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服务

陈来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2讲: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观念的历史形成

2024-04-29 | 文字:李诗宜 摄影:杨艳宾 | 来源 校友总会 |

113周年校庆来临之际,427日下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首批文科资深教授陈来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52场活动,并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观念的历史形成为主题作专题报告。30余位返京返校的校友代表到场学习,12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参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乐燕,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森林,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董吉男出席活动。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发展部部长宋述强主持。

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从一开始便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广阔地域中发展,形成了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庞大人口。地域的广阔和人口的众多,赋予了中华文明巨大的稳定性、吸纳力和整合力。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爱国精神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爱国主义如何在当代中国焕发新意?陈来从中华文明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历史内涵与当代实践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阐述。

陈来主讲

陈来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历史阶段。首先,它起源于国家形成前的氏族部落联盟时期,这个时期家国一体,统称“家邦”。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意识的确立和天下国家等观念的出现,标志着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初步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秦汉至唐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儒家维护统一的思想,促进了爱国观念与精神的正式确立。宋代的民族冲突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意识,爱国情怀变得更加激昂深沉。宋至清代,爱国主义精神向社会基层发展,成为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从晚清到近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兴国、救国、强国的意识,维护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成为明确目标。1949年以后,爱国主义则主要体现为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活动现场

陈来强调,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表现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忧国忧民、崇尚民族气节、守护中华文化、爱乡恋土敬祖等。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还有一些特点。例如,中华民族的爱国是爱好和平、开放包容的;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立足于统一的国家概念,强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实践中,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开辟了新局面,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

赠送纪念牌

讲座结束后,董吉男向陈来赠送了校友学习日活动纪念牌。李森林上台共同合影留念。

签名赠书

陈来与校友代表合影

活动结束后,陈来为现场校友及家属代表签名赠书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