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南开大学白长虹教授发言稿—75周年纪念大会

2012-11-14 |

在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南开大学 白长虹 教授

2012年11月3日

尊敬的各位西南联大的老前辈,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弦歌不辍育英才,刚毅坚卓铸丰碑。在今天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很荣幸、也很激动,能够作为教师代表,把我对西南联大精神与今天大学教书育人的一些思考,向各位做一汇报。

西南联大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三所学校相互尊重、患难与共,协同配合、团结自强,不仅战胜了艰难困苦,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今天,在我们的校园中,依然活跃着很多毕业于西南联大的老先生的身影,他们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笔耕不辍、育人不倦,为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树立了为人师表的高尚榜样,让每一位青年学子敬仰不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钱学森先生向温总理提出的“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高校教师深思。西南联大时期之所以能够培养出灿若繁星的杰出人才,与教育思想的正确指引密不可分。梅贻琦先生“通识为本、专知为末”的理念,培养学生广博视野、独立思考、自觉钻研,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张伯苓先生“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定位,引导学生时刻把民族、国家、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学习结合在一起,日后报效国家;蒋梦麟先生“陶融健全品格”的宗旨,造就了一代有知识、有道德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这些至今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的育人之道,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人的终身必修课。

在很多纪录西南联大历史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总会被当时师生之间深厚、亲挚的关系所感动。师生如友,教学相长。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不用相同的模子来教育人;善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个人修养和个性气质,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老师会边讲授边与学生讨论,用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接受学生的辩驳;课后,许多教授会抽时间对有研究兴趣和学有专长的学生予以专门辅导,精心栽培学生。今天我们学习西南联大精神,就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学习联大教师爱国爱生、忠诚教育、治学严谨、不苟且、不浮躁的精神,学习他们不厌不倦、自敬其业,不忧不惑、自乐其道,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师德风尚。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人格魅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这些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更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的锤炼,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西南联大从成立之初就在践行知行统一的精神。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师生分水、陆共三路正式迁滇,其中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简称步行团)徒步横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进入昆明。当年步行团学生、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回忆说,“此次步行,令同学们走出象牙塔,第一次去认识自己的祖国,才知道中国有多么贫困,多么辽阔……正是这些在寒苦中的人民教育了青年学生,中国不会亡。中国的精神与希望在民间,在下层的人民当中。”这样的经历既是旅程,更是一种教育,它能根植于一个年轻人的内心,指引他在未来做人、做事、治学、治国中,行以求知知更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青年人的成长环境也更加优越。但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更需要面向祖国,关注祖国,把象牙塔建到坚实的大地上,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发展的现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更加积极的精神面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老一辈教育家在战火纷飞中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才能无愧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

谢谢大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