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服务

张利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67讲:建筑学科转型期 面向高质量设计的实证研究

2025-10-29 | 清华校友总会 | 来源 微信公号“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2025年10月28日 |

10月25日下午,“清华校友学习日”第67场活动举办。清华大学紫荆书院院长、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应邀出席,为校友们带来题为“建筑学科转型期 面向高质量设计的实证研究”的专题报告。近七百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赵劲松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发展部部长宋述强主持。

张利主讲

随着中国城市快速增量时代的结束,高质量设计正面临从理念到方法的深刻变革。张利指出,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建筑学科应当聚焦资源效率、设施性能、空间体验及大众舆论等可量化维度,将这些“明确问题”作为实证研究的主战场。他强调,对这些可量化要素的科学回应,不仅构成建筑学中自然科学问题的重要来源,更是推动设计质量提升、实现以人为本城镇化的关键路径。

张利系统阐释了建筑学科中科学问题的底层逻辑。他认为,建筑学虽无原生的科学基础,但通过引入决策科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和认知科学等关键测度,能够构建起有效的实证研究框架。其实证研究采用人因分析技术路径,通过在实景或数字孪生环境中采集人因测度数据,并将其与典型空间体验任务相关联。这种方法能够精准解读人对生活空间的不均匀需求,为创造更精准服务生活的空间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利通过多个设计实践案例展示了城市人因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应用成效。如在冬奥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和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设计中,团队运用人因分析与虚拟仿真技术,优化了空间关系与观赛体验;在北京三山五园艺术中心等城市更新项目中,通过行为热力图、视觉追踪等技术精准识别出声光环境与动线布局问题,显著提升了空间使用品质。张利强调,实证研究并非取代传统创意与美学,而是通过科学方法使设计更精准地回应人的真实需求。“可感知、可互动、可迭代”设计平台已在清华大学一站式服务大厅等项目中投入使用,通过虚拟环境实现公众参与设计决策,开创了空间设计的新模式。

活动现场

张利总结指出,高质量城镇化进程亟需深化建筑学实证研究,关键在于从设计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将实验方法融入设计流程,并通过研究成果指导设计迭代。他强调,这种“研究-实践”循环模式已成为提升空间设计质量的有效路径。目前,清华大学建筑学科正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全球同行共享实证研究经验,共同推动建筑学转型与高质量设计发展。

在互动环节,张利与校友们就当下建筑学科应学习哪些知识技能,职业建筑师如何转型和自我提升,以及建筑设计如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赵劲松(左)向张利赠送纪念画册

讲座结束后,赵劲松向张利赠送纪念画册。

与现场部分校友合影

2018年,清华校友总会正式推出“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通过“校友学习日”“校友学习班”等项目,整合校内外资源,满足校友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践行服务校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2018年11月25日,“清华校友学习日”开启首场讲座,此后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围绕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学科前沿、人文素养等主题,邀请专家、校友开展专题讲座。“清华校友学习日”系列活动由清华校友总会、继续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并协作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