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政道:祖国科学界现在缺少一些最成功榜样

2009-06-25 |

611下午,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四楼会客室,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博士就中国的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话题,接受了《科学新闻》杂志专访。

  多年来,李政道一直关注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基础科学研究,如促成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计划”、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以自己的积蓄设立“秦惠君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等等。

  整个采访中,李政道不断使用“祖国”这一时下少见的称谓,使人强烈感受到那种多年来久违的亲切。

  不与牛津哈佛攀比

  不能只问祖国的大学是不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好标准和理念,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无法用几句话简单地回答。(因为)不同类型大学的义务是不一样的。——李政道

  科学新闻: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前不久请你到上海交大做了报告,我们从他那得知你回国。你一直在关心中国的科学发展,国内科学发展很快,而我们的科学政策也出现很多焦点性的问题。比如国内现在创建一流大学的声音也提得非常响,也作了不少人才性的规划。

  李政道:世界上的一流大学有很多,如英国的剑桥、牛津和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哥伦比亚等。美国的大学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制度,一种是私立大学,另一种是州立大学。这两类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最好的私立大学有自己雄厚的基金,有很好的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来招生,而州立大学招生是面向大众的,标准比较松。中国的大学应该与美国的州立大学系统来比较,两者的招生都是有义务的。

  科学新闻:那你的意思是,加州大学对我们更加有参考意义,而不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MIT)。

  李政道:哈佛和MIT是私立大学,私立大学有大有小,比如加州理工学院是很小的,MIT则是很大的。所以祖国的大学要跟世界比,我想还是要跟美国的州立大学比,这些大学的重点不是选精英,因为精英在人口基数中占一个很小的比例。

  科学新闻: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有意向一流大学看齐。

  李政道:世界一流大学有不同类型。比方说,加州大学系统(由若干所相对独立的分校组成)有几所分校是一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加州大学分校都是世界一流的。我觉得祖国的大学跟牛津哈佛的目的不同,因此不易相比。我想对于祖国国立大学的要求,也许不能只问是不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最好的标准和理念,它的义务不一样。牛津哈佛甚至可以决定不收学生,不合格就可以不要。

人往高处走水

  为什么流向海洋跟水位有关系,人才为什么外流,跟外面环境有关系。——李政道

  科学新闻:中国很多科学政策的制定都跟李先生有关,比如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博士后不是特别有吸引力,北大清华很多本科生都出国了,国内做博士的很多都想去美国做博士后。

  李政道:水为什么流向海洋跟水位有关系,人才为什么外流,跟外面环境有关系。这是类似的道理,水位弄对了,水流自然顺利了。但是我们不能持久性地把水挡住,永远不让水流到外面去吧。不能只看一个现象,我们要问这是为什么发生的,然后再决定怎么做。

  科学新闻:先生,不知你知不知道去年中组部专门设立了“千人计划”,即要从海外引进一批正教授级别的人才。

  李政道:(我了解得)不详细。有风闻。但我认为是很好的(举动)。

  科学新闻:这里有一个老话题:国家的R&D投入越来越大,需要找到更多优秀的人才。但海外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之间的矛盾怎么来调节,其中有不少的利益冲突,往往产生“请来了女婿气走了儿子”的怪现象。

  李政道:这很难讲。(人才从外面)引进来很好,自己(培养)发展出来也很好。怎么样发展很好的研究院,需要各种因素,人才是一个因素,目标是一个,风气是一个。(因此)人才只不过是其中因素之一。就像要培养一个很好的花园,去外面引进很好的品种。可是,好品种并不一定在这花园里长得很好,最主要是要跟本土能够适应。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我想引进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本土研究的学识和精神是不是能够培养起来。不然的话,(引进的人才)会水土不服。而且,要培养人才就不能太受外面的干扰,外面干扰太厉害可能是没有好处的。

  科学新闻:尤其是对于基础研究?

