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山湖西,伫立于此的上海大观园掩映于秋日之中。今年,大观园迎来全面建成开放三十周年,它的总设计师却无缘再见。
2018年11月11日,著名园林专家、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原总工程师梁友松在上海去世,享年88岁。现借回顾大师生前的经典作品来表达对梁友松先生的无上景仰和崇高敬意。
梁友松先生师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获得过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由他主持设计的多个建筑作品,已经和城市生活紧密相融,人们耳熟能详。如大观园、龙华烈士陵园、豫园“老饭店”等等。
梁友松
用园林设计串联古今
大观园取材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梁友松和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不仅没有把书中的园子完全照搬到现实,反而做了诸多创新。
从布局上看,大观园以大观楼为主体,由“省亲别墅”石牌坊、石灯笼、沁芳湖、体仁沐德、曲径通幽、宫门、“太虚幻境”浮雕照壁、木牌坊等形成全园中轴线。西侧设置怡红院、拢翠庵、梨香院、石舫。东侧设置潇湘馆、蘅芜院、蓼风轩、稻香村等20多组建筑景点。
设计方案出来后,社会上既有赞美又有质疑。质疑来自一些市民和红学家:大观园哪来的湖?潇湘馆和怡红院隔得这么远?一个园子融合南北风格岂不是非驴非马?
梁友松曾接受采访时耐心解答,言谈之间,既有对古建筑设计的深刻理解,又有对《红楼梦》的“活学活用”。他认为大观园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红楼梦》写的是人物故事,而不是画建筑设计图。他说,“倘一个园林建筑缺少了水,那多煞风景?既是旅游胜处,它应该融汇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了水,则有秀气、有灵气”。梁友松还分析道,如果大观园真的像有人说的只有沟渠,“那你还让不让元春省亲?她那皇家龙舟乍行”?潇湘馆虽然离怡红院稍远一点,但中间有一片天然竹林,幽静的环境能让人们联想起林黛玉“风动竹影,疑是玉人来”的形象。
位于淀山湖西的大观园取材自《红楼梦》(摄影:邬志豪)
在当时,此番设计还有更深的考量。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绿地面积远远低于全球一流城市。当巴黎人均绿化面积超过30平方米时,上海还只有0.046平方米。在淀山湖新建一处风景区,设计一定规模的仿古园林建筑,既能让上海生态环境有所改观,也能为上海人创造一个幽静的文化娱乐环境。历经七年多建设,雕梁画栋的亭台楼阁在一片水稻田上悄然拔起,总面积9.33公顷。气魄之宏大,装饰之典雅,是建国以来新建古典园林之首。
至于被称为“非驴非马”的南北杂糅风格,梁友松列举了《红楼梦》中有不少景物,佐证大观园本就是融汇了南、北园林艺术精萃的“综合体”。日后,这种混搭风格成为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势。皇家苑囿的气派、江南园林的素雅,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取景,包括《红楼梦》《林则徐》《济公》《书剑恩仇录》《杜十娘》《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著名影视剧。20世纪90年代初,大观园被影视界叫做上海最大“摄影棚”。
梁先生师出名门,对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体系研究颇深,非常熟悉古典园林建筑营造制式,更难得的是,他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总工程师、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朱祥明回忆道,他曾与梁友松共事,而且受益匪浅。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兴建一座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公园——香港九龙城寨公园,当时朱祥明担任项目设计负责人,梁友松给予了很多技术支持。梁友松一生中留下诸多知名作品,设计了海口市东湖的琼仙阁宾馆等。由他主持设计的龙华烈士陵园方案,曾在十五个设计单位参加的方案竞赛中,通过三轮竞争获得第一名,正式批准为实施方案。他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早前,沪上“十大名园”之一“颐园”修缮过程中发现,园内处处残垣断壁、园内杂木丛生、假山岌岌可危,他便亲自到园中布置绿化。
香港九龙城寨公园(摄影:朱祥明)
做一个“完整的人”
和很多建筑设计师一样,梁友松既会工作,又懂生活。在主业之余,还有很多兴趣爱好。他曾在采访中说,这样广博的兴趣,得益于清华。
师从梁思成,一直是梁友松身上的一个醒目标签。他在清华大学建筑学系相继取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彼时的系主任、研究生导师都是梁思成。梁思成很看重学生的人文修养。他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大学教育的一半,另一半是人文艺术的修养,两半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梁友松先生为上海园林设计院60周年庆题词
受导师影响,梁友松酷爱拉小提琴、古典音乐、看电影、读书等等。在他曾经的家中,书柜占去不少地方,里面的书籍五花八门,很难让人分辨出主人的兴趣所在。此外还有影视剧、音乐的各类碟片。
朱祥明说,他和梁友松曾在一个办公室加班赶图、曾经一起出差、出国工作、交流音乐、交流聚餐,“亦师亦友”。他回忆道:“梁老师有太多值得我敬佩学习,渊博的学识、直言不讳的为人、好学不倦的精神、惊人的记忆力……前年春节前夕去梁家探望,80多岁的梁老师竟然还在画架上画素描!”
2016年 梁友松先生(摄影:朱祥明)
梁友松治学严谨,不少是受到梁思成的影响。他曾在报道中说,“梁思成的教法是美国式的,每周有两个晚上找我聊天,每个月让我写一篇读书报告,要求很严格。三年时间下来,我受益匪浅”。因此,梁友松徒手作出的图纸,比年轻建筑师用电脑绘制的还要漂亮。
梁友松去世后,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道:人的一生遇到很多人,有的人遇到很多面,有的人仅遇到几面,但可能就是那仅遇到几面的人,会对你一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对我而言,“梁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先生走了,真正的大师走了,留下我辈传承他的精神吧……
——————————————————
梁友松,193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1953年任清华、北大、燕京三校建委会技术员,1953-1956年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1956-1958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助教,讲授《西洋建筑史》。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进入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工作直至退休。历任上海园林设计院建筑师、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