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冶新加坡总裁谭志勇:自认最大优点“放得下,睡得着”

2025-03-27 | 刘莎 | 来源 《联合早报》2025年3月26日 |

B568

中冶新加坡总裁谭志勇也是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会长。在新加坡生活30年,企业也转型了三次。他说:不变,肯定死路一条。变了,有活下去的机会,当然也可能是一场空,但是不要怕。该做的还是要去做。(吴先邦摄)

中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用这句话诠释中冶新加坡总裁谭志勇的处世哲学,再合适不过。从最初在工地承接劳务外包,到如今掌舵一家3000名员工的建筑企业,这位中资企业“过江龙”在新加坡30年,无论面对金融危机、冠病疫情等逆境,还是拿下环球影城建筑项目的成功,始终保持平常心:“该休息休息,该做事做事”。

今年57岁的谭志勇(1987级土木)有个特点,那就是,他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睡得着。

谭志勇是中冶新加坡(MCC Singapore)总裁,也是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会长。他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这么介绍自己的优点:“其实,我最大的优点就是休息得很充分,闭上眼睛几分钟就可以睡着。”

每天,他都能睡足八小时,但方法跟平常人不同。“午饭后,往椅背一靠,睡半小时。晚饭后,先睡到凌晨12点,然后起床工作。两点继续睡,早上七点起床……再加上路上打盹儿的时间,足够八小时。”

睡眠那么高效,想睡就睡,秘密是什么?他说:“放得下”。

访问中,谭志勇从金融危机、冠病疫情这些困境,谈到拿下圣淘沙环球影城、热带雨林项目这些成功时,只说事。问起感慨,他简洁地回答:“凡事往好处想”“该做什么,就去做,别想太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或许源于他身为理工生的背景。用他的原话,自己纯粹是一个做事的人。

概述过去30年在新加坡的打拼经历,谭志勇终于有了一句感概:“新加坡没有应酬和人际压力,对做事的人来说,这里是最轻松的环境”。

B13FD8

谭志勇习惯用数字去构建真实世界的情况。他的电脑里,有从2000年起新加坡所有房屋交易记录的备份数据,至今每月更新。(吴先邦摄)

30年前携7万元来新打拼 住兀兰组屋搭巴士跑工地

1996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波企业出海,以国企、建筑业为主。中国中冶炼研究院的年轻人谭志勇,在两家新加坡建筑企业的介绍下,带着40名工人和7万元来到新加坡,从劳务分包做起,进入这个陌生的市场。

24A21

1996年,谭志勇从北京出发到新加坡,太太在北京首都机场送行。(受访者提供)

在靠近兀兰关卡的地方,他租下一间组屋,每天坐巴士去工地、与工人、承包商和客户打交道。“许多年纪大一点的华人,看到我们,就像见到家乡来的亲人,特别愿意帮忙。”

他笑着回忆说,大家很快在生活上就适应了。“除了北方同事觉得太潮湿,晚上睡前得要用吹风机吹干床铺才睡觉”。

好景不长,第二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建筑业萎缩,合作方破产,工人纷纷回国。谭志勇意识到,靠别人分包项目不可持续,必须寻找新出路。

他决定转型,依靠母公司的钢结构技术,从单纯的劳务外包转向专业分包。当时,新加坡市场更认可欧洲进口钢材,中国钢材难以进入。于是,他主动邀请新加坡建设局和钢结构协会到中国考察,逐步建立信任。

熬10年建立诚信与人脉 拿下名胜世界环球影城项目

2004年,机会终于出现。新加坡政府探讨发展综合度假胜地,建筑市场需求激增。许多本地承包商在金融危机后关门,政府放宽外国建筑企业的注册资质。

谭志勇迅速行动,正式注册中冶新加坡,并凭借母公司的经验和本地业绩,拿下首个组屋电梯翻新项目。2007年和2008年,公司赢得圣淘沙名胜世界和环球影城的工程项目。

接连拿下两个大型项目,是中冶新加坡成立10年后,迎来的转折点。

谭志勇说,一方面,赶上新加坡发展的势头,没错过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母公司有大型项目经验和充足人力。“当时1000多名工人和工程师,很快就能调来新加坡,这是其他公司难以办到的。”

除了实力和时机,也有一层缘分。谭志勇说,当时引荐中冶给业主名胜世界的,就是最初介绍他们来做劳务外包的两家建筑公司老板。

他回忆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这两家公司工程项目还未完成,就濒临破产。许多分包商纷纷撤退,剩下谭志勇的团队坚持到最后。“如果早早认为人家要破产,你就瞎干,不帮他,他死得更快。对吧?”

