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他的名字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专访中国工程院新院士赵振堂

2019-11-26 | 黄海华 | 来源 上观新闻2019-11-26 |

赵振堂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隧道内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的名字,是与光源大科学装置紧密相连的。21年前,为了建设上海光源,他从北京来到地处沪郊嘉定一片农田旁的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1年后的今天,这位中国工程院新晋院士,依然在为上海光源的运行开放、性能不断改进以及加速器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奔忙着。

“我国现有的大科学装置多是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还不够多。未来需要更多的自主创新,以满足更前沿的科研需要,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风尘仆仆刚出差回来的赵振堂,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专访。

赵振堂在上海光源实验大厅

上海光源是我国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

今年58岁的赵振堂,与加速器打了整整40年的交道。他是我国恢复高考之后清华大学第一届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业的学生,从1978年起在校园里度过了12年的求学时光,获得了博士学位。1990年,他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在刚刚建成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潜心专研、摸爬滚打,逐渐成为装置运行和升级改进的骨干。1998年,为了研制和建设上海光源加速器,他奉调担任了上海光源工程副总经理,历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2009年5月6日,上海光源正式对用户开放。这一科学地标的崛起,使得中国以同类装置最少的投资和最快的建设速度,加入到世界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装置的第一方阵。至今,已有来自全国各地544家单位约2900个课题组的25000多名研究人员在此开展实验,上海光源已成为我国用户和成果产出最多的大科学装置。

上海光源支撑用户在前沿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其中一项成果被美国《科学》“十大科学突破”引用;一项成果入选欧洲《物理世界》十大突破;一项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标志性进展;一项成果入选美国《物理评论》125周年49篇精选论文;四项入选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六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用户在《科学》《自然》《细胞》三个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109篇。

上海光源外景

高产出的背后,正是上海光源始终对标国际一流的结果。从一开始,开机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成果产出率等就是“硬指标”。十年来,装置稳定高效运行、性能不断提升,这些“硬指标”处于同类装置的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光源还持续开展了加速器改进和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学及应用研究,实现了恒流运行、轨道快反馈、注入模式和束团填充模式控制;攻克了多种新型波荡器和数字化测控技术,发展了涵盖红外、软X射线、硬X射线波段的衍射、散射、谱学、成像等。

在张江建设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

“下一个十年,上海光源线站数量将达到基本饱从而进入运行开放的黄金时段,与此同时,我们正在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设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如果说上海光源可以给分子拍照,接下来需要给运动的分子拍电影。”赵振堂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马在奔跑的时候是否会四蹄同时离地?100多年前人们对此有很大争议,后来通过快速摄影拼接发现,马奔跑时确实有四蹄离地的瞬间。在原子分子尺度上,物质内部的结构和动态变化是怎样的?化学键形成和断裂的那一刻又是如何的?这些瞬间都是飞秒量级的,新一代光源--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可以帮助科学家给出答案。

赵振堂2011年担任国际自由电子激光大会主席

目前,全世界已有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基本都是工作在自发辐射自放大的模式上,空间相干性好,但时间相干性差。“国际上对于空间和时间全相干的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至今也还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我们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据介绍,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是我国第一台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预计2020年底建成。届时,同步辐射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将一起为科学家提供实验能力更强的大科学研究平台。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已于2018年动工建设,上海光源未来的重大升级改造—衍射极限储存环光源也正在研究之中,一座世界级的光子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浦东张江崛起。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相关新闻

  • 042020.11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堂:大科学装置是布局未来的创新载体

    大科学装置一直以来被视为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国之利器”。在中国科技发展向原始创新迈进的关键阶段,打造这一“利器”需要哪些突破创新,又应如何使其发挥出最大....

  • 282012.02
  • 232023.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李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时松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胡事民、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共5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吕俊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还有5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校友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防科工局探月...

  • 222019.11

    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新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6位教师9位校友入选。

  • 182021.11

    清华大学5位教师2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姜培学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克强、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共2位教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此外,还有2位校友获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王国庆(1988届本...

  • 082023.01

    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4日20时47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葛修润1934年7月12 日出生于上海南汇。1952 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进入苏联敖德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并获苏联优秀毕业生证书,1959年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为我国...

  • 032009.12

    7位校友荣膺2009年新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09年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48人当选为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 202013.12

    四位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公布2013年增选院士名单,清华大学有四位博士后校友当选:高德利、聂建国、欧阳晓平、尤政。

  • 252023.10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韩大匡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韩大匡,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韩大匡,1932年11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大匡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油藏工程的综合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及油藏数值模...

  • 092021.09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闻令即动 不负使命

    去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获颁“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陈薇带领团队作出重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闻令即动,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赶赴武汉,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