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89岁杨振宁直言“多半科普文章不忍卒读”

2011-09-16 |

杨振宁在首发式上

语速和缓,语气平静,自始至终面部表情几乎一成不变——昨天,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出现在《杨振宁传》首发式上。这位89岁的老人,波澜不惊的言谈下,暗藏着满满的直率和智慧, “脑子太好了,记忆力太强了,哪儿像是奔90的人呀!”在场年轻人纷纷发出了惊叹。

谈传记——小书店发现自个儿传记

让许多读者感到意外的是,昨天首发的《杨振宁传》的最初版本,其实并没有征得杨振宁的同意,而杨振宁当年发现那本书,竟然是在清华大学一家小书店里。

《杨振宁传》的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1996年,他萌发了写《杨振宁传》的念头,随后他写信给杨振宁,但接到的回信说:“现在不是时机。”时至2002年,杨建邺已经搜集了大量资料,他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我先写了再说。”2004年,杨振宁的夫人去世,在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的邀请下,杨振宁回到了清华,不久,他碰巧在书店里发现了这本《杨振宁传》。

杨振宁说:“那本传记中的资料都是在国内搜集的,有很多并不准确。”他随后写信给杨建邺,让他到家中一叙。经过一番交流,杨建邺对原有版本进行了大幅修改,而且扩充了大量内容。“很多年过去了,有新的事情发生了,更重要的是,杨建邺把他这许多年所搜集的关于我的材料整理了一下,所以现在的版本比原有版本厚三倍。”杨振宁说。

目前,市面上关于杨振宁的传记至少有四五本。杨振宁说:“只有江才健写的传记和杨建邺这一本传记跟我讲了,我同意了。”至于这两本传记孰优孰劣,他的答复是“各有优长”。

谈科普——国内作者缺乏扎实态度

和许多名人完全不同,杨振宁说话不讲客套,在其发言环节,他尽显科学家的研究姿态,解剖起国内的科普创作来。

杨振宁的话语甚至有些激烈,他说,现在整个世界对科技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但国内对于向民众介绍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科学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够。“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多半科普文章不忍卒读,作者没有扎实态度,而往往是投机取巧的居多。”

杨振宁尤其强调,科普写作扎实态度的至关重要。他甚至以科学家人物传记做为突破口,为年轻人进行了现场普及。杨振宁说,爱因斯坦的传记写作者至少有30多位,但只有一位作者的传记被公认为最出色,这位作者曾经是杨振宁的同学,也是一位物理工作者,叫派斯。从20多岁起,派斯就想写爱因斯坦,每次和爱因斯坦接触,他都会把对方讲话的内容记录下来。杨振宁说,派斯累积了近20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由他撰写的《爱因斯坦传》才面世。

谈科学——屠呦呦获奖证明中国实力

身为科学家,杨振宁谈论最多的还是科学。他注意到,前几天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杨振宁说,拉斯克奖主要在生物和医学领域内颁奖,“尽管奖金很少,但据统计,得了这个奖的人,有50%后来都得了诺贝尔奖,而且这是很长的一个传统。”他甚至还上网查了屠呦呦的资料,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代表着中国本土的科研制度和学术环境,是能够创造出世界第一流的成果的。

杨振宁预言,虽然目前中国科学还远远落后于西方,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人们可以期待未来5年、10年或者20年,在新闻中听到中国土地上的一流科研成果得到国际认可的消息。

谈窍门——科研工作有个“三部曲”

在与现场年轻学子的对话环节中,杨振宁奉劝年轻人,不应该整天认为诺贝尔奖太重要。

杨振宁认为,事实上,科学研究前沿的很多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要想真正做出来卓越的工作,需要对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说,做一个工作要有三部曲。第一步,要对这个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步,要做一个长期的思考和努力,这个长期的努力常常是不成功的,甚至使你自己非常沮丧。第三步,100年以前有一个大数学家分析过,他说你做了很复杂的努力,不出结果甚至很沮丧的时候,你常常不可避免地要休息一下子。”

杨振宁说,这是杨建邺在传记中未提及的。“我在1949年很不开心,那时候我在做研究生,我知道做物理研究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观察上千研究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研究生都会停留在兴趣和努力上,但他们会在还没有取得结果的阶段止步不前。“在这个情形之下,幸运的人如果有了顿悟,他就可能会成功。”

(记者 路艳霞)

转自 北京日报 2011916

相关新闻

  • 242021.09

    百岁杨振宁

    据新华社消息,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委托,教育部负责同志9月22日到清华大学看望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代表习近平赠送花篮,转达习近平对他百岁生日的祝福,祝愿他健康长寿。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庆祝他的农历100岁生日。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出...

  • 182009.03
  • 022017.06

    95岁杨振宁重游云南:忆西南联大 谈长寿秘诀

    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时隔4年后,再次回到曾经生活的云南,故地重游。27日下午,95岁高龄的他现身腾冲石头纪酒店,和媒体分享此....

  • 282022.02

    杨振宁先生,生日快乐!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52021.10

    杨振宁百岁 有生常感国恩宏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与杨振宁先生虽只有一面之缘,却所获良多。值此杨教授百岁生辰,聊缀数语,谨祝先生生日快乐,福寿康宁!

  • 272021.09

    寒春与杨振宁

    纽约挥手一别,半个世纪过去,寒春和杨振宁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得到不同的评价和荣誉……

  • 072019.03

    《晨曦集》:从杨振宁的几幅照片谈起

    杨振宁母亲于88岁高龄做了一生唯一次的美国游。杨振宁特别陪她到此窗外照了此相片。窗内的办公室是他于1954年和1956年分别写一生最重要的两篇论文的地....

  • 102009.04
  • 022021.12

    出版人李昕:我眼中的杨振宁先生

    大约从2005年开始,我在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为了编辑出版杨振宁先生几部著作,和他有些联系,乃至近距离的接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我陆续写过三四篇文章,介绍他的事业和成就,同时展现他高尚的人格和情操。每次我的文章在网络刊出,都会众多读者留言发表评论。其中,对杨先生表达景仰的读者占大多数,但也有些人对他抱有误解,还有些人对我的文章表示质疑。我以为,有关杨先生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他当初决定留在美国、...

  • 282022.10

    真实的忆述 感人的际遇——读《我知道的杨振宁》

    在杨振宁先生百岁寿辰到来之际,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我知道的杨振宁》。该书作者是南开大学的葛墨林院士,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与杨先生相识,八十年代曾多次赴美追随杨先生开展物理学研究,还在杨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创建了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杨先生交往40余年,葛院士积累了数百封通信、邮件,千余张照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