这份诚信,为日后埋下了伏笔。谭志勇说:“真正帮我们的还是老朋友。”

这两家建筑公司倒闭了,但凭借在建筑界的影响力和人脉,成了谭志勇的引路人。“诚信很重要。如果你是一个讲诚信的人,就会有人来帮你。”

42F3E

谭志勇在《联合早报》举办的“2016年华语投资讲座”发表演讲。(档案照片)

进军房地产倚仗“数学脑袋”

大型建筑项目不常有,名胜世界和环球影城项目结束后,留下一批工程师和建筑工人,恰逢新加坡楼市增长,政府在盛港、榜鹅等地推出住宅地段,谭志勇为留住人才,决定第三次转型,创立中冶置地(MCC Land),跨入房地产开发。

如果说,前两次的转型,谭志勇充分利用母公司优势,主动适应市场环境和新加坡发展方向,那么第三次的转型,则是对谭志勇本人天赋的一次极致发挥。

2016年起,一些中资房地产商“过江龙”在竞标市场开始活跃,出手大方,被行业质疑加剧竞争,推高地价。谭志勇说,自己的风格不激进,每次投标都是经过自己大量计算后的出手。

谭志勇习惯用数字去构建真实世界的情况。他说,多亏新加坡统计局有多维度的各类数据,让他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数学脑袋”。他的电脑里,有从2000年起新加坡所有房屋交易记录的备份数据,至今每月更新。

“文件很大,打开都需要一段时间”。

“准备投标一块地,我会收集这块地的相关信息数据:周边环境、居民收入、年龄构成、历史交易价……再建模分析,判断将来项目的售价区间。”

他也分析其他发展商会出价多少,然后结合既是发展商又是建筑商的成本优势,决定竞标价。“知己知彼,我确保自己的出价,只要比别人高一点点,就好了。”

AA148

位于义顺的执行共管公寓The Canopy项目开售时,谭志勇带着家人拍照留念。(受访者提供)

做人乐天不焦虑 做事严谨不马虎

凡事亲历亲为、提前规划、总往好处想的乐天性格,跟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谭志勇说:“我家条件不算富裕,但父母一辈子都不焦虑。”

他出生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望县,母亲是小学教师,父亲是建筑工程师,他从小就是个学霸。

“当时小学缺教师,我妈妈一个人兼任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我小学头四年基本上都是我妈妈教的。”

他记得,家里总是堆满母亲备课的辅导书。一到暑假,他就会把下学期的书提前学完,习题也做一遍。 他笑说:“那个年代没有补习班,比别人多做几本辅导书,大概就是我成绩比别人好的原因吧。”

到了中学,他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文史政,但“还是得学,学不好,就拿不到第一名嘛。”

于是,在宿舍熄灯前,他先做完理工科的题目;熄灯后,就在脑海里回放文科知识。

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许多中学生喜欢看小说。但对谭志勇来说,解开一道道数学题,才更有成就感。

大学选择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则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当时能考上清华的人凤毛麟角,谭志勇不是最刻苦的,但他擅长分配时间。“我会把能学习的时间都用上。”

这些从年少时积累起来的习惯,在商业决策上得到充分体现。

凡事亲力亲为精准论证 做商业决策不相信直觉

无论是房地产还是建筑工程,谭志勇都亲自上手计算。“项目动辄牵扯上亿资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靠二手信息或者其他人的结论去判断,风险都太大”。

很多企业家有“直觉”,但谭志勇说自己“没有、也不信”。他说:“我不做拍脑袋的决定。拍脑袋代价很大,拍对了就对了,但不对的话,(公司)就死了。”

