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玉明院士在清华大学实验室指导博士生做实验王玉明院士在读书几年前,参加一次诗歌活动时,与王玉明先生结识。当时看先生虽是七十有余,然精神矍铄,淡定随和,颇有清风霁月的文人雅士之气。后多次接触,方晓得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钦佩之余,突然想起“诗人院士”这几字配上先生的大风大雅,实在是恰恰好。从研究所到企业再到高校 多次“创业”...
舱门打开那一瞬,王永志仿佛又变成那个站在发射架前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叶光富、翟志刚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则新闻,王永志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片星空,承载着王永志的青春与梦想。为了推开中国人迈向太空的大门,他付出了多年的汗水和心血。从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成功发射,到今天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担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诗用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澜沧江公司原总工程师马洪琪再贴切不过。马老不服老,退而不休,壮志依旧。“我为自己定下了目标,用5到10年的时间,带领团队再攻克几个技术难题,再建两座世界级大坝。”马老心不老,初心如磐,乐于传承。身为“40后”的他,最喜欢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在一起,将毕生所学和盘托出,勉励大家“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就是马洪琪的个人名片,正如他...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2位校友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1988届本...
4月1日晚,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岳光溪,作以“40年基础能源领域科研工作的感悟”为题的学科前沿讲座。MEM中心主任、工业工程系教授张伟主持讲座,并代表中心为岳光溪颁发了“MEM学科前沿讲座嘉宾”证书。4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MEM学生和校友前来聆听。张伟教授主持岳光溪在基础能源研究领域有四十多年的治学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循环流化床领域累计发表论文...
大科学装置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国之利器”。在中国科技发展向原始创新迈进的关键阶段,打造这一“利器”需要哪些突破创新,又应如何使其发挥出最大....
“‘十四五’时期,计算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近日在江苏苏州出席“浪潮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2021”时表示,进入智慧时代,计算技术、产品与产业面临多元化、巨量化、生态化三大挑战,计算产业格局有望重塑。当前,AI技术渐趋成熟,无人农场、智能农机、智慧农业等改变着延续上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工厂让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医疗机器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身手;无接触送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