  李政道:对于什么研究都一样。

  科学新闻:这应该是你说的,细推物理,何用浮名。

  李政道: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我们回到培植花园的例子,一个花园里面有太多人来参观的话,可能对这些花草没有好处。可是阳光、自由发展是必需的,培植花园、培养人才都得尊重自然规律。

  中国科学需要榜样

  祖国的科学要发展到新的高度,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现在则缺少一个成功的榜样。——李政道

  科学新闻:你以前也提到过芝加哥大学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但近年来国内一直在大量扩招研究生。

  李政道:研究生,第一要精,培养最精的研究生是需要一对一的教育和培养。

  科学新闻:国内教育部有这么个数据,200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7.5万人,其中博士生6万人,硕士生41.5万人。当然我们的这个体量和人口多有关系,不知道这和美国是否有可比性。

  李政道:美国的话,物理方面作纯研究的人才是不多的。他们出一个人才就是一个人才,一所学系能同一时期培养成功约50位纯研究人才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科学新闻:读博士期间你的导师带几个学生呢?

  李政道:费米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学生就我一个,不过他还有作实验的学生。费米跟我一星期有半天时间在一起,因为他还有其他重要的业务,所以他的博士学生相当少。

  科学新闻:我明白你的意思,纯科学研究要保证质量。现在有的教授培养学生从本科开始。那么我想假设一下,如果你再年轻一回的话,会不会在国内也做类似的事情?

  李政道:每一位老师带学生的方法都不大一样,我只熟悉我的老师和我(带学生)的风格,每个人各有特点。

  科学新闻:国内这些年提倡跨越式发展,科技界有一些浮躁。

  李政道:西方也跃进过。上世纪初精英教育最好的在德国和英国,现在则以美国为重点。德国目前远不如80年前,就是牛津和剑桥也在逐渐下降,而美国经过二战有上升,目前人才集中比较以美国为主。但每个事物发展都有自然规律。祖国是一个新兴国家,和以前相比,这个发展已经是很快、很高了。祖国的科学要发展到世界最领先的高度,可能还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现在还缺少一些最成功的榜样,尤其是在目前开始的阶段。祖国的科学还是起始阶段,树立榜样是需要时间的。比如种花,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能太急。

揠苗助长或操之过急,并不一定有用。

莫要歧视自己人

  很多外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李政道

  科学新闻:在中国的很多场合中,国籍和爱国似乎有一个因果关系。如今很多知名教授一腔热血要回国作研究,但经常碰到各种问题。比如清华的施一公,很早就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但他全职回国后就因为是美国国籍问题而受到责难。

  李政道:只是因为他的美国身份,就质疑他是否爱国?

  科学新闻:当然还因为他的高薪。

  李政道:那假如他不是华人,会怎么样呢?比方你要请外国人来做某项比赛项目(运动队)的教练,比如黑人做教练,国人有没有意见?去年祖国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期间高薪雇了很多外国人,祖国因此多得了很多金牌。国人很高兴,那你能不能质疑外国人来这里干嘛?

  是不是外国人来中国拿高薪没有意见,而华人来了就有意见呢?

  很多外教授和教练可以拿高薪,是不是华人就不能拿高薪呢,我觉得应该问这个问题。

  科学新闻:只要是帮助我们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人,都是在爱这个国家。

  李政道:如今因为是华人,而不是洋人,回国作科学研究就进行质疑,可能也是一种歧视。

  少年班史话

  少年班本身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至少能够在当时被毛主席接受,而且“四人帮”也无法刁难。——李政道

  科学新闻:你对大学教育关注很多,科大少年班是在你的倡议下创办的。

  李政道:时代不一样了,科大少年班的成立是由于那个时代的要求。

  那是1974年,当时祖国的大学教育差不多是没有了。那时候我想的是用什么办法做一建议在当时能够被最高领导人接受,所以才建议少年班这个方式。少年班本身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至少能够被毛主席接受,而且“四人帮”也无法刁难。