“凡事都要精准论证后再决策,可能比较累,但这也是我们能在新加坡过了30年,还能继续往前发展的原因。”

不过,理性背后,也有柔软的一面。

对谭志勇而言,奋斗不仅是计算与规划的结果,也与亲身经历和情感紧密相连。

中冶新加坡的早期项目,多数在市区以外,如三巴旺、淡滨尼和兀兰等地。那时,许多人不理解,甚至嘲笑他们跑到“鸟不拉屎”的地方盖房子,但谭志勇最初来新加坡时,就住在兀兰,凭借对这一带的了解,坚信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终会向外扩展,北部也会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他个人最满意的项目之一,依然是三巴旺坎贝拉弯的Provence Residence。“虽是大众住宅,但我们的理念,是要把圣淘沙高端住宅的建筑形态和品质带到北部,让普通人也能住得更好。”

下一站:柔新经济特区

发展至今,中冶新加坡已开发超过16个房地产项目,负责过环球影城等大型项目建设,还是今年新开的雨林探险园的设计施工总承包方。公司去年营收7亿5000万元,规模3000余人。

谭志勇说,公司幸运地跟上了新加坡发展的步伐,下一步就是走出去。

他透露,中冶新加坡在柔新经济特区内已有一平方公里的地段。“我们希望把这个项目打造成生活加科技园,成为一个集合生活、工作、教育、医疗的片区”。

作为传统建筑企业,谭志勇也明白要做的不仅是业务拓展,还要跟上数码化、绿色转型的趋势。

他庆幸,自己从来都是算得清楚,敢于下注的人。“不变,肯定死路一条。变了,有活下去的机会,当然也可能是一场空,但是不要怕。该做的,还是要去做。”

忠告出海中企:要感受新加坡 别留在舒适圈

新加坡的双语环境友好,比起西方国家或东南亚其他国家,中资企业家在这里能更快适应。但过于顺利的适应,反而可能让中资企业家停留在熟人舒适圈,难以对本地市场有深入了解。

这是谭志勇身为中资企业协会会长,对中国出海企业的观察。他说,30年间中资企业出海的变化很大。

一方面,出海的企业家来自更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企业本身也更成熟、实力更强。另一方面,新加坡也比30年前拥有更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家落地更容易,也更易形成圈子。

他担心,近期的中资企业家一开始适应得太快,反而停留在舒适圈,缺乏从不同维度亲身感受市场的动力。

他回忆说,早期来新加坡的时候,每天坐巴士、搭地铁。当时,交通网络还不像今天发达,一些地方要走路去,虽然累但可以感受到更多细节,也让他结识了更多本地朋友。

他说,工程期间,他们搭起简易厨房,大家每天一起吃饭。偶尔和同事到市区的银行办理业务,在附近酒店吃上一顿自助餐,是对自己最奢侈的犒劳。

“当时,我们拿出一笔7万新元,都不容易。现在出海来新加坡的中资企业,起码不像我们那么缺钱,一些企业家来了后,找好吃的餐馆、住气派的房间、租高档的公寓……这无可厚非,但就很难接地气了。”

他说,一些地方企业很少接触海外市场,来了后更要有足够耐心了解。“中国市场很大,中国以外的市场更大,出海是对的方向,但要用心亲身感受市场。”

3FEE0

刚到新加坡,谭志勇(右2)和中国来的同事到圣淘沙游玩。(受访者提供)

新加坡没人际应酬压力 规则公平没有特殊待遇

新加坡对谭志勇影响最深刻的,是这里的规则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

他会告诉一些初来乍到的中资企业家:千万不要以为,认识了部长或其他官员,就能享受特殊待遇。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这种关系可能有用,但在新加坡没有”。他常说,在新加坡几乎没有人际压力,好好做事就可以了。“没有关系、应酬压力,是最轻松的环境。”

“你看,即使部长也是自己开车,大企业的老板,也只是一个司机,很少见到前呼后应一堆保镖围着的,周末也会穿着拖鞋,去小贩中心。”

