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陈寅恪的一名两制

2009-08-13 |

学者若径以某种书面史料纠正当事人的“错误”, 未必是知识的力量, 可能还是史学的悲哀

如今做偶像很难,粉丝稍多,就有人出而打击,刀下专斩有名之偶。陈寅恪这些年名声颇著,几乎到被人“言必称”的程度。很多基本不看其书的人,也都知道他,甚而不时议论他。然而也有一些人,就因为他被频繁提及而不爽;甚至还有认真研读过其学说的人,也因为别人太爱援引陈的论著,无意中总想证明他没那么高明。这样出名实非先生之所愿,想来真有点冤枉。

近年先生姓名的读音也成为问题,已有好些讨论的文字。陈寅恪之“恪”字的读音,既可读若kè,也可读若què。研究先生的专家施耐德(Axel Schneider)注意到,先生在德国大学注册时使用的是Ch’enYin-ko,其用英文发表的论文也如此署名(ko即今日拼音之kè);他也知道先生在中国是以陈寅恪(què)闻名,而且他的大多数学生今天仍这样称呼他。故教授谨慎地说:“陈本人较喜欢哪种读法,至今仍无法论断”。

但就此发议论的多数国人反不特别尊重“名从主人”这一中国惯例,似乎非在两种可能中做出一种选择不可。近年偏“创新”者大体倾向读若kè,他们多较年轻,甚至连陈先生的学生也未曾见过,其所看到的西文署名基本也与教授之所见同,却自以为拿到了铁证,常据此做出“科学”论断。

其实两种读音都为陈先生自己所用,不过一以对内,一以对外而已。我们真应该学学教授处理史事的分寸感,让两者获得双赢,而不必否定其一。教授并提出,ChenYin-ko的用法可能是早期中国护照发放机构的书写方式所致。这既是一种可能,也提示了可以思考的途径。

以前中国读书人不像现在那么在意于填表,当年留学之人更觉某些“细节”问题不必“与洋人拖泥带水”(借用傅斯年语),故常采取某种“以夷制夷”的态度。曾留学德国,任过不少大学校长的胡庶华说,“我们中国人的年龄,是外国人猜不着的。有许多留学生,年纪已经很大,并且家里已经结婚生了儿子,一到外国警察局报到,往往填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而且写上‘未婚’”。因为按外国风俗,“已经结婚的人而离开家庭十年八年是不可思议的怪事”。胡氏自己便如此,他到德国已28岁,但其“护照上只写年龄二十岁,未婚”。

那时很多留学生表格中的“宗教信仰”一栏,也显得百花齐放。因为多数中国人其实可以同时尊崇多神,而又尚未达到西方所谓“信仰”的程度;其所尊崇的那些神本身,往往也未必达到学理上“宗教”的程度。然而这是外国人当年特别看重的,好像又不能不填。据说蔡元培在外国填表,就说其信孔教。我们知道他至少反对学校读经,完全不像一位信仰孔教的教育者,可知他们填表时真没拿老外当回事儿。

陈寅恪大概也和这些出国留学人员一样,填表时或遵夷夏有别的原则,取入乡随俗的态度。对那些不谙华夏正音又舌头转换不灵的外国人,不妨权宜处之,姑取一他们易发之音,可说是“一名两制”。其所印对外的拼音名片,大约也遵循同一方式。所谓于入乡随俗之中,已寓通融宽待之意,最符合“以夷制夷”之道。

这当然更多是我的猜想,我也无意为陈寅恪姓名的读音下“正确”判断。据我所知,与先生接触过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取què的读音。陈家女儿和一些先生的学生都健在,问题本不难解决。但这方面的争议及其一些人的论证方式,似可引起我们的反思:对于不能起当事人于地下而回答的历史问题,我们又怎么办?进而言之,历史问题真是一事仅有一个排他性的“正确”答案吗?

我们不必太迷信置于“秘藏”的档案,其实档案也是人造的,而且是在特定语境之下为特定目的而产生出来的。陈寅恪在外国填的表格,就可尝试从这一视角看。有时书面史料不一定就比口述史料更可靠——如果陈家人及其学生都读若què,而有学者竟能以某种书面史料“科学地”纠正上述人的共同“错误”,这是知识的力量,抑或史学的悲哀,还真不好说。(罗志田)

转自 南方周末 2009年7月1

相关新闻

  • 142016.07

    陈寅恪的自用印

    2016年5月嘉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有标为“陈寅恪自用印”的拍品,计十四枚。

  • 022016.03

    陈寅恪的语言天赋

    陈寅恪一生中通晓的语言有二三十种之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自不必说,他还精通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突厥文、西夏文、中古波斯文,还有拉丁文、....

  • 112016.11

    周恩来谈陈寅恪

    在陈寅恪研究中,这则史料很重要,它直接表明当时高层对陈寅恪的评价,同时也证明以往披露的关于陈寅恪对科学院的答复情况,很快就到达了高层并在高层形成了对陈....

  • 182016.05

    关于陈寅恪的新史料

    三种旧版书增补修订重印: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吴定宇的《学人魂•陈寅恪传》,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恪》。这三本书都增补了新材料,提....

  • 032018.04

    陈寅恪谈学术规范的另一个侧面

    纵观《陈寅恪集》,无论是他的著述,还是讲稿等等,我们并不难感受到其对“凡引及旁人的意见,俱加声明”的严格遵守,堪称典范。在陈寅恪文章的字里行间,随处可....

  • 122022.08

    鲁迅与陈寅恪——“民族魂”与“学人魂”

    陈寅恪与鲁迅本无师友关系,但有些人用陈、鲁早年在日本的接触说事,1949年后陈寅恪从不透露他与鲁迅的早年交往,遂使陈、鲁关系成为一个话题。按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陈寅恪的母舅俞明震受两江总督刘坤一委派,到日本视察学务,兼送陆师学堂毕业生22名、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生6名到日本留学。陈寅恪长兄衡恪以文案身份携十二岁的老弟寅恪随行。二月十五日(阳历3月24号)从南京乘日本轮船大贞丸号前往日本,二月...

  • 112017.12

    陈寅恪抗战遗事

    “九一八”事变之后,华北危急;紧接着,日军又在上海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妄图速战速决。此刻,著名学者陈寅恪(1890-1969)走出....

  • 042017.09

    陈寅恪也幽默吗

    陈先生也有幽默诙谐的一面,而且,他的幽默是发自骨子里的。这是一种有大智慧的人、思想和学识都不寻常的人,才会具有的幽默。可以说,幽默诙谐是陈先生性情中的....

  • 122018.07

    陈寅恪的逸闻趣事

    陈寅恪到清华任教实为吴宓所荐,但梁启超与曹云祥对话情节经陈哲三教授演义出来后,颇具传奇色彩,故广泛流传。

  • 172017.02

    与陈寅恪先生做邻居

    来到中山大学康乐校园的朋友,多半都要到“大钟楼”格兰堂南面的“陈寅恪先生旧居”看看。陈先生的伟大,何止“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幢房子原来叫做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