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水电工程设计师杨海燕:让中国标准走出国门

2019-08-12 | 代小佩 | 来源 《科技日报》2019年08月08日 |

编者按:为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近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10位“最美科技工作者”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他们是——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姬秋梅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陶文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主任陈孝平院士

江西省寻乌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高级教师黄才发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器中心主任陈云霁研究员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恭义

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祁兴磊

其中,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海燕是清华大学水利系1986级校友。她是天津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农业系统首届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获得者。

身为女性,她肩膀柔弱却勇挑重担。言语温婉却目光坚定,她的身影在祖国和海外穿梭,角色在技术、管理、市场中更迭。20多年来在水电工程科技事业中,默默耕耘、发光发热。被誉为绽放在“一带一路”上的“水电玫瑰”。

杨海燕留着齐肩短发,言语温柔。初次见面,很难想象这位温婉的南方女性,是位常年行走在百米水坝建设现场的总设计师,而且她的工程大多在海外。在国际水电建设一线奋战多年的她,最大的心愿是将中国水电建设标准推向世界。

1991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杨海燕进入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已是公司副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因为负责公司国际工程,杨海燕每年有200天以上在国际工程一线,足迹遍布南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那里留下了这位女工程师的青春与热血。

助力巴基斯坦圆百年梦想

高摩赞大坝是巴基斯坦人的百年梦想,19世纪末就有人提出建设构想,以解决当地防洪、灌溉和发电问题,但始终未能如愿。直到2003年中国人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堪称奇迹的高摩赞大坝拔地而起。

大坝的设计者正是杨海燕。

向巴基斯坦政府部门汇报高摩赞大坝枢纽工程技术方案

高摩赞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形重力坝,对坝基条件要求高。而坝址偏偏在高地震区,河谷狭窄,地质条件相对较差,难以满足修建高拱坝的要求。杨海燕和团队咨询国内外一些知名科研机构,得到的回复都是:这样的地质条件不宜修建133米高的拱坝。

“不能求助他人,也不能降低设计要求,我们只有靠自己攻克难题。”杨海燕和团队反复论证大坝体型,经过大量分析计算,花费将近20个月的时间,最终提出了满意的设计方案并得到了业主工程师的批复。

杨海燕及其设计团队提出采用高压深层固结灌浆加固坝基、拱形和重力相结合的设计及坝体结构的特殊设计等措施,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设计难题以及投资限额带来的工程方案优化设计问题。

十年磨一剑,2011年,高摩赞大坝枢纽项目主坝建成。工程自2013年6月发电以来,运行良好,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攻克水电工程技术难题

作为巴基斯坦杜伯华水电站设计总工程师,杨海燕和团队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解决了高地震区、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问题并修建近50米高的混凝土重力坝,这在水电工程界尚无先例。

在巴基斯坦杜伯华水电站工程现场检查施工质量

该工程原标书方案施工难度大、工期长,造价高。杨海燕和团队在考察工程现场并大量调研后,结合国内外同类工程基础处理经验,提出采用帷幕灌浆防渗代替桩墙防渗,通过加大基础底宽,取消桩基础的处理方案。最终节约了投资,大大降低施工难度,缩短了工期。

针对阿扎德帕坦水电站项目,为确保施工期岩体稳定和运行期发电安全,杨海燕及其设计团队将厂房地下洞室群由“五洞室”改为“三洞室”布置,增强了厂房洞室的稳定性,简化了地下洞室的施工,同时减小了整个系统水头损失,增加了设计发电量。

实际上,国际工程从前期跟踪到项目建成至少要10—15年。“人生有几个10—15年。按照‘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来算,一辈子最多干4个项目。”杨海燕觉得她很幸运,她已经参与了7个国际项目。除了巴基斯坦,斐济、喀麦隆和刚果金也留下她的身影。她把这份幸运归结为“赶上好时代,以及拥有卓越的团队”。她也珍惜这份幸运,不论是忍受50℃高温、遭遇特大洪水,还是巨石滚落在眼前,她都未曾被吓退。

