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为中国造12种火箭,今天是他99岁生日!两弹元勋王希季,中国有您,幸甚!

2020-08-25 | 来源 公号“北洋之家”2020年7月26日 |

今天,是一位老人99岁的生日,

他叫王希季,

这件事或许算不上是新闻,

更不会霸占头条或者热搜,

但北洋君想说,

他值得所有中国人的感谢和祝福!

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仅有3人在世,

91岁的孙家栋,

91岁的周光召,

今天99岁寿辰的王希季,

是目前在世的“两弹元勋”中

最年长的一位!

1999年9月18日,人民大会堂,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表彰大会。

当78岁的王希季,

听到表彰词中介绍自己

为中国航天发展做出的贡献时,

老人突然眼圈泛红,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东方红一号”“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

主要研制名单中,

都没出现过他的名字,

长达29年的埋头苦干、默默无闻,

他为中国运载火箭的

奠基性贡献一直鲜为人知……

今天,7月26日,

在王希季老人99岁生日这天,

北洋君想告诉大家,

他是中国第一枚

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

他是中国第一枚

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

他是中国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在中国的18种型号火箭中,

有12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

NO.1

云南白族天才少年

立志“工业救国”

1921年,王希季降生在云南昆明

一个富有的白族家庭。

和爸爸去看戏、听妈妈讲故事,

是他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然而,在他十岁那年,

1931年长江水灾,

父亲经营的货物全部在武汉泡了汤,

一夜之间血本无归、债台高筑。

小小年纪,

他品尝到了“家道中落”的味道,

也激发了他从此奋发读书。

几年后,

王希季凸显出天才少年的气质,

小学毕业会考拿了全市第一,

初中三年把学校图书馆的书看了个遍,

踢足球,是学校当仁不让的前锋,

游泳,更是出了名的“浪里白条”。

高中才上了一年,

刚满17岁的他,

就被老师同学“怂恿”去考大学,

让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是,

王希季竟然一下子就考上了当时

中国最著名的学府,

西南联合大学!

这一年,跟王希季一同

考入西南联大的

还有杨振宁和许渊冲!

当时,给这些大一的新生

一起上国文课的老师都是大家:

闻一多、朱自清、陈梦家……

还有钱锺书先生,

当时给他们上课时才28岁,

戴一副黑色大眼镜,

说一口流利的标准伦敦音。

王希季在西南联大的学籍卡

最让王希季难忘的是,

机械学大师刘仙洲先生给他的“零分”

在一次测验中,

刘仙洲先生给出题目,

要求计算准确到小数点以下三位数。

王希季举起计算尺刷刷刷就算完了,

因为没有笔算,

小数点第三位错了。

90多岁时,说起这个“零蛋”

王希季对老师的教诲还牢记在心:

“刘先生给了我零分,让我终身受益。

搞工程的人必须要坚持零缺陷。

我考试中的小数点下三位就是缺陷。

如果有缺陷,工程就会变成零。”

尽管西南联大 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

但条件不是一般艰苦:

宿舍四处漏风,米饭里夹着沙子。

1940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

飞机对昆明进行狂轰滥炸,

西南联大更是重点被炸的对象!

中华之大,

已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年轻的王希季

亲眼目睹国土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亲眼看到同胞被炸得血肉模糊,

悲愤交加的他立志成为“人杰”。

他和老师同学们一起

高唱着校歌“千秋耻,终当雪”,

希望将来为民族建设出力,

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

摆脱这种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

从那时起,“工业救国”的梦想

在他的心里萌芽。

他想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

为家乡云南建设一家相当规模的发电厂。

1942年,王希季从西南联大毕业,

面对国家需要,

他暂时搁置了自己当电力工程师的梦想,

选择到兵工厂工作。

1947年,中国抗战胜利两年后,

他又重拾自己的梦想,

辞别未婚妻聂秀芳

踏上了去美国的留学之路。

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

王希季选择攻读燃料及动力专业硕士学位,

为将来回国建设发电厂积蓄力量。

为了尽快积累实战经验,

每天下午3点上完最后一节课,

王希季就到电厂去实习,

他从锅炉工、加水工、电工、主机工,

一直干到领班,

每天在工厂干满八个小时,

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躺下。

1948年,王希季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宿舍

两年后,王希季不仅顺利拿到了

动力专业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

在电厂也能独当一面!

就在他考虑是否继续在美国

攻读博士学位时,

《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两张照片

让他顿时泪流满面:

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张是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

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

这两张照片让他万分震撼。

经历过军阀混战、日寇侵略的王希季

难掩激动之情,

攥着报纸的双手甚至有些颤抖,

也就是在那一刻,

28岁的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

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

为新中国建设大型发电厂!

NO.2

中国探索太空的第一步

在上海郊区的稻田里腾空而起!

