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金秋一甲子 同唱一首歌——土木工程系62届房2材2入学60周年团聚

2017-10-12 | 刘西拉 魏赠应 |

北京的九月,金秋的山,金秋的水,金秋的蓝天格外美!清华土木系房2材2的55位同学和17位家属,再聚西山脚下,重回心中永远向往的清华园,纪念入学60年。时间过得飞快,60年前,大家还是一帮十几岁的姑娘小伙儿,现在已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依然是激动亲热的握手和拥抱,依然是发自内心的祝酒和干杯,共同唱的还是那首伴随我们一生的《建筑工人之歌(吕远词曲)》,怀念的还是:“哎嗨哟,哎嗨哟!亲爱的同学们努力往前走!一百里路程走了九十九,今天的目的地就在前头!”歌声仍是过去的歌声,听不出任何的凄凉和苍老;信念仍是当年的信念,充满激情,永不回头!

2017年9月12日,房2材2在熙春园高唱《建筑工人之歌》

9月12日上午,来到清华主楼,这批老同学和其他届的校友有点不同,因为当年我们既是主楼的设计者、又是主楼的建设者。当年他们在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指导下装置了“电模拟计算系统”,用电路系统模拟静力分析,完成了主楼框架的计算。又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用“井点降水”完成了主楼基础的施工。那个时候,白天在工地施工,晚上到主楼西侧的结构实验室楼上听梁思成先生讲“建筑历史”等课程。主楼工程因国家困难停工,复工建设时设计作了修改。主楼西南侧的“通用车间”和“炼钢车间”是大跃进时期同学们在师傅带领下亲自建的,“通用车间”用的是砖拱吊车梁,那里凝聚了大家辛勤劳动的心血。两个车间现已拆除(建起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的教室楼“六教”)。我们常常为能有这样一段宝贵的实践锻炼而感到自豪!在主楼留影后,大家又来到“二校门”,这是母校的标志建筑,清华人必来瞻仰的地方。看到“二校门”的沧桑,就特别让人想起1966年8月24日被“清华大学红卫兵”毁坏的历史,有幸它在1991年80周年校庆时得以恢复。60年后,还是这批学生,还是这个原址,但是历史让人们越来越成熟了!今年在“二校门”前的留影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留影之一,它见证了整个六十年我们成长和奉献的历程!

同学们在主楼前合影

9月12日中午,大家来到熙春园餐厅共进午餐。特别高兴的是邀请到九十高龄的关振铎、原校党委书记方惠坚、长期从事功能陶瓷研发的院士李龙土、钱锡康、朱金铨、郑国忠、阚永魁等十多位我们当年的老师,大家欢聚一堂,共叙师生情谊。正如魏赠应同学的赠词:

临江仙师生共进午餐

母校清华萦学子,深情厚谊犹存。虽然半世别黉门。难忘师教诲,关爱似亲人。

今日共餐同饮酒,干杯众俱欢欣。同窗感谢老师恩。祝师长寿健,百岁庆生辰。

现任清华土木水利学院党委书记方东平也应邀出席致词,特别介绍了近年来土木系的发展,目前在英国的QS国际排名上,清华土木已经名列世界第五,国内在国际高校专业排名如此领先实属罕见。他指出,这是近年来清华土木师生和校友共同努力结果,为此也对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房2班两位同学曾连任三届土木系系主任。原江西省建设厅厅长的一位同学,他受同学之托,专程到景德镇订制的两只一米六高的精美瓷瓶,代表大家向方东平赠送纪念品给学校惠存。现在这对瓷瓶就放在土木馆(何善衡馆)正门的大厅里。它们表示了房2材2以及给2暖2(当时都是土木系)学子的感恩之情!

