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时值校庆,2021清华校友HiTC演讲大会如期举办。本届演讲大会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邀请到数位长期致力于乡村研究与乡村建设的师生校友齐聚一堂,分享他们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与思路创新。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钰,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助理、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秘书长梅晓鹏,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浮梁乡创学院院长殷秩松等校领导出席了演讲大会。
史宗恺在致辞中指出,希望HiTC成为一个发声源,传递清华的声音和态度,传递清华人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希望HiTC汇聚各方思想,成为依托清华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建立起来的智库,为国家乃至全球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希望HiTC成为展示清华人对乡村、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怀和责任的平台,鼓舞更多人加入到传承人类文明的行动中来。
张悦老师在发言中强调,清华建筑教育创办的初心在于“扎根泥土”,在于“做人民的建筑师”。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根,每一个中国人都对乡土有着深深的情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在校师生到清华校友,清华一直在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胡钰老师在发言中表示,HiTC作为一个传播平台,要持续发掘更多清华人的故事,展现清华人的温度、态度、力度。5位校友的演讲体现了清华人的情怀、勇气与才华,是给清华110周年校庆最好的礼物。在乡村,可以看到自然、看到传统,更可以看到自我、看到未来。清华应当跟城市、跟乡村,跟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发生联系,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为国家和民族的改变和发展作出贡献。
《砥砺奋进新长征,乡村振兴再出发》
陈聪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校友
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党委副书记
通过富硒书记曾太贵的故事、农业技术专家熊老师的故事、潭头村村民孙爷爷的故事,现了乡村振兴在基层实践中得出的三个关键因素——党建引领、科技支撑和农民的主体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需要曾书记这样的火车头,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跑出乡村集体经济的加速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振兴,需要越来越多像熊老师一样的青年人才,扎根土地,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千千万万的村民永远是奋斗的主体,乡村振兴,需要越来越多的孙爷爷,用辛勤和汗水播撒希望。
三个故事体现了于都老区人民的自强不息,乡村振兴是一次伟大的机遇,如何把握,唯有自强,只争朝夕!
《在乡村发现未来》
沙垚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校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乡村和未来有什么关系?
提到乡村,大家可能会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而破败的形象,空心化、留守化;又或者,大家会认为乡村是浪漫的,寄托着田园牧歌和绵绵乡愁。
这些都仅仅是都市人的乡村想象,这不是真实的乡村。而把乡村作为一个问题,或是作为城市的后花园去想象,这样的乡村是没有未来的。
真正的乡村,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万物生长的地方;真正的乡村,是各种力量相互缠绕和博弈的正在进行时。
而乡村里的农民,他们面对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确定,依然艰难而努力的生活,并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现在和未来。
乡村不是一个只谈产业、项目和模式的地方,乡村建设首先要做人的工作,这是一切乡村振兴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
我们有志于乡村,不能只靠情怀,觉得自己可以为乡村带去资源;也不能只靠产业,觉得乡村是一个可以挣钱的热土;我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去处理和基层干部、村民,包括和县域企业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乡村,也成就自我。反过来,也可能把自己套牢,进退两难。
《群体智慧赋能乡创》
王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6级校友
SMART度假产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从当年的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完整的经历了中国乡村的跨时代发展,也因此走遍了中国各地的各种类型的乡村。
在2015年,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乡创。它可以被解释为乡村创业、乡村创客,也可以被解释为乡村文创,但无论怎样解释,都绕不开乡村人才稀缺的问题。
一个区域乡创人才的密度,决定了它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高度。所以如何改良乡村人才密度,提高乡村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实践的目标与路径。
中国的乡村浩瀚如繁星,而每一个村落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我们所做的就是找到那个特别的故事,让每个村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然后通过赛事吸引热爱乡村的年轻设计师、创客参与进来,把他们的群体智慧结合到我们乡村振兴里面去。
如果作为一名设计师,为哈尼古寨思考了10小时计为10算力,那么1000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视角的参与者,每一个人平均投入100个小时,算力是多少?这就是群体智慧的力量。
中国的乡村,有太多精彩的故事,也有太多事等着我们去做!”脚下有泥,心中有火,眼中有光“送给在乡创中同行的校友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校友们一起去乡创!
