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祖国是我的根,强国是我的梦”——第二届“京华奖”获奖者李稻葵、郑哲敏访谈

2016-10-21 | 聂传清 吕文宝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0月10日 |

第二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颁奖大会于9月30日在北京举行,王中林、许荣茂、李勇杰、李稻葵、吴晨、何超琼、郑哲敏、孟宙、莫华伦、蔡蔚等10人获颁“京华奖”。

“京华奖”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本届“京华奖”获奖者在行业领域中有较高的代表性,同时在侨界也有很高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郭金龙(左5)、裘援平(右4)、王安顺(左3)、杜德印(右2)、吉林(左1)为第二届“京华奖”获奖者郑哲敏(左6)、莫华伦、李稻葵(左4)、李勇杰、何超琼颁奖 (李铎 摄)

在专访他们的过程中,笔者被他们身上折射出的职业精神和家国情怀所深深打动。从耄耋老人到青年才俊,一个个名字,涤荡人心;一份份使命,铸就辉煌。他们不被浮名所绊,勇敢前行,是大国的担当,更是时代的脊梁!

李稻葵:为大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经济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当前最鲜活、最引起全球关注的社会变化;而最热闹、最集中,最能引起全球关注的社会经济变化就发生在中国。”李稻葵在北京接受笔者专访时这样说。

李稻葵,1963年12月出生,美国归侨。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制度变迁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研究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大众福利,能为大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是自己的使命。

在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期间,他运用研究成果积极为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在财政、金融、公共住房建设等方面,为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作为北京市首批挂职的高层次党外人士之一,在担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期间,开展立项《推动中关村人才特区海外人才本土化机制研究》重大课题研究,为中关村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李稻葵认为,在美国研究中国经济是边缘化的。因此,在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可以终身教职的美国南加州大学回到祖国。“那些有着深厚理论功底,掌握了一套现代经济学方法的海外经济学者,可以回来更好地讨论并参与经济政策的制定,研究制度转型背后的理论。”李稻葵希望更多的海外人才能回国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要为中国经济政策的科学决策服务,需要站在全球经济的视角来看中国。”李稻葵坦言,“中国在经历一场宏伟的现代化变革,可以亲身经历和观察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

郑哲敏:九旬老人的力学强国梦

“祖国是我的根,强国是我的梦。”已经92岁高龄的美国归侨郑哲敏依然思维敏捷。

国际著名力学家郑哲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他把几十年的科学人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力学事业。他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者,长期主持制定力学学科发展规划,倡导建立了众多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了很多原创性学术贡献。

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同时代科学家的共同烙印:聪颖好学,师从名师,游学西方,归国报效,坚忍不拔……但对于这一切,他本人只是谦虚地说,“都是机缘和运气。”

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郑哲敏前往加州理工学院深造。读博期间,他师从钱学森,从事热应力方面的研究。长年的学习与研究令郑哲敏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了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

“我始终记得钱学森嘱咐我的话,一切要以国家需要为己任。”郑哲敏说,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1955年,他与钱学森相继回国。“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此后的50多年里,郑哲敏的科研人生里一直在践行钱学森的这番话。

1960年,郑哲敏受航天部门委托,研究爆炸成形问题。靠着坚持和韧劲,郑哲敏与他所领导的小组不负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与成型机制”,并应用此理论基础成功地生产出高精度的导弹零部件,解决了当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难题,相关理论和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其它国防和民用领域。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海外回国的科技领域归侨代表人士,他致力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的技术合作,积极促成了北京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并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怀柔园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曾运用爆炸力学研究成果,在北京锅炉厂技术攻关、爆破拆除华侨大厦和石景山电厂等重要任务中,成功完成爆破拆除。

“科研工作大多数的时候很苦、很枯燥,但科研有突破的那一刻很快乐。科研,就是要在一遍遍的错误中寻求突破,在反反复复的试验中总结创新。”郑哲敏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

“京华奖”简介

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设立于2013年3 月,旨在表彰和奖励在北京建设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是北京市授予侨界人士和港澳同胞的最高荣誉。“京华奖”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评选人数不超过10人。

首届“京华奖”于2014年颁发,10位获奖者分别为:谢国民、陈丽华、李春平、钱渊、严彬、幸公杰、万立骏、严歌苓、程京、洪明基。首届“京华奖”还颁发了“特别荣誉奖”,吴清源、谢家麟、李桓英、何鸿燊、吴良镛、吴佑寿、李文正、粟秀玉、雷学金、曾宪梓、陈永栽、谷建芬、黄双安、潘文石、杨孙西、彭云鹏、霍震霆、伍淑清、陈江和等19人获得“特别荣誉奖”荣誉称号。“特别荣誉奖”为表彰历史上为北京作出突出贡献的华侨华人,仅举办一届,以后不再设立。

第二届“京华奖”于今年9 月30 日颁发,10位获奖者分别为:王中林、许荣茂、李勇杰、李稻葵、吴晨、何超琼、郑哲敏、孟宙、莫华伦、蔡蔚。


相关新闻

  • 282016.09

    郑哲敏、李稻葵获北京侨界最高奖“京华奖”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和北京市侨办9月27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第二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获奖十人名单,郑哲敏院士和李稻葵教授两位清华校友获奖。

  • 232019.08

    强国脊梁:爆炸力学“开拓者”郑哲敏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爆炸力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漫漫求索之路,我们不能忘记一个人,他就是中国爆炸力学的开拓者郑哲敏。

  • 302021.11

    郑哲敏:力学家的报国之“力”

    郑哲敏(1924.10.2—2021.8.25),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

  • 182024.09

    郑哲敏:中国爆炸力学的开拓者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72021.08

    “驯服”炸药的郑哲敏院士走了,最后一个生日的细节令人泪目……

    郑哲敏用简洁优雅的数学语言概括出爆炸的规律,被人们称为“驯服”炸药的人。8年前,2013年1月,郑哲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有记者问他:“下一步有什么打算?”他开玩笑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走人的打算了。”如今,他真的走了。8月25日3时43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与世长辞,享年97岁。中科院力学所原副所长李和娣是郑哲敏的晚辈、助手,如今也...

  • 112024.10

    郑哲敏留下的“爆炸传奇”

    “我从旧时代走过来,富国强民是梦想,总想为国家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这是很简单的想法。”10月2日是两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郑哲敏的百年诞辰。在近期举办的纪念活动上,郑哲敏的人工智能(AI)数字人跨越时空如是说。郑哲敏做过很多不平凡的事,但这些事在他看来都是简单且自然的。他最擅长的事,是从别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中,抽出足以牵动全身的那根。而他最在意的事,是自己“能为国家尽...

  • 112016.10

    李稻葵:回国研究中国经济是我人生最好的选择

    “能回国从事经济学研究是一种福气,因为最热闹、最集中,最能引起全球关注的社会经济变化就发生在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教授李稻葵在日....

  • 262021.08

    郑哲敏院士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所长郑哲敏同志,因病于2021年8月25日3时4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郑哲敏同志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促进形成完备的爆炸力学学科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核爆炸、穿甲破甲及钻地核爆弹等重要国防应用。他建立了爆炸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为...

  • 212019.10

    奇思妙想特约第二届“校友京华杯”清华获胜

    10月19日,奇思妙想特约第二届“校友京华杯”围棋友谊赛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同时开赛。

  • 022021.11

    郑哲敏口述:我的留学和回国经历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