  19745月我夫人君第二次回国访问,我们深刻地看到“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带来了危机,而其中最大的危机是大学教育,人才培养几乎全部停止。在上海我们参观了芭蕾舞学校,到北京后,我就写了一份《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的建议,通过周总理上报毛主席。鉴于当时的政治情势,我的建议为了能够较容易被接受,是很狭义的。我提出是否可以参考招收和培训芭蕾舞年轻演员的方式从全国选较少数的,十三四岁左右的少年接受大学培训。可以看出,这建议的实际目的,是要打破当时完全不重视培养科学人才以及其他各类人才的状况。这么大的祖国,不能没有一个念书的大学生。

  科学新闻:那你认为少年班下一步该怎么办。现在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我看到科大校方前不久明确表示还要继续办下去。

  李政道:1974年,我的想法是尽最大的努力使祖国的领导人能接受一点建议,对青年有效的大学教育能恢复一点点,而不是完全中断。

  可是35年后祖国的面貌已大大不同,大学教育不仅全部恢复,已高速发展,领先全球。少年班在科大的精心培养中也克服了大部分其内在的困难,这些发展都使我感动和兴奋。

转自 人民网 2009年6月25

相关新闻

  • 282016.11

    李政道是怎样成为科学大师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不仅没有接受过良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科学大师的?

  • 122021.10

    祖国的这两件事 李政道心之所系

    走进中科院高能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看起来像太极图的“物之道”雕塑。这件雕塑作品由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创意,2002年以来一直矗立在高能所大院门口,诉说着李政道与中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密切联系。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在高能所举行,多位院士专家现场回忆了与李政道先生的过往。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李政道先生为推动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发展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出了...

  • 282010.01
  • 252016.10

    李政道、杨振宁的成名史:荣获诺奖前就已扬名国内

    作为诺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可以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不过,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其实,在李、杨获诺贝尔奖之前,他们已在国内大名鼎鼎。

  • 122021.10

    李政道寄语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做出更多国际一流原创成果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得主李政道先生10月10日寄语中国高能物理事业:“我衷心祝愿祖国的高能物理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发展,中国科学家做出更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性成果”。“科学巨擘天语解道——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当天在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举行,李政道先生在发来的书面信寄语中作上述表示。他说,“祖国...

  • 112022.05

    李政道的求学历程

    李政道大家都知道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政道在年轻的时候,在逃离日本帝国侵略者统治的路上,长途跋涉,孤独逃难,身无分文,不知前途在何方,走过了艰辛的求学之路。1926 年11 月24 日,政道诞生在上海一家殷实的家庭。父亲名李骏康,1918 年金陵大学农林毕业,后进入一家德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李骏康先生原居住苏州,1925 ...

  • 022020.12

    李政道1979年回国讲学活动及其影响

    2020年11月24日,是李政道先生94岁生日。在李先生华诞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41年前的一段珍贵往事。1979年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回国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讲学,开设“统计力学”与“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两门课程,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讲学期间的讲义日后也出版成了两部高水平教材,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并在此次活动中萌生选拔优秀学...

  • 122021.10

    中科院院士张杰谈李政道先生:他全方面推动了中国科教事业发展

    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了“庆贺李政道先生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会上,被李政道视为“忘年交”的中科院院士张杰,讲述了李政道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国科技人才培养的故事。他要打破不重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状况1974年5月,李政道回国访问时,发现中国没有系统的高考...

  • 292013.04

    图书馆成功举办“李政道先生影像展”

    为迎接清华大学102周年校庆,图书馆筹办了多个展览与活动,其中“李政道先生影像展”吸引了大量校友和读者,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 292016.11

    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大成立

    2016年是李政道先生90华诞、发现宇称不守恒60周年。为展现李政道先生勤勉刻苦、善学多思的科学精神,感念李政道的赤子之心和育人之情,上海交通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