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人未老 把臂言欢话别情
清华新闻网4月29日电(记者 程曦)“同学们还记得吗?20年前,我们自动化系毕业班的同学就站在这个舞台上,唱了一首《永远是朋友》;拉起一条横幅,横幅上写着‘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4月29日上午在主楼后厅,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自动化部部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自74班校友梁越永充满激情的话语,让在场的1987级校友们仿佛跨越了20年的时光,重新回到自己的青春岁月。20年来,他们在祖国各条战线、世界各个角落努力打拼,大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青山在,人未老,共祝愿,祖国好”,正是对他们这20年人生经历和理想的最好概括。
1987级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的那一年走出清华、走向社会的。“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数百名“七字班”同学在今天实现了这一愿望。在1987级校友毕业20周年之际,陈吉宁、胡和平、张孝文、方惠坚、王大中、贺美英、顾秉林等历任校领导分别发来贺信、寄语和题词。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国家教委原副主任、清华大学原校长张孝文,校党委原书记方惠坚,清华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校友总会副会长、校党委原书记贺美英等出席了1987级同学毕业20周年纪念大会,与他们共庆欢聚时刻。
陈吉宁致辞 记者 郭海军 摄
陈吉宁在致辞中热情洋溢地欢迎1987级校友“回家”。他表示,看到毕业20年的校友们意气风发,经过20年的发展奋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感到特别高兴。陈吉宁向校友们介绍了20年间学校各方面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三个九年,分三步走”前两个九年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
陈吉宁表示,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凝聚了校友们的支持和努力。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上,希望校友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发展,集心、集智、集力,共同推动清华的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陈吉宁还表示,学校正在建立机制,让校友们成为在校学生的人生导师,以自己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帮助在校学生更好地成长,把清华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25年前的入学报告,20年前的毕业典礼……老校长张孝文曾多次为1987级同学讲话。今天,张孝文带病走上讲台上,一开口,还是那熟悉、亲切的宁波口音,台下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张孝文说,这几天翻看1987级同学毕业20周年纪念专刊,为同学们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20年来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离不开这一代同学的辛勤工作。同学们在清华受到的教育,赋予了他们自信,使他们懂得要秉承清华精神,把祖国需要与个人志向结合起来,在祖国建设的洪流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同样感到自豪的还有时任校党委书记方惠坚。他表示,1987级校友正处在年富力强、知识和工作经验积累较完备,最能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年龄。希望同学们都能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更大贡献,也希望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人生感悟分享给在校学生。
1987级校友心系母校发展。2007年入学20周年时,他们就曾在听涛园餐厅旁的小树林里捐种了一片青铜林。毕业20周年之际,他们又决定为学校“新百年基金”捐款101万。会上介绍了毕业20周年活动筹备和捐款募集情况,贺美英代表清华教育基金会接受了1987级校友的捐赠。
贺美英在讲话中对1987级校友为学校发展提供的支持表示感谢。作为当年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她希望把这份宝贵的师生情、同学情保持到永远。贺美英说,毕业20年正是人生的“中点”,希望同学们保重身体、继续努力,同时也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纪念大会现场 记者 郭海军 摄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颜家军,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公司董事长朱建华,VMware中国总经理李严冰,诚志股份董事总裁郑成武,北京市委《前线》杂志副总编祁金利,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总经理金荦,飞塔公司首席技术官谢华,国家级教学名师、清华电机系教授孙宏斌,华旗资讯董事长冯军,惠州仲恺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鹏飞,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自动化部部长梁越永等11位校友代表先后发言。他们回忆了在清华园度过的充实难忘的大学时光,讲述了清华精神和清华师长的教诲对他们人生选择、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对母校培育的感激之情。心系母校、加强合作、继续奋斗、报效祖国是他们的共同心声。
参会校友 记者 郭海军 摄
不少校友把他们年幼的子女带到了纪念大会现场。自72班校友范虹现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担任某型号火箭的副总工程师,上中学的儿子已经是第二次跟随妈妈参加清华校庆,他自豪地说,妈妈的同学里,很多叔叔阿姨都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每次来到这座知名学府的美丽校园,都感到很激动。
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大众化机构客户部董事魏力帮助上台发言的同学金荦照顾她6岁的儿子。魏力告诉小朋友,主楼后厅是当时他们上制图课的地方,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电脑,每次上机叔叔阿姨都要排很长的队……而当主楼后厅的大屏幕上播放学校宣传片时,小朋友兴奋地说:“这是二校门,这是新清华学堂,我知道!”清华人、清华精神和清华的这些建筑一样,已经深深留在了小朋友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