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书香 *(教)
人生易老,转眼已八十岁矣!回顾一生,自觉碌碌无为。有幸年轻时在清华当了几年教师,有些事情想想也颇感欣慰。
石家庄校友会为康学长(前排左四)举行八十华诞庆祝会(二00三)
备课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各方面建设急需大量人才,高校新生增加较快,而旧中国留下的教师有限,于是年轻教师承担着尽快走上讲台,进行独立教学的重任。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电机系的年轻教师日以继夜地努力备课。有位教师经常备课到深夜一两点钟,曾两次晕倒在厕所。有的备一小时课要用三十一二个小时,其敬业精神和辛勤努力可见一斑。效果也很明显,几十年来他们都是教学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知名学者,培养出大量高级人才。
素质
当时,我担任的是机械系六个班的电工学,属技术基础课,学生二百多人,是为大课。每周四节,两个学期,隔周一次实验。上课在二教阶梯教室,既无扩音器,也没投影仪,好在年轻嗓门儿大,黑板既宽且长,字可写得很大,课上大家聚精会神,非常安静。教师的心里总想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同学学到更多东西。实验课要求很严,为免事故,必须预习,实验前要查问,同学们也非常认真。
考试为口试,五分制。1955年夏,期末的一次考试,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记忆。地点在二院东头的一间教室内,学生是“制8”的,穿短袖衫,面对面问答时,她的汗滴在桌上。看到同学这样紧张,心里不忍,想缓解一下情绪,说:“不要紧张”。但无济于事!她学得很好,毕业后留校,现为教授。
几年内,同学们学得很好,都顺利地完成了这门课的学习任务。那么重的任务,又完成得那么好,全因他们有刻苦的精神,顽强的毅力,良好的悟性等优良素质。
收获
虽然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也教了一些学生。1958年离开学校后,几十年中,陆续见到过一些所教的同学,见面时觉着很有感情。1981年母校70周年校庆时,全国校友怀着前所未有的愉快心情返校庆祝。从山东、上海、九江等地来的“制57”的十来位同学,在签到处看到我的住处,特来看我。见到后非常热情,可谓无话不谈。当初的课代表李奎乃伸出双手说:“康老师你看我的手都是老茧,这些年在农村什么活儿都干,你教的电工真用上啦!”听到同学们的肺腑之言,真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感觉!1989年到大连出差,在一机部机床研究所的“制7”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再没见过,到旅馆来看我。在天津化工设计院的“铸7”原来的课代表,只要知道我到了天津,一定远道骑车来看我。在石家庄“7”字、“8”字班的几位同学,多年来更是往来频繁,感情融洽,相处愉快。
这些事情虽小,却使我深深体会到早年在教学时付出的一点劳动,几十年后竟得到如此丰厚的感情收获,岂不快哉!
感谢
1981年母校举行的70华诞校庆是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来的人很多,盛况空前。充分体现出母校的凝聚力及校友们对母校的热爱。参加这次庆祝活动回来的一些校友们,常谈到石家庄也有不少校友,
也应组织校友会。经过酝酿、筹备,在总会的指导与支持下,1984年校庆时,清华大学石家庄校友会正式成立。其宗旨和总会的基本一样,但增加了有地方性的“振兴河北,繁荣省会”内容。20年来,每年都举办一些活动,始终贯彻我会的宗旨。所有活动都是校友们赞助,这充分表现出母校的凝聚力、校友们的高度热情和大力支持。
由于母校的培养、教育和熏陶,校友们都具有清华人求真、务实、诚信等优良作风。承袭了相互尊重、一律平等的光荣传统。大家相处不分职位高低、官儿大小,一视同仁。只要是校友会的事儿,不论找到哪位校友都热情、鼎力支持。答应的事儿办到与否都有个交代。领导班子的成员都很热心,非常团结,有事共同商量,尽量促进校友会的健康成长、发展。校友会的今天是全体校友关心、努力的结果。
我和许多校友一样,参加了校友会的发起、筹备、成立,及以后的日常工作。普普通通,没什么成绩。可是2003年圣诞节,热情的校友们却为我举行了八十华诞聚会,使我深受感动,并从内心深深地感谢。
人生苦短,我对社会的奉献甚微,却得到了同学、校友们的许多关怀、爱戴与尊重。这种纯真的友情使我既感激又没齿难忘。我要说“友谊地久天长”!
* 作者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1952年至1958年在清华电机系任教。曾任河北省省直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石家庄校友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