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内首家纪念气象学家叶笃正展馆开馆:再回味老人的传奇一生

2017-09-22 | 陈良飞 赵实 | 来源 澎湃新闻2017-09-21 |

9月16日,叶笃正科普馆开馆,其子女和亲友在叶氏宗祠前合影。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灰瓦白墙古韵的叶氏宗祠,坐落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的书香一品小区的座座高层楼宇中间。从天柱山东路方向朝叶氏宗祠走进来,这段几百米的道路两侧,规整地树立着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的照片与格言。这条路,因此被称为气象一条街,和气象科普馆、陈列馆一起,成为叶笃正科普馆的一部分。

9月16日这天,这座刚修缮起不久的宗祠,因叶笃正科普馆开馆仪式的举行而热闹非凡。年过古稀的叶维江站在台上,几次掏出亲手写的讲话稿默默地读。他专程从美国赶回来参加仪式,作为叶笃正的长子,要代表叶家人致辞。父亲于2013年10月16日去世后,祖籍所在地安庆,以及这座叶氏宗祠,成为了叶维江最深重的情感寄托。

因为这座国内首家纪念叶笃正展馆的开馆,叶笃正传奇的一生再度被公众回味。

叶笃正科普馆

“父亲去世了,我也已经老了,这两年,我总是爱回忆小时候,他从美国回来之后的日子。”在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父亲叶笃正的过往时,叶维江说,他最难忘的,是7岁那年,父亲母亲历经周折从美国回到中国,脸上激动而自豪的神情,“那时候我还小,只知道为以后能和父母在一起而高兴,并不知道他们为了这次归来,给自己赋予了多么强烈的爱国使命。”长大之后,叶维江才懂得,从说出那句“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做事”起,父亲叶笃正已准备好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科研付出一切。

望族好学生

1916年2月21日,叶笃正在天津出生。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周锡瑞在所著的关于叶氏家族故事的《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中,记录了叶笃正的家族背景,和他的成长岁月——生于名门望族,父亲叶崇质弃官从商,有三房夫人、十一子五女,叶笃正排行老七。

童年时,叶笃正是和兄弟们一起在家里接受私塾教育的。“我小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的概念。”叶笃正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自己的童年岁月,“我只知道家里头是怎么回事,对国的概念是很少很少的,所有接触到的人,都是跟家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生长在条件优渥的大家族里,但叶笃正从小就性格温和内向,执爱学习,他的九弟叶笃成曾透露,“念书的时候,他(叶笃正)就很用功,小时候比较内向,仆人们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蔫儿七。”

14岁时考入当时代表着先进教学理念的南开中学读书之后,让叶笃正逐渐树立起家国意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这让15岁的叶笃正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海光寺是日本租界地的兵营,他们让中国人去给他们做炮台,之后就把中国人杀了,扔进海河。看着漂在河里的尸体,感受着这种侵略和压制,我的震惊和愤怒不能更大了。”叶笃正说过,南开中学给了他爱国的概念,也告诉他以后该做什么,“不只要有家,还要有国。”

在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叶笃正就在全校名列前茅,1935年,他顺利考入清华物理系。关心国家命运的他,积极投身“一二·九”时期的一系列学生运动,后来还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且在“七·七事变”后,和初恋女友一起辗转多地,参加抗日武装和战地服务团。

但是,初恋女友却在这个过程中与叶笃正分手了。《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一书中记录了原因:身为积极革命者的初恋女友有了另外一个男朋友。“我哭了一夜。”耄耋之年的叶笃正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段感情,回忆称,“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

失去了充满了热血的初恋,也使叶笃正决定重新追寻科研。1938年,他回到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组建的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业。在学校打乒乓球时,叶笃正认识了学长、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他建议叶笃正去学习对国家更有实际用途的气象学。叶笃正由此开始了与气象之间一生的关联。

资料图:叶笃正和妻子冯慧

1940年毕业后,他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在3年后与在浙大相识的女友冯慧结婚,随后成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1944年,叶笃正考取了国民政府组织的第一批赴美留学,他在战火中几经周折后抵达美国,到当时气象研究世界水平最高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师从气象系主任罗斯贝,而叶笃正是系里的首位中国留学生。

“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做事”

1948年,叶笃正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作为研究人员留校,年薪4300美元。上个世纪末的美国,一位大学教授的年薪是5000美元。妻子冯慧也在怀俄明大学化学系获得了硕士学位,来到芝加哥与他团聚。与此同时,叶笃正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成绩,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部经典著作之一,并且首次通过观测证实了哈得来气流的存在,受到国际气象界了关注与认可。

尽管叶笃正可以在美国过上衣食无忧且精神自由的学者生活,但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他的感受是复杂的。他在生前接受的一次采访中回忆,“有一次一个同学到芝加哥办事,让我帮他找个旅馆,在旅馆柜台,一个人对我说了一句话:‘我们没有中国人的房间。’我没法形容我当时的感觉,这种打击太厉害了。”

