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时值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日,2024清华校友HiTC演讲大会如期举办。本届演讲大会围绕“长期主义——时间是最好的故事”为主题,邀请到数位师生校友齐聚一堂,分享关于长期主义的实践经历与感受思考。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清华大学校友办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董吉男,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孙大鹏,清华校友总会文创专委会秘书长殷秩松等领导、校友出席了演讲大会。
史宗恺老师致辞
史宗恺在致辞中表示,每年的HiTC演讲大会都成为传播清华校友文化的活跃平台。人类会留下很多种印记,比如:结婚生子,留下生物印记;造福一方,留下现实印记。此外,还有可能通过一生的努力,给人类社会留下思想的印记。这些印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们看到的长期主义——通过学习、思考、工作,通过对社会、对人类、对自然的深刻洞察,留下了超过了生命长度的更长的印记,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是清华校友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天演讲校友们的共同追求。
胡钰老师致辞
胡钰在致辞中表示,HiTC演讲大会是清华校友总会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长期坚持举办的一个品牌活动,活动安排在每年的校庆日举办,目的就是研究清华人的精神,展示清华人的精神。一百余年来,清华人沉淀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特质,都成为清华人身上共同的印记。比如:爱国主义、实干主义、长期主义等。长期主义的实质是找到热爱、追求卓越。热爱事业,热爱生命。今天的六位演讲者,尽管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基于对科研、创业、文化等事业的热爱,持续耕耘,在成为长期主义者的道路上,追求卓越、追求成熟、追求成为合格清华人。
胡胜发校友:《功不唐捐,罗马终将建成》
胡胜发,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0级校友,广州安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80年9月,我入学自动化系,从此开始了和科技研发有关的长期主义故事。从2000年9月辞职创业到2023年6月上市敲钟,23年里经历了很多次危急时刻和选择后的转危为安。而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从长期主义的角度,这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吗?
比如,安凯微电子是在手机多媒体化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创立的,当时判断,手机多媒体化的发展必然重走个人电脑过去20走过的路。如果选择“多媒体协处理器”,一定会陷入眼前的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视角,就会形成“短视”的基因。这样,如果初期不能很快取得成功,就很难再有机会。
与此同时,创业是一项高强度的工作,对身体要求很高,曾一度对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体重增加了10多公斤,一些指标开始异常,健康亮出红灯。每月去看医生、每天坚持吃药也不见效果。平时坚持的一些运动,比如骑自行车、游泳、爬山、打球等,由于场地或者时间上的限制,总体运动量不够,见效甚微。最后尝试了马拉松长跑,跑步6个月后尿酸指标正常,一年多后胆固醇与血脂等指标正常,经过近3年近5,000公里的长跑,轻度脂肪肝也跑没有了!
李立国校友:《创新创业的20年》
李立国,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002级校友,智锂物联创始人
科创生涯是我对清华最深的记忆和情结,入学至今22年,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延伸。
大一的一次偶然机会,靠着幼年修拖拉机的经历报名参加挑战杯,意外夺得一等奖,重拾入学初丢失的自信,开始了充实奋进的大学生活。随后,从大一个人参赛到大二跨院系组队参赛,从大三作为汽车系科协主席调动同学们一起参与科技创新,到大四创办三角洲工作室探索一种可持续积累技术和团队的学生课外科创活动组织模式。这些故事里,包含了我对科技、团队的双重热爱。
研究生毕业不久,我就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很多推动行业的创新成果。在创业路上的重大挫折和危机中,长期坚持了科创人不言败、不放弃的倔强。两次创业,分别选择了电动汽车和电动重卡两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萌发的元年,创业15年,最终坚持到行业峰回路转,站在行业的前沿。
挑战,是一种信仰,是清华科创人的精神图腾。激励着我们长期选择挑战难而正确的事,执着于成为改变世界的人。
王笑楠校友:《智能未来——打破边界的探索与发现》
王笑楠,清华大学化工系2007级校友,清华大学化工系长聘副教授
人工智能或者AI,在今天成为科技领域甚至全社会最热的关键词。然而,当我们回溯它的起源,会发现在最初的大浪淘沙里,有很多闪着耀眼光芒的金色泡沫,也有无数个泡沫破碎的瞬间。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是一场长期主义。随着新一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人类文明开始迈向智能化时代。
