来,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其后,为躲避日机轰炸,他们全家搬到西北十余公里外的龙院村惠家大院,住了3年。

  在惠家大院,为鼓励4个弟妹多念书,杨振宁订了个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城里看一次电影。

  杨振宁周末从联大回到惠家大院,楼下吴有训的孩子吴惕生、吴希如、吴再生、吴湘如,隔壁赵忠尧的女儿赵维志,同村余瑞璜的女儿余志华、余裴华等,都喜欢聚到杨家来,听他讲英译的故事金银岛、最后的摩西根等。由于他用说书的方式,讲得很精彩,弟妹们不但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还上了瘾,每天吃过晚饭就吵着要他说书。但他总是每天只讲一小段,就让弟妹们“且听下回分解”。

  有时,杨振宁还同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之子熊秉明合作,熊秉明在玻璃片上画连环画,他则在旧饼干筒圆口装个放大镜,筒内安只灯泡,让连环画从放大镜前抽过,于墙上形成移动的图像,制成“身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等土电影,给弟妹及小伙伴们开开眼界。

  1945年春,杨振宁还外出兼教,给在昆的部分美军官兵教中文,每周教3小时,以贴补家用。

  “成就的一切基础来自联大”

  19448月,杨振宁考取清华大学第六届物理学门(注重高电压实验)唯一的留美公费生。按照“凡录取各生应在原机关服务留待后信”的规定,他便利用长达一年的留待期,由父亲联系到西南联大附中代课。

  杨振宁任教时的附中,设在文林街岑公祠。他同时任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数学课,所教内容为《范氏大代数》。在他的学生中,有闻一多之子闻立鹤、《红岩》作者之一的罗广斌等。高二年级中五班,有位陕西米脂籍名叫杜致礼的学生,是率远征军与日寇作战归来的杜聿明将军的女儿。有一次,杨振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头天缺了一堂课的杜致礼补课。杨振宁让杜致礼坐在办公桌对面,翻开书本就讲起课来。他正襟危坐、目不斜视,显得十分害羞的样子,惹得16岁的杜致礼忍不住想笑。而正是在附中这段彼此都留下美好印象的接触,为他们后来在普林斯顿唯一的中国餐馆相遇,并结为夫妻结下了情缘。

  1945828日,经过多方争取,杨振宁等终于起程,乘飞机到印度,再搭运兵船赴美留学。

  离开昆明后,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56年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认为至少在弱相互作用的领域内,宇称并不守恒。次年12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此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得奖后,杨振宁始终认为,他成就的一切基础都来自西南联大,并常常说:“西南联大的6年生活经历,在我的一生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国有)

转自《昆明日报》201385

相关新闻

  • 072009.08
  • 252018.12

    西南联大:真实的青春记忆

    艰苦的条件反倒使工程教育获得了两个意外的好处:一是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课的教学和教材的编撰上——因为研究无法开展;二是学校以考察工厂的方式弥补实....

  • 012019.03

    个人与家国:从西南联大到北大燕园——刘自强教授访谈

    作为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的儿媳,她不仅将重要文物慷慨捐赠给清华大学,还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史》提供珍贵文献。刘自强教授于2019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 152009.06

    两代人的清华情结

    李曾中*我的父亲李宪之教授,是一位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1936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成回国,便来到清华大学为国效力,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又辗转到达长沙、昆明,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抗战胜利后,父亲带领全家随校复员回到清华。抗战出走南逃时,母亲正怀着我,在贵州盘县逃难途中生下了我,而当1946年返回北平时,我们已经是弟兄四人,年龄分别从3岁到8岁。四个活泼淘气的男孩子,在清华园的广阔...

  • 082021.12

    梅贻琦:危难时期挑起大梁的清华校长

    今年12月3日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就任清华大学校长90周年纪念日。90年前,梅贻琦先生以短短15分钟、不足1800字的就职演说,告诉了清华学子们抗日救国的道理。

  • 272021.09

    寒春与杨振宁

    纽约挥手一别,半个世纪过去,寒春和杨振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得到不同的评价和荣誉……

  • 242021.09

    百岁杨振宁

    据新华社消息,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

  • 152021.10

    “我为杨振宁先生塑像”

    我们将真性比喻成天空,云之上,一片澄明。杨先生,一个世纪走过来了,这是无数次吐故纳新的生命历程。他在自己的汉白玉像前伫立、凝神,那微笑可算是这世界上返璞归真的最纯真、最灿烂的笑!

  • 282022.10

    真实的忆述 感人的际遇——读《我知道的杨振宁》

    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到来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我知道的杨振宁》。该书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杨先生相识,八十年代曾多次赴美追随杨先生开展物理学研究,还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杨先生交往40余年,葛院士积累了数百封通信、邮件,千余张照片,大...

  • 052021.10

    杨振宁百岁 有生常感国恩宏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杨振宁先生虽只有一面之缘,却所获良多。值此杨教授百岁生辰,聊缀数语,谨祝先生生日快乐,福寿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