《唯有家山不厌看,青春作伴好还乡》
梅静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3级
建筑学院2007级校友
听松书院、听松文化社区创始人
故乡的家山是我内心深处最重要的审美体验,也是我在清华读书期间设计的灵感来源,更是我后来回到故乡创立听松书院的伏笔和信念。
走过很多历史村镇,我意识到,中华文明的脉络,就深深扎根在这些乡土文化里。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脉络正在迅速的断裂和消失。所以,每当完成一个村里的调研和规划,也会惆怅——如此丰厚的乡土文化遗产谁来管理?怎么管理?谁来执行?
2015年我们在故乡创建了一座听松书院和一片听松文化社区。在这里,我们带领着几名返乡青年和80多位乡亲、工匠,正在开展乡村文化和产业复兴的实践。
回到乡村做事,没有现成的人才市场,最初都是在做人才培养。工艺品的生产如此、民宿的运营也同样、还有公益活动的开展。在人才真空、资金短缺的乡村实践,就要不断去探索人才、资金、市场最合理的匹配关系。
最初回到故乡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我们不应该出现在这里。他们会觉得你们读过清华、北航,不应该再和他们的生活有“交集”,在大城市里发展才有“意义”。“意义”这个词很大,也常常会让我们反思,做什么才有“意义”。五年来,我们没有做成什么大事,甚至刚刚开始摸索,但我们切切实实用公益+工艺的模式,给孩子们以教育,给乡亲们以收入。
《在高岗上,看见》
乌家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校友
清华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协会高淳分会会长
我跟随着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江苏高淳支队在这里服务了两年有余,我们和高岗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辐射到更广阔的田野中去。
每个假期,支队都会前往高岗村开展实践,至今已经实践6次。这6次实践的62名队员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构成了多样而精彩的“我们”。
投身一次实践,改造一栋房子。设计村民公共活动空间,留给支队同学们办公的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我们还定了一个规矩,叫做“古料新用,就地取材”,比如说沿用原来的结构形式,建筑原来的木石砖瓦也能用则用;东侧的墙体破洞是场地记忆,要保留,于是我们用落地玻璃填补了破损的墙面;“长发其祥”字样的门头好看,寓意也不错,要保留,只可惜门头在动工前塌了,后来补了一个新的上去,雕着“渔樵耕读”。
更深入的服务,更坚实的纽带。村民朋友们都觉得房子修的整洁漂亮,但平常却没有人来使用这个空间。我们似乎只关心村里的房子,却不关心村里的人。那天晚上,我们达成了共识:我们一致认为,只有倾听村民们的声音,解决村民们的问题,讲好村民们的故事,让村民们看到村庄的改变,才能建立和脚下这片土地的坚实纽带,进而让我们的服务扎实的落地,让自己做的事情从“似乎”,成为“确实”。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它也许会折磨我们的肉体,但它磨灭不了⼀颗满怀希望的向前看的心。”
嘉宾们的分享不约而同的都谈及到了“人”,从村干部到大学生,从社创人才到本地村民,可见乡村振兴也是乡村的人才振兴。而在乡创的社区营造之外,还有更多需要我们重点关注、思考和破题的问题,因此我们也呼吁广大师生校友随我们一同加入乡创行列,为乡村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2021 HiTC在bilibili、腾讯直播、抖音、快手、爱奇艺、平台同步直播,近20万人/次观看,线上与校友相聚,共庆母校建校110周年。
清华校友 HiTC 演讲大会
由清华校友总会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举办。
HiTC——Humanity in Technology and Creativity,即科技与创意中的人文。其理念是引导人们关注科技与创意中的人文要素,倡导跨界的思想交流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
自2017年举办第一届HiTC演讲大会以来,先后邀请到涉及科学、设计、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在校师生以及校友,分享他们关于技术、创意、文化、社会与人之间多维度的探索和思考,探讨文明之下、人文之上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主办方希望通过持续举办清华校友HiTC演讲大会,聚集芸芸清华学子,分享清华理念,传递清华态度,彰显清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