而在风起云涌的科技浪潮中,AI与各个领域相结合的研究也一直在被不断探索。一代代科研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人工智能发展的长期主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去年参加大湾区科学论坛时,有位记者约了采访,我满眼放光地介绍了很多专业知识和我的理解,最后她起了这个题目“当你找到了能研究50年的方向,就没有年龄焦虑了”。脚下的路每一步都是自己坚定迈出的,在前沿科技领域做到世界领先,也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国家、社会贡献价值。
上周回到我的家乡山西参加县城中学的助学活动,我分享了自己的成长心路和前沿交叉研究,鼓励同学们从“小镇做题家”出身,敢于去挑战做“国际出题家”。报告结束,一位留着短发,脸庞稚嫩,眼神却无比坚毅的小姑娘站上讲台说,“王老师,我想成为你,成为拥有强大内核的女性”。那一刻的触动,和过往所有豁然开朗的瞬间,都让我坚信,一个人的长期主义,会成为一群人的力量。选择一个你坚信的方向,不管外界的噪声,只要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明天的我们,会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智能的未来,会在一群人的探索与坚守中,一代又一代人的长期主义下向前探索。
魏炜嘉校友:《用文化遗产缝合时间、空间和人》
魏炜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9级校友,水木青创始人
时间是最好的传承和力量。2016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回国,第一站就来到景德镇。八年,我参与见证了由一个个破败厂房转变成如今火力四射的陶溪川市中心;由原来的衰败老城变成如今文化展示的集成窗口;见证了它从一个四线城市跃迁到文化一线城市的全部的过程,非常震撼。这背后,是2012到2022这十年的时间,规划、设计、建筑、运营、文创等等相关工作者和从业者,不停的参与到工作中来。
城市中的很多城市空间场景都能隐隐的传递给你很多力量:你可以看到传承千载的手工艺工作者;你可以看到老城当中,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屹立在那;这些砖头瓦块破败的衰落的墙皮;旁边慢慢长出来的青苔和杂草;不停穿插的新的和传统的这些陶瓷的小店等等。
所有的这些其实都在隐隐的告诉你,从事文化遗产地的这样的一个保护更新工作,它的价值、它的力量。这是来自时间的宝贝,将会在这样一个略显喧嚣的时代下,穿越周期,给人力量。
马凡雅校友:《在平凡人的身上,理解到永恒的美》
马凡雅,清华大学经管学院2010级校友,陌上花开创始人CEO
2021年,30岁的我放弃了自己原本高薪体面的金融类工作,全职当红娘。一件小事,坚持九年,竟也做成了一份事业。陌上花开已经服务了百万量级的客户,每年都帮助上万人脱单,也在今年年初登上央视讲述我们的创业故事。而回看,原来这些故事在我的大学生活里已经有了线索——坚持学好自己不擅长的数学、在学生会里做似乎意义不大的生活部工作。那些对事情和人的热爱,一点点引导我找到了现在的事业。
我的很多用户会问我,大数据能不能帮我筛选出一个完美的恋人;有没有一套测试题,能帮我匹配到三观最一致的那个对象。大家似乎在抱着一种完美主义在看待爱情。在陌上花开,80%的用户拥有硕博学历,他们毕业于985/211/海外名校,从事着医疗、金融、科技这些高薪且具有成长性的行业,可他们依然单身。
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恋人,有的是两个有缺点的人,能有运气在两个不健全的心智中,找到一处能够温暖共存的避风港。真正长期主义的爱,就像爬山,两个人一起去攀登生活的高峰,走过艰难的旅途,在过程中学会承担,一同通往一条心智成熟的道路。
岳阳校友:《长期做观察,偶尔出主意》
岳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8级校友,刚刚毕业的博士生
我的兴趣是观察空间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和容纳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从重庆到唐山到北京,三个城市的例子中都具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空间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于人们参与日常生活的各种故事里。行为使每个地方对于在那生活的人群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我的博士论文是做龙舟竞渡空间和城乡关系的讨论,其中的一个难点是对全国龙舟竞渡情况的梳理。幸运的是前辈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从845本地方志开始。阅读的过程是享受的,你可以在文字中“畅游”中国的每一条江河,“观看”一个个聚落龙舟竞渡的激情。闻一多先生是最早做端午和龙图腾研究的,这两个议题都和我的研究有所关联。在做博士研究期间,我每天要做的事情是到清华园的闻一多先生雕塑前坐一阵子,为了缓解紧绷的神经,也为了鼓舞探索的精神。博士研究让我意识到了空间和场所的意义不在于空间本身,而是在于如何理解空间所表征和关联的社会关系与人群。
时间久了,观察中也出出主意。例如放弃设计空间,而是设计空间中的关系。我尝试着将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入到一个体育活动中,并将这个体育活动以艺术化的方式介入到公共广场和社区生活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使这个装置格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