爱国责任感强烈冲击着叶笃正,让他产生了回国的想法。时值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此时,新中国第一任气象局局长、叶笃正在浙江大学就读时的老师涂长望致信叶笃正,希望他回国一同开创中国气象事业,这进一步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决定。

当时,美国气象局的一位知名的研究人员力邀叶笃正留在美国工作,且开出了年薪5000美元以上的优厚待遇,导师罗斯贝也反复劝说他留在美国,但叶笃正归国之心十分坚决,“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做事。”

尽管归心似箭,但由于中美当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且美方对希望回国的学习科学技术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百般限制和阻挠。这使叶笃正的回国之路充满了坎坷,多次提出回国申请都被美国拒绝。但幸运的是,他和100多名中国学者一起搭上了“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终于回到了祖国。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刚从美国归来的叶笃正被任命为副研究员,并担任天气组组长,所参加的首要工作,就是建立中国的天气预报系统。就在当年,他参与组建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天气资料中心”,随后又带领仅10多人的气象研究小组开展与天气预报相关的研究工作。“有几个工作原则我们要做,第一,做中国最需要的;第二,不能只一般的做,要与世界潮流接轨,要做就要高起点;第三,一定要把人员培养好。”叶笃正如此描述当时的工作。

在随后的一个时期里,叶笃正在大气环流、青藏高原气象学、天气动力学理论、大气运动适应理论、现代中国气象业务体系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58年8月,叶笃正、朱抱真出版的《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是大气环流动力学方面最早的著作,也是大气环流演变过程和维持机制的经典著作之一。1959年,他与他人合作出版的《西藏高原气象学》一书,是当时国内外唯一的西藏高原气象学专著。50年代中期,叶先生与人合作发表论文《东亚大气环流》,奠定了我国天气预报的基础。

“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后悔”

1966年,叶笃正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文革”开始了,他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美国特务”等莫须有的帽子,遭遇批斗与折磨。

气象出版社编写的《叶茂根深学笃风正》一书中写到,改革开放后,叶笃正率团访问美国时,此前曾劝说他留在美国的好友卡普兰教授问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有没有后悔当初回国,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为祖国做了不少事,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后悔。”

“‘文革’的时候,父亲从没抱怨过,也没有丝毫的怀疑。”叶维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关于对祖国的情感,叶笃正始终是坚定而纯粹的,就算那段时间每天都被折磨,仍然坚持他的研究,争取把毕生所学教给身边的人。“他争取一切机会去看报纸,了解国家正在发生的事,看到好的事,整天都很欣慰,看到发生了不好的,就会很忧虑。”叶维江说,关于爱国,叶笃正很少会对子女说什么,“我们在潜移默化间,懂得他的爱国情怀,也通过他的一言一行,懂得如何去热爱自己的祖国。这种沉默的力量,更深刻。”

1966年1月,叶笃正参与创建了由天气气候研究室从地球物理研究所分出而成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他也进一步发展了他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天气动力学、大气运动适应学方面的理论,推进了现代中国气象业务体系,在他的努力下,国家气象局于1969年正式发布了短期天气预报。除此之外,他还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过贡献,参加了这项实验工作的天气保障工作,荣获个人二等功。

中美建交后,美国科学团访华,其中包括叶笃正当初的老同事,因此,叶笃正参与了接待工作,随后与美籍华人科学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这敲开了中美科技交流的大门,也给叶笃正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转机。

1978年,科学迎来了春天,叶笃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气象科研工作,荣获先进工作者奖,同时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第18届理事会理事长,成为了中国气象学会的掌舵人。之后,他又连续出任中国气象学会第19、20届理事会理事长,第21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在他主持学会工作期间,中国气象学会全方位开展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1年5月,叶笃正担任中科院副院长,直至1984年3月。

“我是中国人,就要给中国做事,虽然有坎坷的事,但是这不只是针对我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这都不重要。我对科学有兴趣,我就要把它做大。”叶笃正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球变化的问题刚被提出,叶笃正便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立即亲自参与并组织人力全面投入研究。作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最早的发起和组织者之一,他在我国设立了全球变化与研究项目和我国第一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围绕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和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带领中国团队成为这方面研究的引领者。

至90年代初,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涉及多时空尺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科学,同时也渗透着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通过担任国际组织的职务,叶笃正也肩负起了一系列的组织领导职务,这使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气候研究与谈判的讲台上,发出了更多的来自中国的声音。

“2001年时,我回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和父亲时常探讨如何应对全球变化的问题,他提出,人类应该有序地进行自我约束,但这不是一个国家做到了就能解决的,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国际组织的推动。”叶维江说,他回到美国后,叶笃正多次给他打电话,要求他致信联合国,提出这一诉求。

