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鲁旦,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1997年获清华经管学院金融学本科学位,2004年获美国波士顿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华尔街工作,2009年5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华夏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
“如果你做了某件事而成果还不错,那么你就应该试着去做其他更好的事情,而不要长时间地沉溺于现有成绩。要搞清楚接下来该做些什么。”2006年,乔布斯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采访时曾如是说。
乔布斯堪称天才,引领世界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而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也有那么一批人,他们从不满足于现状,一路激流勇进、锐意进取,永远冲在资本浪潮的最前沿。
从清华到波士顿
1992年,刘鲁旦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那时经管学院只有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本科专业。1993年,经管学院开始招收第一批金融专业本科生,同时在全校选拔大二学生入读金融系。考虑到自己对电子工程的兴趣不大,恰逢当时中国股票市场刚刚兴起,未来的金融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刘鲁旦于1994年转入经管学院,成为第二届金融专业本科生,从此开始了与资本市场的不解之缘。
90年代初的清华经管学院金融系,一切才刚刚起步:宋逢明老师从国外进修归来,给学院带回了西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朱武祥老师着眼于公司财务,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张陶伟老师专注于金融工程的探索——现代金融学的思想就这样在经管萌芽并不断壮大。那时学生人数较少,同学们和老师的关系也更加紧密。由于学院的硬件设施还比较简陋,为了完成毕业设计,部分同学需要等老师下班后,用老师的电脑完成数据运算和分析。刘鲁旦的毕业设计和股票分析有关,由于网络资源有限,只能去图书馆复印《中国证券报》上的上市公司信息;手边没有电信行业的数据,就去邮电部(现为信息产业部)登门求教。就这样,在金融系建系之初筚路蓝缕的几年时间里,刘鲁旦和他的同学们凭借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顺利完成了学业。
那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像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在改革的风雨中艰难成长。和它一起成长起来的,还有一批有想法、有勇气的年轻人——他们将在未来的数十年,给这个高速成长的市场带去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1997年,刘鲁旦获得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金融学博士项目的offer并赴美留学,一年后转入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继续深造。秉承了清华人以理工科见长的优势,他以量化投资为研究方向,并于2004年获得博士学位。然而在读博士期间,刘鲁旦渐渐发现,一方面,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务相差较远,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若不亲身涉足其中未免有些可惜。考虑到在学术圈的成长空间有限,他决定把华尔街作为自己下一个奋斗的目标。
冲刺华尔街
美国的博士培养体系有着极其鲜明的学术导向,加上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想从学界跨足商界并非易事。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几家去学术会议招聘博士生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刘鲁旦在竞争激烈的面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德意志银行研究部的一员。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进军华尔街时,清华的校友资源固然能帮你争取到一些机会,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良好的沟通技巧、出色的分析能力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在通往华尔街的道路上缺一不可。“有实力,你才能抓住这些机会,甚至为自己创造更大的机会。”
在德意志银行从事了一年的固定收益研究后,刘鲁旦渴望进一步跨足金融前沿、从事投资交易的工作,让自己更直接、深入地了解资本市场的运作过程。2005年,他转投赛克资本(SAC Capital),成为一名交易员。“有时候想想也害怕,交易是真正上阵打仗,万一一下子赔了很多怎么办?” 刘鲁旦回忆道。但正是源于不服输的性格,他放下了对自己的质疑,接受挑战。2005至2007年,全球新兴市场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刘鲁旦所在的新兴市场团队也取得了出色的投资业绩。“只有突破自己的安全边界,才能有更高更快的发展。”2008年,受公司战略调整的影响,他加入了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Asset Management)。
众所周知,华尔街素有“丛林”之称,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精英。各大金融机构均以业绩为导向,这一方面营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才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虽然华尔街有不近人情的一面,比如家常便饭式的加班,危机中大规模的裁员。但回顾那段时光,刘鲁旦却说,他很感谢华尔街给自己的磨练。在华尔街,他接触了和学术研究完全不一样的工作,全面了解了全球顶尖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最重要的是,他有机会不断接受挑战并突破自己。
永不止步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动荡加剧,美国经济一片萧条,而大洋彼岸的中国资本市场却方兴未艾: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获批,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中国在世界经济萧条中逆势而上,继续高速前进。为了进一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刘鲁旦选择回国,开始在华夏基金负责固定收益业务,管理国内外债券市场投资。
谈及目前的工作,刘鲁旦表示,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和美国相比本质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快,金融行业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但长期来看,机遇是一定会有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中股票让投资者频频受挫,银行贷款扩张已到瓶颈,促成了债券市场下一步的发展机会。虽然政策和市场环境中仍有诸多阻碍,但整个行业正处在进化的过程中。金融从业者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法规和行业条例中不断寻求创新。
刘鲁旦特别提到,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为自己设定目标,然后去达到并超越它。这也就是美国人所说的“Goal Setting”。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你最后实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你的态度和为自己设定的标准。人生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成功是要靠自己去定义的——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快乐,不会轻易因别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决定。“现阶段我的目标非常简单,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管理者,为基金持有人实现较好的回报,在和市场的博弈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职业感悟
对于学弟学妹们普遍关心的职业选择问题,刘鲁旦坦言,金融行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有些人适合在稳定的环境中过一辈子,另一些人会选择从事更具挑战、更动荡的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性格。大家在学生时代往往对自己缺乏了解,并不一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所以才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不断适应。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对所从事的行业有了正确的态度后,下一步才是能力和机遇的问题。
金融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从业者的职业发展与市场波动密切相关。对此,刘鲁旦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总有上上下下的时候,“真正成功的人都有那么几沉几浮,才能够练就一身的本领,成就事业。”他最喜欢的人物是乔布斯,“乔布斯先后经历了创业、失业、再创业,却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教条所束缚,不断创新,最终改变世界。”
踏足资本市场的年轻人,应该不断追求卓越,不应满足于眼前的安稳。金融行业有它的特殊性,人员的新陈代谢和流动速度极快,不进则退,这样才能保证最优秀的人才留在行业里。刘鲁旦认为,挑战自己的极限毕竟不是舒服的事,但年轻人如果不能适时超越自己,慢慢就会被这个行业所淘汰。
在清华读书的几年里,刘鲁旦养成了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而身边优秀的同学和校友的成功,也激励了他在事业上不断前行。他说,清华是个读好书的地方,但大家不要读死书。要用认真的态度应对学习,但不要太追求结果。清华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社团,还有很多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合作项目,学弟学妹们应该好好把握这些机会,尽量积极参与。
“在清华的时候,觉得那几年好长好长。现在回头一看,不过是白驹过隙、沧海一粟。”采访最后,刘鲁旦颇有感慨。“人生太短暂了,学弟学妹们千万不要虚度光阴,有梦想一定要尽力去追求、去实现。”二十年前,从他考入清华的一刻起,就开始在生命的旅途中一路奔跑。从电子系到金融系,从清华到波士顿,从华尔街到华夏基金……刘鲁旦似乎从未停止追求卓越的步伐。岁月把艰辛和挫折轻轻抹去,却把历练和智慧沉淀下来,让他在中国的资本浪潮中走得更远一些。
(胡翔宇)
转自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2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