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服务

刘国忠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66讲:清华简与中国古代的简帛文化

2025-09-30 | 清华校友总会 | 来源 微信公号“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2025年9月30日 |

9月27日下午,“清华校友学习日”第66场活动举办。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国忠教授应邀出席,为校友们带来题为“清华简与中国古代的简帛文化”专题报告,近千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朱亮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发展部部长宋述强主持。

刘国忠主讲

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先民长期以简帛作为主要书写材料,形成了独特的简帛文化。它不仅是早期知识传递、思想记录的核心载体,更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重要符号。刘国忠首先以“书于竹帛”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文字载体的演变脉络,并将中国古代的简帛与古埃及的纸草文书、两河流域的泥版文书进行对比,同时还详细讲解了竹简的制作流程与编连成册的方式,让早期书写载体的实际形态与使用逻辑更易被理解。他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简帛在全国各地陆续出土,其中不乏失传两千年的珍贵典籍。这些文献不仅填补了传世文献的空白,更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历史的认知。

随后,刘国忠详细介绍了清华简的入藏与整理过程:这批竹简于2008年7月由校友捐赠入藏,总数约2500枚,是迄今所见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战国竹简。从形制与文字特征判断,它们应出土于楚地,抄写于战国中期偏晚,经系统整理后共得文献约70篇。刘国忠强调,这批文献既涵盖经、史类典籍,为先秦研究提供了全新素材,也对《周易》研究有着重要参考意义。尤为珍贵的是,清华简未遭秦始皇焚书之厄,完整保存了先秦古籍的原貌,被学界誉为“国宝级文献”。

活动现场

刘国忠进一步阐释,清华简的相关篇目不仅印证了中国古史体系的源远流长——绝非秦汉以后人们的向壁虚造,还在纠正传世文献错误、证伪古文《尚书》等学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长篇史书《系年》修正了西周至战国初年部分史事的记载,改变了人们对两周历史变迁的原有认知,为先秦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文献依据。此外,清华简中还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十进制数学算具实物——《算表》,这一发现对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最后,刘国忠指出,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仍在持续推进,而其学术价值也将随着整理与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彰显。

赠送纪念牌

讲座结束后,朱亮向刘国忠赠送了校友学习日活动纪念牌。

与现场部分校友合影

2018年,清华校友总会正式推出“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通过“校友学习日”“校友学习班”等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校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践行服务校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2018年11月25日,“清华校友学习日”开启首场讲座,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围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前沿、人文素养等主题,邀请专家、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清华校友学习日”系列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继续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并协作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