9月14日上午,大家又重聚在一起座谈,交流这相识六十年来的体会。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特别感人的是,多年在土木系任教、为多次聚会担任筹委会秘书长的那位女同学,拖着病体,由女儿用轮椅推着她从清华家中赶到聚会驻地,热情发言。三位定居美国的同学,不远万里赶来聚会,其中一位夫人长期瘫痪,雇一保姆24小时看护。几位在香港及祖国各地同学,有的身体欠佳均专由家属陪同,积极参会。这就是同学情。同学们的座谈从来是无拘无束的,意见从来是善意和真诚的,也是对每位同学最珍贵的。一个接一个的发言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了我们这一代!

我们是在全国大学招生最少的1957年入学的,在全国只录取十万零七千大学生,我们算是“幸运者”。入学后赶上一系列政治运动;随后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在饥饿情况下坚持完成学业;我们是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毕业,分配工作,大家多选择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们刚刚站稳脚跟可以“大干”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而且一来就是十年。尽管如今平均年龄已近八十,但回想经历的这一切,大家是如此淡定,如此自信,真是“荣辱不惊”!在座谈会上,听不到埋怨,听不到悔恨,看到的是一张张意气风发的笑脸。大家都为今天祖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中央而自豪!因为我们都是“建设者”,我们都是“见证人”!座谈会上,我们很难听到同学对自己的“评功摆好”,大家说的多不是“我”,而是“我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是多么优秀的一代人!在我们那个时代,我们崇尚“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我们虽然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两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我们有一批“出类拔萃的人才”!没有这批人的努力,中国怎么会走到世界的中央?!在我们中间,到军队工作的同学就有三十多人,远到西北新疆,还有到艰苦的大庆等地的就有约二十人。参军的有多位享受师级待遇;也出了一位工程院院士,三位全国政协委员;更多的同学,或是单位领导者、院长、总工、教授,或是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多有论著的领军人物;也有参与、主持过国内外重要工程项目的;受到各层次表彰奖励者不可胜数,多位还享受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要提及的是,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是我系于1959年新成立的专业(后来并入其他系专业),主要由房2班抽调组成,这个班的同学在国家建材工业的发展中,多有著名论著及突出贡献。更值得自豪地向母校汇报的是,在我们中间,虽经历坎坷,但几十年来违纪违法、犯大错误、终身挫折、蹶而不振、潦倒落泊者的人数为零!

9月14日下午开联欢会,历时2个钟头,活泼欢乐,13个节目有音乐舞蹈、京剧清唱、女声小合唱、男女声二重唱、二胡独奏、钢琴独奏等。最后大家群情激昂的还是齐唱那首伴随我们一生的《建筑工人之歌》:

“从那海滨走到边疆,

我们一生走遍四方。

辽阔的祖国万里山河,

都是我们的家乡。”

“昨天是荒凉的旷野,

今天是一片楼房。

今夜还是漆黑的山谷,

明夜就是一片灯光。”

“住着帐篷和土房,

冒着山野的风霜。

一旦盖好了高楼大厦,

我们就再换一个地方。”

“前面是无尽的原野,

身后是崭新的厂房。

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

战斗着奔向前方。”

分别时,同学们最满意是每人带走一本240多页的《水木清华 甲子情怀》纪念册和一对写有“清华大学甲子聚会留念”的景德镇精美瓷茶杯及母校赠送的毕业五十年纪念章。纪念册编进了125位同学的资料,可惜有31位已故去。主要内容包含同学们入学与在校学习、参加工作、安度晚年三个时期留存的照片和同学们自撰的生平行迹简叙及若干同学的才艺作品与人生感言。筹备这次活动和编纂纪念册,主编三位同学,一次次收照片、资料,一版版编排、校对;为让纪念册更理想,十多位同学均积极参与,多次开会审稿。花费了一年多的辛劳,是值得的。

同学们在二校门前留影

这次聚会能圆满成功,也与土木水利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志愿者、校友总会及清朋华友学子园的工作人员大力支持与帮助分不开,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大家期待,五年后,当我们毕业60周年时,我们还会重返清华园团聚!

2017年 10 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