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丘成桐谈学风:要让年轻人敢挑战权威

2019-06-14 | 张盖伦 | 来源 《科技日报》2019-06-14 |

“和一般人的想象相反,如果学术大师形成了威权领导,对学术创新的进步来说,不但没有好处,甚至可能产生极大的害处。”6月11日晚,作为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哈佛大学教授、数学家丘成桐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公开演讲。1小时40分钟的讲座中,丘成桐保持了他一贯耿直犀利的风格。

讲座主题并不是数学,而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丘成桐在美国呆了整整50年,曾在美国多所大学任教或者访问;而1979年,他也第一次回到了中国,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在中国大学和研究所访问数月。对中美的高等教育,丘成桐都有所体悟。

丘成桐直言,美国取消了年龄超过七十岁的学者必须退休的制度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到了其高等教育的发展。比如,有些人已经不在科技前沿多年,也不再参与任何科研活动,却凭借着五六十年前的经验来指导如今最新的科学发展,不容许年轻人有发挥自己创意的空间。

他反复强调,要发挥年轻人的作用,不要搞学术崇拜,不要搞学术圈的造神运动。丘成桐举例说,牛顿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比拟,但他死后一百多年,英国没有出物理学和数学大师,这个局面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改变。“实际上,年轻学者,二十多岁就应该是无法无天的年纪;挑战延续多年的传统,往往就能走出一条崭新的路子,正如爱因斯坦当年挑战牛顿力学一样。”丘成桐说。

而就在他上台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崇尚学术民主。鼓励不同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反对门户偏见和“学阀”作风,不得利用行政职务或学术地位压制不同学术观点;要鼓励年轻人大胆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积极与学术权威交流对话。

“中国要在科技上领导世界,必须要让年轻人能挑战科学界的权威。”丘成桐说。学问应以自然为师,只有经过观察、实验、计算和感悟才能知道真理,才能完成一流的学问。而科学上的真理,并不由某个科学家或者领导说了算。

他也在讲座中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界的“圈子文化”。丘成桐看到,有时,因为出身同一所高校或同一个研究机构,研究者便会结成团体,打击竞争对手。他认为,在学术界不应追求这种武侠小说中提倡的所谓“侠义精神”。而且,“抱团”的结果,往往是一些重要位置为不同团体所垄断,一些学术资源被作为平衡利益的要素被均分。“这样一来,学术界难以进步。”

讲座后,有听众问丘成桐,要怎样做中国才能再出大师。

丘成桐则表示,坦白讲,他个人认为无需以成为大师作为目标。“一个学者,有自己的良心,对自然怀有探究的好奇心,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自己在美国的很多同事朋友,起初也是想了解自然界中的小问题,越挖越深,最后成就大学问,成为“大师”。

“我们必须保证研究人员衣食无忧、家庭安定、孩子有良好的教育,但是奢华和太注重虚名的待遇大可不必。”丘成桐说,“我希望见到中国学者不是为了名利做学问,诺贝尔奖或是菲尔兹奖,都不应该是学者的终极目标。”


相关新闻

  • 122010.05
  • 092021.10

    杨朝东:以勇敢迎接挑战 笃定践行清华校训

    杨朝东,1982年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87年毕业进入核工业部核工业第五研究设计院工作,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杨朝东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杨朝东最初始和深刻的印象,来自校徽上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古语,穿过历史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坚毅品格的深沉写照,并作为清华大学精神文化的...

  • 112019.11

    丘成桐:如果再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

  • 122011.01
  • 232008.10
  • 292007.04

    清华大学第25届挑战杯在跳水馆前举行

    4月28,29日清华大学第25届挑战杯在清华大学跳水馆前举行.此次共有220余件作品通过系内预评,并于4月21日参加了校内评审.参赛作品涵盖电类,机类,人文,土建,数物,材化等各个方面.参赛作品数量达300余件.

  • 022015.12

    校长有约:邱勇校长与学生共话创新与挑战

    11月27日,第一期“校长有约”活动在李兆基科技大楼举办,校长邱勇、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副校长杨斌共同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共话创新与挑战。

  • 042021.06

    廖洪恩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25讲:智能精准诊疗的创新与挑战

    5月29日下午,“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活动第25讲开讲,本次学习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校友们相聚在云端和教室,共享学习盛宴。清华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院副院长廖洪恩应邀为校友们带来“智能精准诊疗的创新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杨柳参加现场学习。

  • 102009.03
  • 022024.07

    复旦大学研究员徐彦辉:拥抱挑战,探索可能

    徐彦辉,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95级本科校友,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学博士,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后研究,2008年先后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现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01 求学清华:从迷茫到成熟徐彦辉于1995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于1999年获得学士学位后,继续留在清华攻读博士学位。回忆起上个世纪90年代,他描述了当时中国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