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萧庆涵:缅怀我的导师边肇祺教授

2021-03-30 | 萧庆涵(1977级本、1982级研,自动化) |

今早通过师弟李军发的朋友圈,惊悉我的导师边肇祺教授因病去世,万分悲痛!由于时差的关系,晚间给自动化系的黄老师打电话,了解了一下情况,并表示沉痛哀悼!

边肇祺教授是我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在我之前还有一个外校考来的王伟重,所以我是边教授带的第二个研究生。由于一直以老师相称,因此接下来还是用这个既亲切又尊敬的称呼吧。

认识边老师还是在上大四那年,因为要选毕业设计的课题,因此听了李衍达老师介绍的地震信号处理、阎平凡老师介绍的细胞识别,以及边老师介绍的指纹识别。由于我父母均毕业于上海交大电机系,很自然地就选了师从边老师。

1989年,边肇祺(左1)、李衍达(左2)、常迵(左3)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边老师当时就对指纹识别做出了系统性的规划,同组的同学张津燕做预处理,盛晶做粗分类,我则是做最后一步的识别。边老师让我试着把点匹配的方法用于指纹识别。毕业设计做得挺成功,因此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投去1983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性“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学术会议。因为当时是学生,所以没能去开会,文章由老师代为宣读。会后,《自动化学报》要出一期会议的专辑,从大约120篇论文中选了20篇,其中包括我的那篇文章。由于当时边老师已经到普渡大学,傅京孙先生那里做访问学者去了,因此我就与在校的两位指导教师,董晓雪老师和李兆玉老师,合写了一篇文章《一种指纹图像的识别方法》。可能因为那是国内发表较早的生物识别方面的论文,西安交大的同仁,在2008年为“IEEE Computer Society” 撰写的AI in China专辑中50 Years of Image Process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in China 时,为馈集生物识别这一专题的资料,联系了已在加拿大多年的我,这已是后话了。

1982年我考取了自动化系的研究生,在边老师的指导下做指纹识别的课题。因为指纹图像中有很多的断线和假连接,所以我很大的一部分工作,是研究图像处理的问题。为保证研究进度和方向不出偏差,那时每个星期都要和边老师开一次会,我先讲一下工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再由边老师提出指导意见和接下来可以试的几种方法。因为当时都是用信息教研室自己的计算机,所以平时也有很多时候会碰到边老师,他会告诉我:上次说的那个方法,我想了一下,不用试了。可以试试这样做……随时给予我指导。

20056月,边肇祺教授(左3)参加中科院计算所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

很快,9字班的毕业设计就要开始了,张广京同学加入了指纹课题组,198411月我们都提交了论文,一同随边老师去安徽合肥,参加自动化学会召开的“第四届全国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因为我的提问,让一位哈工大的副教授有些下不来台,有几位“大腕”也觉得一个学生,虽然说的没错,但应该在会下说,给前辈留些情面。吃晚饭时,因为已经有人告了状,边老师问我:你今天下午引起争议了?我就把事情说了一遍。边老师说“你是对的,对待学术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应该分什么学生、老师。但你还真是挺大胆的,你知道今天有多少人来找我告状吗?明天你宣讲论文的时候,我就不去了,免得别人觉得我袒护你。好好准备一下,你的论文没有问题,仔细认真地讨论一下,也是一件好事”。

1985年,论文顺利答辩后,接下来就是分配了。因为我们是清华本校的第一批硕士毕业生,学长贾部长来学校要人,由于我一直在做指纹识别的课题,据说指名要我去。我一直想继续搞科研,不想去那儿,弄得系里的领导和老师要给我做工作。边老师知道之后,问我愿不愿意去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我说好啊!边老师就去找了他的妹妹,她有一个同学兼好友,是那个所里一个室的主任,而国家科委的宋健主任,当时还兼着那个所的所长。我去信息控制所谈过之后,宋主任在一次来清华谈工作时,提出要我。这样系里才同意让我换了地方……

1988年出国之前,我回清华去跟边老师告别。边老师送了一本新出版的《模式识别》给我。恩师的这本专著,我一直带在身边。见到它,我会想起边老师对我的指导与帮助,想起我们在火车上废寝忘食地讨论课题的情景,想起毕业后去边老师家边煮面条边讨论模式识别新动向的快乐时光。

敬爱的边老师,安息吧!学生萧庆涵谨以此文献上我对恩师的缅怀,及表达我对恩师的哀思。


附:边肇祺教授讣告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退休教师边肇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1 3287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边肇祺教授于1955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电机系,1957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加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70年加入新成立的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他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深耕于模式识别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模式识别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于1988年牵头编著的《模式识别》教材被全国各高校广泛使用。他于1989年以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他带领团队研制的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于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边肇祺教授为人谦和,行为世范,学为人师,从教60余年来深受广大教师尊重和学生爱戴。

沉痛哀悼边肇祺教授!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2021329


相关新闻

  • 032018.01

    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

    2017年12月30日上午十时,“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大厅举行。

  • 272022.12

    “一位杰出的导师,一位纯粹的学者”——南京工业大学师生纪念时钧先生诞辰110周年

    一场场跨时空对话,生动展现了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精神风貌。12月13日,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已故教授时钧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南京工业大学发布《大先生时钧》文集,举办了时钧先生档案史料展、高峰学术论坛、纪念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在南工大,时钧的事迹是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激励着师生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时钧班’评选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涵育优良...

  • 232020.03

    纪念恩师李道增先生

    来到清华园,有幸在李道增先生门下学习,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虽然在校跟随先生身边读书的时间只有三年,但随后在北京大学工作,与清华大学相邻,因....

  • 232022.08

    无尽的恩遇——纪钱逊先生

    2019年8月22日凌晨,钱逊先生病逝于北京,无尽的哀伤攫住了我,自进入成人世界以来从未有过的滂沱眼泪为之随触而奔流。我终于体会到了古人所云“哀毁骨立”的真实情景,父母二老那一段时间也陪伴我与我同情共感,去往遗体告别现场的是我一小家三口,内人与小女亦与钱师交情深厚,在地铁上我确曾转念过,若非她们二位在侧,当日大有神体两难支之虞也。先师过世将近三年,伤逝之痛照理应当稍为缓解,我自己也希望可以...

  • 232009.07
  • 212020.10

    清华烟雨,土木人生〡记陈肇元院士追思会

    2020年10月18日上午9点,一场庄严肃穆的追思会在清华大学二教会议室举行。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共同追思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土木工程教育家、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陈肇元先生。追...

  • 062022.05

    众弟子缅怀恩师李三立院士

    惊闻李三立院士不幸因病辞世,我们这些弟子都以各自的方式缅怀了李老师生前的方方面面,表达了对李老师的追思。本文试图把这些点点滴滴都汇集到一起,还原出李老师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形象,寄托弟子们的思念。一、作为学者,纯粹认真对于国家,李老师首先是一位功勋卓著的院士。李老师是一位难得的纯粹的学者。我们诸位弟子们在跟随李老师治学的经历中,都不禁对李老师的学术造诣和治学严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受益终身。王晓...

  • 102009.09
  • 132007.11
  • 082021.12

    梅贻琦:危难时期挑起大梁的清华校长

    今年12月3日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就任清华大学校长90周年纪念日。90年前,梅贻琦先生以短短15分钟、不足1800字的就职演说,告诉了清华学子们抗日救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