2003年5月,世界气象组织向叶笃正授予世界气象组织的最高奖——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它被誉为气象界的诺贝尔奖,是国际气象界的最高荣誉,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2006年1月,叶笃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年逾90的叶先生获得“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总要后继有人”

每周三天去大气物理所上班,是叶笃正最快乐的时间。“就算是在家里,他也经常会邀请学生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研究工作,或者聊天。”叶维江说,步入晚年之后的叶笃正,依然从早到晚都沉浸在学术研究里,“这已经是他的习惯。”

而叶笃正的另一个习惯,是留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前后,他的三个子女都赴国外留学深造,并且留在国外工作,但叶笃正与冯慧很少专程前去与子女们共处,少有的几次在国外团聚,也是因为他过去参加会议,就顺便探望,“为祖国奉献一生,是他的心愿。就算去世的时候,他也是留在中国。”

叶笃正生前常说,任何大事都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需要很多很多人齐心协力,所以,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才培养好,“总要后继有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刚博士,是叶笃正最亲近的学生之一,“我父亲也是叶先生的学生,我从小是在给叶先生拜年之中长大的,他经常对我开玩笑说,长大了要当他的学生,一起搞气象工作。”结果,黄刚真的成为了叶笃正的学生,从1994年开始硕博连读,之后留在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

“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里,都是非常温和幽默的,但是对于科研学术,严格到可以说是有些厉害。”黄刚还记得他第一篇论文发表时的“坎坷”经历,“叶先生亲手改了五遍,提出五次修改意见,最后那一遍,我已经觉得改无可改了,自己去找杂志社投稿,结果真的发表了,但是他看到之后很不认可,觉得应该做得更好。他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学术杂志的论文刊发要求。”而且,叶笃正拒绝在学生的论文作者上署他的名字,“他总是说,署了他名字的论文,杂志不会不发表,甚至不敢提出修改意见,不能反映出学生们的真正水准,只有独立去完成,才能经得住高标准的考验。”

资料图:叶笃正工作照

气象这一学科,与很多领域都有所交叉,尽管年过耄耋,叶笃正的视野仍然十分超前,阅读量依然巨大,还在继续坚持和科研人员到一线去参与调研考察。“比如全球变暖影响轮作制度,灰霾预报数字化,天气预报多元化,气象变化与经济的关系,等等,这些涉及多个领域的课题,都是叶先生生前一直提出并且研究的。”黄刚还记得叶笃正的那个记事本,“信息量非常大,上面记录着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的很多大事小事,每件事他都争取去做,自己完成不了的,就会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大家一起商量。”

2010年1月3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68447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27895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叶笃正星”。这颗承载着叶笃正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小行星,至此在茫茫宇宙中遨游。2013年10月16日,叶笃正先生安然离世,享年98岁。

离世前的那两年,叶笃正的眼睛已经很难看清字迹,但仍然坚持把自己的科研经验与毕生智慧传授给学生。“他看不见了,就让我把论文念给他听,有想法的时候,就会让我停下来,然后提出他的意见,声音一如既往的温和,但是有力量。”这是叶笃正留给黄刚最后的记忆。


相关新闻

  • 092024.05

    谢义炳:坚守为民初心的气象学家

    谢义炳(1917.4.3—1995.8.24),湖南新田人,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担任清华大学气象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

  • 312017.05

    顾毓琇:传奇一生

    顾毓琇先生一生著述宏富,中西融汇,文理兼通,是少有的在人文和科学领域均取得世界公认成就的大师

  • 112008.07
  • 092005.03
  • 062010.12
  • 292024.02

    叶笃正:投身气象矢志报国

    叶笃正(1916.2.21—2013.10.16),又名叶平斋,安徽安庆人,出生于天津。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曾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气象组副组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会理事长,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世界气候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物理和气象协会执行委员,国际大地测量和地...

  • 182024.09

    叶笃正:气象大家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92016.05

    叶企孙、叶笃正入选《中国现代科学家(七)》纪念邮票

    叶企孙,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校务委员会主席。叶笃正,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

  • 182009.12
  • 072014.03

    “一门九清华”的传奇世家

    大埔县三河镇自古学风鼎盛,人杰地灵,其中尤以陈明绍家族“一门九清华”而名声远扬,被当地的村民啧啧称道,传为佳话。近日,笔者专程驱车百公里前往大埔三河镇,参观位于汇城凤翔山麓的陈氏宗祠。这是一座两进四横一围的典型客家围龙屋,四周明山丽水挹注天然灵气,幽静的院落和葱茏的树木让其呈现出浓郁的书香氛围。著名能源环境专家、教授陈明绍就出生在这座宗祠的右横屋内。他和夫人及子孙三代共10人,除一个孙媳就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