谭志勇觉得,这让人与人之间没了距离感。“如果说大老板,往椅子一坐一靠,外面围了一层层的人,见个面都不容易,那么人与人的距离,就太大了”。

不过,他也提出,包括中冶新加坡在内的中国出海企业也面临一些困难。他说,这些年外国雇员在住房、教育政策上,与本地人的差异逐渐变大,这给本地和外地员工的融合带来一定挑战,影响人员稳定性,也给企业招聘人才带来困难。

从剁椒鱼头到咖喱鱼头 喜家乡菜也爱本地佳肴

采访的最后,已近午饭时间。谭志勇邀请记者到“新山101小厨”用餐,推荐了咖喱鱼头。

谭志勇乡音未改,最爱还是湘菜。但他发现,咖喱鱼头和湘菜标志性的“剁椒鱼头”,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鱼头,剁椒鱼头的辣直冲鼻腔,咖喱鱼头则的辛是咖喱混合着香料,浓厚酱汁渗透无限南洋风情。

谭志勇的一儿一女在新加坡出生和长大,但口味像他,既能吃家乡的辣,也爱本地菜。

性格上,喜欢打球的儿子继承了他什么都放得下的乐天,已念研究生的女儿,则传承了他严谨的那一面。儿女都长大了,他把更多时间放在工作上。

5E323

儿女还小的时候,谭志勇(左1)带一家人在新加坡圣淘沙游览。(受访者提供)

他坦言,自己没有太多业余爱好,不抽烟,不刷短视频,很少打高尔夫……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运动还是很重要的,平时也会想着要多走走路,锻炼身体。”

话音刚落,他又笑着补了一句:“但说实在,一天干活下来也挺累的,还是先睡一觉吧。”


相关新闻

  • 302024.01

    邱勇率团访问新加坡 推进深层次交流与合作

    1月25日至27日,校党委书记邱勇率团访问新加坡,深入贯彻落实中新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深化拓展清华大学与新加坡在教育、科技、人文、医学及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为中新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发展贡献力量。清华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25日,邱勇一行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校长陈永财举行会谈。邱勇表示,两国领导人把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为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 102019.06

    新加坡校友会举办清华大讲堂:华为与中美贸易战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于2019年6月8日组织了清华大讲堂之华为与中美贸易战的闭门论坛。此次论坛校友会与东南亚最大的华人自媒体“新加坡眼”合作,论坛在开放注....

  • 082016.04

    新加坡校友会基本情况介绍

    一、校友会简介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于2007年4月在新加坡内政部注册并正式成立, 由刘春霖校友担任首任会长。

  • 152018.10

    新加坡校友会举办时事金融分析讲座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紧随热点,于10月13日在新加坡中国银行大厦举办了新鲜热辣的时事金融分析讲座:《贸易战下的市场展望和个人资产配置》。

  • 012009.05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来访

    6月1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教授访问清华大学。

  • 022021.02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联手北大新加坡校友会成功举办线上讲座

    2021年1月31日,应新加坡清华校友会和北京大学新加坡校友会邀请,郑永年教授主讲的《拜登时代——国际关系及政治经济展望》讲座如期举行。早上不到10点,近300名听众纷纷涌入线上会议室,并不断有听众加入。郑永年教授,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教授先后出版专著八十多部,主编多部学术著作。此外,经常在报刊及其他媒体发表评论,是香港《信报...

  • 152017.11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成功举行

    2017年11月12日,近200名清华校友齐聚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大会堂,热烈欢庆新加坡清华校友会成立十周年。

  • 182017.12

    新加坡清华跑马队参加2017年渣打新加坡马拉松

    新加坡清北跑马队是以清华跑马校友为主,结合少数北大友人的友谊团体,秉持健康跑的理念,不忘初心。今年12月3日渣打马拉松比赛吸引了跑马队的校友们积极参与....

  • 022011.06

    【图片报道】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亚洲区庆典在新加坡举行

    5月15日,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亚洲区庆典在新加坡举行,数百名校友以及清华大学代表、中国驻新使馆教育参赞周建平以及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徐冠林等嘉宾出席。

  • 272019.02

    新加坡清华校友欢度猪年新春

    2月24号,新加坡清华校友欢聚一堂,在热烈的气氛中,举行了猪年新春联欢会。“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校友们全体起立,齐唱清华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