在办公室主持安哥拉凯凯水电站工程技术方案的讨论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国门

杨海燕和团队在水电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朝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目标迈进。

一些国外机构许以高薪聘请杨海燕,但她不为所动:“我的心在中国水电事业上。”

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在“一带一路”重大水电工程中,杨海燕推广使用中国标准,推动技术标准对接与互认,扩大了中国标准国际影响力。作为负责人、主要翻译和审查者,杨海燕目前已参与完成了20余项标准编译研究,介绍中国水电管理机制、中国水电标准体系建设。

校庆日回母校清华大学与老师交流国际水电工程技术后在水木清华留影

16年来,杨海燕每年飞行十几万公里。每逢女儿重要的人生节点,她几乎都在异国他乡。当思念蔓延时,她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用这种方式排遣孤独和寂寞”。“让中国的技术经验通过我们的工程获得认可,很值得。”杨海燕说,“去海外干工程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当努力和付出得到认可,就想干得再好些。”


相关新闻

  • 262021.11

    院士张宗亮:携中国水电工程建设勇创“世界第一”

    记者20日联系到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宗亮院士表示:“当选院士仅仅是一个起点,将来要在推动实现国家‘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作用”。37年来,张宗亮扎根云南,躬耕于绿色...

  • 182010.10

    《中国标准》

    作品编号:26作者姓名:李春华 工作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 塑系 设计说明: 《中国标准》雕塑是由西方在工业文明时期发明,世界通用而又经典的长、宽、深精密度量衡具“游标卡尺”与代...

  • 072023.11

    工程设计大师徐麟祥

    徐麟祥,全国工程设计大师,1937年1月生,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历任长江委枢纽设计处科长、设计局副总工,设计院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4月被授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他参加并主持了丹江口、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以及三峡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主持负责隔河岩新型重力拱坝的设计,上重下拱新型重力拱坝坝型,填补了我国坝工设计的空白。高坝洲水利枢纽优化设计,取消上游RCC围堰...

  • 272022.04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建系7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

    4月23日,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简称“水利系”)建系70周年纪念大会暨“新时代水利教育与科技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水利部仲志余总工程师、清华大学王希勤校长出席大会并讲话。

  • 202023.10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陈善广为清华MEM作学科前沿讲座

    10月14日上午,清华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中心邀请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设计师陈善广作了题为“航天人因工程研究进展”的学科前沿讲座。MEM教育中心副主任蔡临宁老师主持讲座,并为陈善广院士颁发了“MEM学科前沿讲座嘉宾”证书。400余名学生和校友聆听讲座,共同开阔视野,探索人为因素在各领域的影响。陈善广院士陈善广院士长期深耕航天领域,自1992年起参与国家载...

  • 182014.12
  • 212023.03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厚群——为筑就巍峨大坝添砖加瓦

    陈厚群,1932年5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作为水利水电工程抗震专家,主编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国家标准,负责研制我国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模拟地震振动台,攻克东江、二滩、小浪底、三峡、龙羊峡、小湾等众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关键技术。陈厚群在参加学术会议。受访者供图长江三峡,大坝卧江;南水北调,翻山越...

  • 042004.06
  • 292012.04

    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庆祝建系60周年

    新百年乐山乐水创一流 六十载辛勤耕耘育桃李   清华新闻网4月28日电(记者 高原) 4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水利系建系60周年庆祝大会在大礼堂隆重举行。

  • 192023.10

    我的父亲曹乐安: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

    曹乐,著名水利专家,长江水利委员会原副总工程师,长江委首位“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1915年出生,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45—1947年在英国电公司威荪顾问事务所学习。曾任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兼葛洲坝工程设计代表处主任工程师、水利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先后参加荆江分洪、丹江口、葛洲坝等工程的设计施工,主持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葛洲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