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范嘉苏:69岁去台湾投资办厂

2012-03-27 |

晚年创业的海归博士范嘉苏。谢佳妮 摄

  “到台湾,是必须去。”范嘉苏日前再次这样对记者说,“我们的产品与台湾客户的产品需要焊接才完成生产,台湾的部件不能发到大陆,只能到台湾办厂。”

  这是从生产环节上的回答。记者的本意不在这里。

  范嘉苏是南京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冶金系)1990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他告诉记者,他在美国的生活富足安逸,子女的生活条件也都很不错。但为什么还要不顾家人的反对,在本该含饴弄孙、坐享清福的65岁时回国创业,到常州办厂呢?

  说起这个问题,范老谈到了他的中学班主任。那位班主任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过职,解放后本有机会去国外,却毅然选择留在大陆。文革中,他的班主任受到了冲击,尽管这样,老人在范嘉苏去美国前还是叮咛他:“你可不要不回来了啊!”老一辈知识分子对祖国的忠诚,如烙印一般深深刻在了范嘉苏的心头。

  之所以直到晚年才回国创业,范老说,是因为在美国大公司工作18年,担任了从研发、原材料、生产、质量、销售及管理各个环节的中层领导,才了解了靶材行业的完整产业链,才学到了、学完了国内没有的“真东西”。

  但是,创业是艰辛的,尤其是创业初期,资金的筹集、组织架构的搭建、人员的招聘、设备的引用、材料的采购、生产的开展,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去处理。他说:“常州高新区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难,没有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苏晶电子就没有今天。但公司在整个筹备阶段,还是一直如履薄冰,直到产品出来,检验合格,才松了一口气。”

  记者本来是想把话题往人生观、幸福观上引的,但这位年近七旬的“新企业家”似乎说不出什么,而只要一提到他在高新区的企业和在台湾的新办企业,就像父亲对待孩子般的熟识、关爱和自豪。“人家一般只做一种材料的靶材,我们同时做钼、铝等4种材料的靶材。我们苏晶有从源头到末端的完整产业链,不仅可以从材料、服务、物流多方面控制成本,而且,在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控制质量。原来2米×2米的大尺寸产品,只有奥地利和美国有,今年我们也将生产……”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苏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打动台湾奇美电、友达等国际大公司的优势。

  对苏晶电子的未来,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博士充满了信心。他说,今年苏晶电子成功投资台湾中科园,为台湾友达、奇美电等大公司配套生产后,就可以改变这些公司原本只用日本产品的状况。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他自己书写的一幅书法。在办公桌的一侧,还摆放着一张钱学森的大照片,大照片由一圈干花围绕。

记者分明感觉到,此次希望寻找的答案,已经找到了。

(瑾亮 徐莉)

转自《常州日报》 201232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