1950年3月,

王希季同几十名中国留学生

一起踏上了驶往祖国的

“克里弗兰总统号”,

这其中,就有核物理学家朱光亚,

地质学家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

数学家华罗庚。

1950年,王希季留学回国途中在“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上

他们面朝大海、对着祖国的方向,

放声歌唱。

正是在这次海上旅行之际,

华罗庚写下著名的

《致全体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

向海外留学生发出回国的号召: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

王希季回国之后,

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

1958年11月,他突然接到通知:

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

当时,王希季已经是热电厂发电领域的专家,

自己的科研项目即将出成果。

面对这个未知的新任务,

他着实有些为难,

但在国家发展与个人前途面前,

他还是毫不犹豫选择了前者。

报到之后他才被告知,

自己即将从事的保密任务

是为新中国研制运载火箭,

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

只有37岁的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负责火箭和卫星的总体设计。

十几年来搞火力发电专业,

从来没有接触过火箭的王希季有点蒙。

但他很快意识到,

造出自己的火箭是国家战略,

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目标!

残酷的现实还是给了他当头一棒!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中国“一穷二白”,

在国际上又被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

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

没有技术资料,

没有国际援助,

王希季带领的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

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

艰难可想而知。

缺乏技术,

他晚上找资料自己先学,

白天给年轻人讲课;

没有电子计算机,

他就带着团队用计算尺、手摇计算器,

甚至干脆拨算盘珠子。

然而,王希季眼下最大的难题,

是经费紧缺,

当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设计院连个发动机实验室都没有。

一天,同事们看到王希季站在厕所前不停地用手比划着什么,

正当所有人都疑惑不解时,

王希季突然高兴地对大家说:

“就是这里了!

厕所前面的这几平方米空间,

足够咱们建一个推进剂供应系统的液流实验室了!”

不仅把厕所改造成实验室,

王希季还带着大家当起泥瓦匠,

把一个日军废弃的旧碉堡

生生改装成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他们想遍了办法克服困难:

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装置,

是用一个7元的闹钟改装的;

火箭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的灯丝

裹上硝化棉制成的。

火箭终于到了最后的发射阶段,

他们又遇到了难题,

没有发射场!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

这样的困难王希季也用土办法解决了:

把稻田当做发射场;

没吊车,

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

没打压泵,

就用打气筒打压,

给火箭加燃烧剂、助推剂;

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

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来跟踪火箭;

没有指挥所,

王希季坐在用麻袋堆积而成的“司令部”里;

没步话机也没电话,

他就扯着嗓子大声喊……

用麻袋堆起来的探空火箭发射指挥所

1960年2月19日,

王希季和他的团队,

在上海郊区的一处稻田里,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T-7M”。

虽然它的飞行高度只有短短的8公里,

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奔向太空的征程

迈出关键的一步。

1960年4月29日,T-7M探空火箭发射和回收成功后,王希季(第二排左八)与钱学森(第二排左九)等在火箭发射架前合影

成功发射四个月后,

毛泽东在上海参观时激动地说:

“了不起呀,8公里也了不起!

我们就要这样,

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

搞它个天翻地覆!”

整整60年后,

我们回过头再看这次有些不可思议的里程碑式的火箭发射,

既替他们骄傲又有些心酸,

这真的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的奇迹!

NO.3

为新中国总体设计

第一枚运载火箭

第一枚返回式卫星

在之后的几年里,

在王希季的带领下,

中国的一系列探空火箭陆续研制成功。

1965年两弹基本完成之后,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任务提上日程,

一项极为重要的使命落在王希季的肩上:

主持中国第一枚

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工作。

这一年,王希季任职的

上海机电设计院迁往北京

更名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

承担卫星运载火箭的总体任务,

他本人被任命为该院的总设计师。

王希季一家从上海来到北京

面对国家赋予的重任,

王希季深知,

制定一个符合国情的可行技术方案才是关键,

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

他创造性地将导弹技术与探空火箭技术相结合,

提出了“长征一号”的

总体设计方案。

就在王希季

带领团队整整奋战两年之后,

就在“长征一号”研制攻克了关键技术,

走到取得胜利的关口时,

国家对王希季又有了新的安排:

将“长征一号”总体任务

移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

担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

从探空火箭到长征一号,

将近十年的时间,

王希季硬是把自己从一个火电专家

变成运载火箭专家,

眼看到了收获胜利的时刻,

却要离开火箭事业,

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再一次接受全新的挑战。

对任何人来说,

这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曾有记者采访他:

这个时候让您来移交,

您舍得吗?

他回答:我从没考虑这些!

面对国家战略和个人利益,

王希季再一次毫不犹豫

服从国家需要!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在“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

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然而,在万众瞩目、举国欢腾的时刻,

王希季错过了在发射基地

主持发射的光荣时刻!

此刻,他正埋头于一项新的难题:

就连美国也一连失败了12次的

返回式卫星!

