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跨越70年的毕业同学谈心——龙驭球院士在清华土水学院2018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018-12-13 | 来源 清华土水学院 |

龙驭球院士在清华土水学院2018毕业典礼上演讲(20180706)

同学们:

你们毕业了,我向你们祝贺!我今天是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来参加这个典礼的。今年是2018年,你们是8字班的毕业生,我也是8字班的毕业生。那是1948年,毕业已经70年了。虽然相隔70年,可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8字班毕业同学)。今天是我们的共同庆典,我以这个特殊的身份来参加庆典,真是难得!

今天我与同学们谈谈心,讲两点回忆、几个故事。

我是湖南人,又是山里人。从小在山窝里跑来跑去,养成两点特殊性格:

一是“耐烦”——有耐心,不怕麻烦,有一股锲而不舍的耐心和韧劲。

二是“霸蛮”——有霸气,不服输,有一股永不服输的霸气和蛮劲。

一、先讲我的耐烦经历和故事

我一生经历过顺境(比较顺利)和逆境(比较倒霉)。

1948年毕业,喜迎解放,意气风发。当了四年助教,1952年顺利地升为讲师,这是顺境。

后来就遇上逆境了。当了26年的老讲师没有动窝。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才由讲师越级升为教授。当时已经52岁了。亲友学生们都替我焦急,说我创造记录了。(创造了“26年当讲师”的最高记录。)

身处人生逆境,我的对策就是发扬山里人硬脾气和软功夫:不吭声,不焦急,冷眼相对,看你怎么的?!

具体做法是:采用“分身术”(就是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

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舞台上当演员;另一方面,我又找机会,跑到台下,去当一名观众。当观众有两个好处:

1.观众看问题比较客观、理性,心情安定,不焦急。

2.观众非常好奇。对剧情发展,都想寻根究底,问个明白。例如:26年当讲师的记录是不是最高纪录?有没有人打破过这个纪录?都想调查清楚。

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1.华东师大有位国学大师头戴“讲师帽”的准确记录是38年。(比26年长多了)

2.在古人里边,有个诗人陶渊明。他在世的时候默默无闻,没有知音。一直到600多年后的宋朝,有个苏东坡(即“东坡居士”),他一边在东坡种地,一边读陶渊明的诗,对陶渊明特别欣赏。从此陶渊明才闻名于后世。

这个调查结果很有意思:我等了26年,那位大师等了38年,陶老先生却等了600多年,真有意思!

回想起我当26年讲师的经历,也是蛮有意思的。

文革初期,我从农场回到清华,看到我国科研工作全部瘫痪,与国外的差距愈来愈大,感到忧心忡忡。于是挑灯夜读,开始研究“有限元法”这门新学问。先是写讲义,后来出版新书。书很快卖完了。听说有位杰出青年,他买不到书,就借来一本,抄了厚厚一大本,捧着苦读,如饥似渴。我听说有这么一位青年知音,虽然没有见过面,心里特别感动、激动:

一方面,我感谢这位年轻人。(心想:“这样的铁杆知音,有一个就很满足了!”)

另一方面,我忽然觉得我发现了一个新人(就是我自己),就像苏东坡发现了陶渊明那样。(心想:你这个老讲师,还真有两下子!)

后来我继续研究有限元法30多年,终于在 2014年过88岁生日的时候,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这就是我的耐烦经历和故事。

二、再讲我的霸蛮经历和故事

“霸蛮”,就是“不服输”和“不服老”。下面讲一下我“不服老”的经历。

1978年以后,我当了教授15年,到1993年(我已67岁),学校叫我退休,成为“退休教师” ,叫我去颐养天年。可是我不领情,不服老,不想去颐养天年。

过了两年,1995年我当选为院士。学校又把我请回来,第二次成为“在职人员”。我趁这个难得机会,就把“退休老教师”这顶帽子扔了,扔到荷花池里去了。还别出心裁,给自己做了一顶新帽子,叫做“中老年教师”。意思是说,我不是纯粹的老人,我是中年与老年的复合体。

这就是我的霸蛮故事、不服老故事。

霸蛮的结果怎么样?还是颇有收获的。举个例子:

1993年我第一次退休时,发表论文数109篇;现在的论文数260篇——增加为2.4倍。

我想,在一生中,有机会发一点蛮劲,还是不错的,这是一个“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经历。

三、结语(人生感悟歌谣)

龙先生手迹

顺境戒骄,逆境戒躁。自强不息,锲而不舍。

我的功夫是“耐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院士暮年,壮心不已。

我的绝招是“霸蛮”。

谢谢!

龙驭球院士,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26年1月15日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