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植物生殖生物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宗巽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15日下午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曹宗巽教授1920年5月4日出生于山东济南,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兼读研究生,导师为李继侗先生;1945年赴美留学, 1948 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植物学及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48-1949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49-1951受聘于美国亚特兰大大学任副教授;1951年春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曹宗巽教授曾担任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及常务理事、北京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植物生理组组长,《植物杂志》和《植物学通报》主编,《植物生理学报》编委等职。
曹宗巽教授毕生致力于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花的形成、性别表达、传粉受精、不亲和性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在威斯康辛大学期间的硕博士论文《花粉管向化性的研究》和《兰科植物传粉后生理生化变化》等在美国发表后引起了当时普遍的关注,直到现在,有时还被当作经典著作引用。这些研究工作曾被美国同行誉为这方面工作的奠基石,被尊为植物有性生殖生理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
曹宗巽教授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教事业。1951年春,她与丈夫向仁生教授双双放弃了在美国的终身教职、先进的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携手回到刚刚结束战乱的祖国,投身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78年,经历文革后的曹先生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科研组,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于198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曹先生领导的科研组先后承担了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农业部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八五”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等多个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在北大近半个世纪的教学过程中,曹先生开设了基础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程共十余门,培养了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上千名。目前这些学生们大都已成为本专业的栋梁之才,有的还担任了国家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领导职务。
在曹宗巽教授6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获得过很多的荣誉。她和吴相钰先生合编的《植物生理学》教科书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以曹先生为首承担的科研项目“花粉及受精的生物化学”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1988年她被列入英国《国际名人辞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 简称DIB)。此外,曹先生参加的太古核不育小麦的研究获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曹先生领导的科研组在黄瓜单性花发育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茎尖体外培育体系并用于植物激素诱导单性花形成的研究。由于曹先生在黄瓜单性花方面长期工作的积累,研究组在乙烯合成关键酶ACS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后人从黄瓜单性花非正常器官发育命运的角度来研究单性花发育的调控机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曹宗巽先生为人豁达、记忆力过人。她对学生和后辈的年龄、性格特点和个人喜好等都记得一清二楚。几十年后回来看望她的学生被曹先生叫出当年的外号时深感惊喜。曹先生声音宏亮、笑声爽朗,深得同事和学生们的喜爱。
曹宗巽先生的一生是前辈知识分子典型的一生。她少年怀志,负笈出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努力适应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态,乐观面对,信心不移;孜孜治学,谆谆育人,积数十载,弟子上千,成果丰厚;开中国植物生殖生理学之端,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植物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