1975年11月26日,

在“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五年后,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尖兵一号”穿云破雾,

顺利升空。

当人们都沉浸在卫星发射成功的喜悦中时,

王希季却提着行李赶到了卫星测控中心,

他要等待那颗卫星返回地面,

发射试验才可以宣告成功。

三天以后,

当天空中出现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

王希季已经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

1975年,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

“尖兵一号”的回收成功,

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光学遥感技术的国家!

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

其中有6 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

上世纪90年代,王希季在卫星总装现场

正是因为王希季又一次的为国家需要“转行”,

正是因为他深藏功与名,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研制名单中,

都没出现过他的名字……

直到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表彰大会,

当已经78岁的他站在人民大会堂,

人们才知道,

这个不起眼的白发老人,

为中国航天所做的奠基性贡献!

“祖国没有忘记我!”

已经78岁的王老突然红了眼圈。

他不止一次地说:

我没想到,

我真的没想到……

NO.4

99岁生日快乐

中国,有您,幸甚!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飞船,

杨利伟实现了中国人千年来梦寐以求的飞天之梦。

然而鲜有人知,

在中国研制载人航天器的论证阶段,

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力量悬殊的争论。

当时,处于弱势一方的主要人物,

就是王希季!

20世纪90年代,王希季与任新民(右)、梁思礼(左)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

中国研制宇宙飞船的工作启动,

当时,在飞行器的选择上,

大多数人选择了价格昂贵的航天飞机。

70多岁的王希季,

坚持从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

近乎是以非常强硬的态度

坚决反对中国选择航天飞机,

坚持以宇宙飞船器起步。

他毫不留情地说:

航天飞机是美国发展走的一个弯路!

他甚至在会上放话:

我们不能拿老百姓

这么多铜板来这么干!

一生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倔老头”王希季赢了,

最终引领着中国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

所以才有了神舟系列飞船,

才有了杨利伟、翟志刚等

一批批宇航员顺利飞天、遨游太空。

80多岁之后,

他提出“天疆”的概念,

认为太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

他不顾自己的身体,

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走,

尽力阐述航天技术

对我国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深远意义。

2013年11月5日,92岁的王希季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咨询评估会上发言

90多岁时,他依然活跃在办公室,

仍然不知疲倦地

为中国航天发展思考、研究,

仍然不知疲倦地为中国航天发展献计献策,

满头白发的他,

手边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

那上面记录着

密密麻麻的科研数据……

2019年12月27日,

中国大推力火箭长征5号发射成功!

2020年6月23日,

北斗第55颗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星座部署宣告全面完成。

而就在几天前,

“天问一号”成功发射,

中国人开启了探索火星的征程!

今天是99岁航天元老、两弹功勋王希季的生日,

对于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来说

天问一号,

是共和国送给他最好的生日礼物!

从1950年回到祖国,

整整70年过去了,

王希季,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航天每一个重要时刻,

陪着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今天,当我们一次次沉浸在

中国科技事业

取得巨大成功的喜悦中时,

不能忘记王老,

不能忘记用一生的心血为国铸核盾、

让中国挺直脊梁,

为中国找到开天的路,

在浩瀚宇宙、苍茫太空镶嵌中国星辰的

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直到今天,

99岁的王希季仍坚守着他的初心、

践行着他的誓言:

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世纪报国路,

笑看云起时!

今天,让我们所有人一起,

把最最美好的祝福、最最真诚的感谢,

全部送给99岁的王希季:

王老,祝您生日快乐,

中国,有您,幸甚!

中国人,有您,幸甚!


相关新闻

  • 262021.07

    百岁院士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目前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中最年长的一位。7月26日,王希季迎来100岁生日。回首百年人生,主持我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研制、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王希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国家需要,所以我回来了时间倒回到1950年3月。一个阳光明媚、海风拂面的上午,驶向东方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甲板上,几十名中国...

  • 262021.07

    与党同龄的“百岁国宝”王希季,祝您生日快乐!

    1999年,国家颁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如今仅有3人在世:92岁的孙家栋,92岁的周光召,年纪最大的,今天满100岁。他就是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王希季。

  • 112016.05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王希季:94岁仍是“创客”

    王希季,云南大理人。中国运载火箭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65年,王希季受命主持我国....

  • 052019.08

    一个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记“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提起“两弹一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1999年,78岁的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这位中国航....

  • 032023.04

    王希季:中国航天事业的“ 铺路石 ”

    王希季,白族,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贡献。曾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他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9 年荣获“两弹一...

  • 042022.07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生平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展出

    中国科技馆7月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我愿以身许国”——喜迎二十大·王淦昌生平事迹展当天起在该馆正式展出。2022年是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5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诞辰115周年。王淦昌院士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惯性约束聚变的首倡者,...

  • 152009.01
  • 102021.11

    与党同龄的“百岁国宝”王希季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82019.05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中国科大开展

    今年是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科大博物馆举办此特展,以纪念郭永怀为国家科教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深切缅怀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青年师生树立....

  • 292016.02

    他让高端服务器有了“中国造”——记中国服务器领域首位院士王恩东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我国服务器领域的首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