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服务

王洪涛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6讲:垃圾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问题与出路

2024-09-04 | 来源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2024年09月04日 |

831日下午,“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6场活动举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王洪涛教授应邀出席,并围绕垃圾的资源性、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技术、邻避效应等问题开展讲座,1200余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朱亮出席本次活动。

王洪涛主讲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紧迫的社会议题。王洪涛从“垃圾的资源性”出发,引导大家思考:垃圾是资源吗?他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资源论”认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而“废物论”则认为垃圾本质上是废物,其利用价值有限。王洪涛倾向于后者,认为生活垃圾作为一个整体,不具备效用性和稀缺性,因此不是资源。面对生活垃圾,我们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控制垃圾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同时实现其中的价值。

首先,要实现生活垃圾中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垃圾分类是前提。王洪涛分别介绍了上海和日本鹿儿岛实行垃圾分类的案例,并指出智能化监管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他认为基于容重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智能化监管是目前最为简便、实用、经济的方法。

其次,垃圾的资源化应该遵循三化原则,即减量化(减少垃圾的生产量),资源化(再利用和再生),无害化(焚烧、热解、填埋等)。王洪涛介绍了焚烧、堆肥化、厌氧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并将中国目前的处理方式和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最后,王洪涛探讨了如何破解“邻避效应”,即垃圾焚烧厂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遭到附近居民强烈抵制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破解“邻避效应”的例子可供借鉴,例如丹麦将哥本哈根垃圾焚烧厂建设成了一个可供滑雪、攀岩的公共设施;我国雄安新区地下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也力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校友提问

在互动环节,王洪涛就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现状、无废城市建设以及垃圾处理体系和废弃物回收体系等问题,与校友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纪念牌赠送

讲座结束后,朱亮向王洪涛赠送了校友学习日活动纪念牌。

师生合影


2018年,清华校友总会正式推出“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通过“校友学习日”“校友学习班”“校友学堂”等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校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践行服务校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20181125日, “清华校友学习日”开启首场讲座,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围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前沿、人文素养等主题,邀请专家、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清华校友学习日”系列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继续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并协作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