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创始人芶清泉先生病逝

2011-07-07 |

芶清泉1917.4.14-2011.6.30),1944-1946年任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

  被誉为“我国物理力学界主帅”的知名物理学家、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创始人、四川大学终身教授芶清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630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由芶清泉编著的《原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简明教程》等教材影响了一代物理学子。而他亲自指导的学生中,已有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芶清泉出生于四川省邛崃县,自幼丧父的他在生活中几度迁徙,先后在大邑县与崇庆县念完小学,1932年考入四川有名的成属联立中学(现成都石室中学)学习了六年。在这所以数理化见长的学校里,他度过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启蒙阶段。

  但凡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专注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这是一个喜欢沉浸在自己世界里钻研的独立孩子。高中时,他根据华罗庚的一篇论文,推出和论证了十多个定理,得到了老师的重视。这也是一个希望将科学精神发扬光大的痴迷孩子。高三时,他组织了“中国青年自然科学会”,联合有志于科学的青年,共同为发展科学事业而奋斗。

  科学是一个涵盖深广的领域,随着他1938年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芶清泉的一生与物理这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毕业后,他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开始关注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的前沿阵地,先后在多个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1944年,他来到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老师吴大猷的指导下从事拉曼光谱的实验研究和原子结构与原子碰撞理论的研究,并在同年与吴大猷联名于《中国物理学报》外文版上发表了题为《氦原子2S21S态的赫罗拉士式波函数》的论文,这是国际上较早关于氦原子双激发态的精细计算的报道。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北京大学由昆明迁回北京。建国后,为了组建吉林大学物理系,芶清泉又毅然离开条件优越的北京来到东北,参与了1952年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物理系的建立。

  建国初期,正值百废待举,其时科学上的突破和成就无疑会猛增人们关于未来的信心,譬如“两弹一星”工程。芶清泉曾参与研究与该工程有关的高温气体、高压气体和高压固体技术,也是因此,有了后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的成立。

  1963年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上,著名力学家钱学森询问谁在做原子分子物理研究,有人推荐了芶清泉,钱学森便在会议期间找到他。芶清泉借此向钱学森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与分子物理工程技术。1966年,在“首届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学学术座谈会”上,钱学森曾力排众议对芶清泉的科研方法及成果表示支持,此后,原子分子物理与物理力学两门学科终于开始了长期合作与相互促进,两人亦结下深厚的友情。2009年钱学森去世,芶清泉曾亲笔写字吊唁,他的世界里自此亦多了一份孤独。

  在近七十年的科研工作中,芶清泉屡次创下国内、国际第一:第一个创建了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在国际上第一个写出了《人造金刚石合成机理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冷核聚变……

  与科研并重的,还有他的教学工作。在同样近七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他主讲过普通物理、力学、分子物理学、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还编著了《原子物理学》和《固体物理简明教程》等影响了一代物理学子的教材。他的弟子现在几乎都已是国内知名学者,其中有5人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四川大学的终身教授,芶清泉即使在90多岁的高龄也没有放弃学术。他晚年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冷核聚变”以及“金属氢”两个领域。2010年,他和陈向荣等学者创办英文科学季刊《Journal of Atomic and Molecular Sciences》,在创刊号中,94岁的他发表了长达6页的纯英文论文。据说论文写好后发给香港一个教授查语法错漏,对方读完回信说,“这么精准的英文,没得改。”逝世前一周,躺在病床上的芶清泉仍在口述论文,生怕耽误了科研项目的进度。芶清泉自己常说的一句话是:“动脑子可以让我的生命延续得更久一点。”(肖婷)

转自 东方早报 201175

相关新闻

  • 222022.11

    清华校友周光召获得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2022年11月18日晚,中国物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本次大会公布了首批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光召、赵凯华、陈佳洱、王乃彦、甘子钊、杨国桢、杜祥琬、赵光达、郑志鹏、赵忠贤等10位物理学名家获此殊荣。其中,周光召为清华大学杰出校友。10位中国物理学会终身贡献奖获得者周光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84—1988年任清华大学...

  • 112022.11

    周光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物理学会恢复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

    周光召,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他在高能物理和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两弹”的研制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共有12个院士头衔,包括第三世界科学院、美国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国际科学界对他的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中国理论物理...

  • 262022.10

    三位清华人当选2022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10月19日,美国物理学会(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APS)公布了2022年新增选的会士(APS Fellow)名单,157位物理学家当选,包括三位清华人,他们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翟荟教授、新加坡高性能计算研究院张刚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张卫平教授。

  • 262022.10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记理论物理学家欧阳钟灿院士

    欧阳钟灿,1946年生于福建泉州。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4年获清华大学光学专业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科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成果在理论方程构造以及物理、化...

  • 142015.12

    “中国药理学研究创始人”陈克恢

    比屠呦呦早五十年,中国已有人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那就是十九世纪末出生在中国浙江农村、被誉为“中国药理学研究创始人”的陈克恢博士。

  • 192023.01
  • 042022.07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生平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

    中国科技馆7月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当天起在该馆正式展出。2022年是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5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诞辰115周年。王淦昌院士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的首倡者,...

  • 122022.04

    中国现代电子学奠基人任之恭

    任之恭(1906-1995),山西省沁源县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山东大学、北京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担任教职并进行实验研究工作。

  • 072022.10

    三位清华人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9月26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2022年度会士增选名单揭晓,13位AI领域的卓越科技工作者当选CAAI会士,其中包括一位清华教师和两位清华校友,他们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毅、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特聘教授张立华。张毅张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系统工程所所长、智能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研究中心主任,CAAI智能交通专委会主任。1986年和1988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学位...

  • 212022.09

    《我知道的杨振宁》:杨先生一直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科技交流

    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葛墨林在1970年代末结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1980年代多次赴美跟随杨振宁开展研究。近日,葛墨林口述史《我知道的杨振宁》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记述了葛墨林院士与杨振宁近半个世纪的交往,其中很多内容和照片都是首次发布。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即将到来之际,澎湃新闻转发该书第九章《对杨先生的一些认识》,略有改动。从1977年到现在,我结识杨先生,与杨先生共事、交往已经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