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服务

“清华校友健康沙龙”第5讲举行,郭毅主讲脑血管病和脑创伤的防治

2025-05-15 | 清华校友总会 | 来源 微信公号“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2025年5月14日 |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四高”特点,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为了帮助校友系统认识脑血管病和颅脑创伤的发病原理、症状和危害并能有效进行科学防治,5月10日,“清华校友健康沙龙”第5讲邀请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副教授郭毅为校友们带来“解码大脑危机——从脑血管病到脑创伤的科学防御指南”的主题讲座。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赵劲松出席本次沙龙。沙龙由清华校友总会发展部部长宋述强主持。

郭毅主讲

郭毅首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脑血管病的几个常用概念如中风、卒中和脑血管意外,并详细区分了脑血管病的两种类型: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为了更好地识别脑卒中,郭毅介绍了美国“FAST”和中国“120”助记方法,帮助大家通过简单的方法快速判断脑卒中症状,为尽早诊断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郭毅进一步讲解了脑缺血在临床中的两种疾病类型,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脑梗死的形成原因多样,其中脑血栓多与血管基础状况有关,年龄增长会增加患病风险,而脑栓塞则是栓子堵塞血管所致。针对脑梗死的治疗,郭毅提到药物溶栓和支架取栓两种方法,两者均存在利弊。药物溶栓有4.5小时的时间限制且存在出血风险;支架取栓治疗适用于大血管堵塞但容易引发再灌注损伤。

谈到脑出血,郭毅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和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导致血管破裂的原因。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疼、恶心、躁动、意识障碍、失语和偏瘫等症状。老年人因高血压、血管弹性差,易出现高血压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多发生在血管分叉部位,此处血流冲击力大。脑出血治疗后的恢复情况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位置。

对于脑卒中的防治,郭毅介绍了疾病发生前的一级预防和患病后防止复发的二级预防,并强调应通过早期发现和改变吸烟、酗酒、长期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体重、控制“三高”等危险因素。针对校友关心的颈部和脑血管斑块问题,郭毅表示,一般情况下斑块不会脱落,也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但斑块一旦形成就难以清除。

沙龙现场

在脑创伤部分,郭毅介绍了脑创伤的发生因素和损伤类型。在众多损伤类型中,脑震荡是最轻的一种脑损伤,症状有头晕头痛、短暂意识障碍、失忆、情绪变化等,治疗通常以静养为主。脑震荡发生后,要避免再次受伤,检查是否出现骨折、出血等其他问题,并且为了排除颅内出血的可能性,最好在他人陪护下到医院进行检查。郭毅特别提醒关注跌倒高危人群,强调老人起床动作要缓慢,并掌握摔倒时的保护姿势。此外,他还介绍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这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多数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其症状发展缓慢、轻微、不典型,类似脑梗死或老年反应迟钝,常需要手术治疗,部分患者可尝试药物。

赵劲松代表校友总会向郭毅赠送纪念品

在讲座的最后,郭毅细致深入地回应了部分线上、线下校友们的提问。讲座结束后,赵劲松代表校友总会向郭毅赠送健康沙龙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现场合影

清华校友健康沙龙活动介绍

身心健康是幸福生活的核心要义,全民健康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了响应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号召,更好地营造注重身心健康的氛围,助力校友健康工作和幸福生活,进而带动社会大众以强健的体魄投身民族复兴的伟业,清华校友总会特别推出“清华校友健康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