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1989级

一个非典型清华毕业生的 典型清华梦

2016-03-10 | 制91 郭首哲 | 来源 1989级专刊 |

梦圆

记不得是多小的时候从长辈口中听到清华两字,但我仍清楚地记得父母屡屡提到清华北大这两个名字时,眼里闪烁的光芒。多年以后,在和父亲喝酒时,仍能听到他对于当年差几分没考上北大,语气中包含的深深遗憾。在我高三填报高考志愿时,不顾我的反对,父亲坚持让我选择清华,态度之坚定,完全不容商量。我想,他是不愿让儿子延续父辈的遗憾,或者说希望儿子能够作为生命的延续,完成父辈当年的人生目标。这一点,我是30岁以后,自己才慢慢悟到的。

第一次踏入清华的校园,是在北京四中读高一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是清华子弟,希望带我们亲眼看看四中学生的最热门大学—清华和北大。记得当时清华给我的印象不深,无非就是校园大,学生朴实。而北大校园的“一塔湖图”,倒是颇让我流连。

转眼间到了1989年。5月份所填报的高考志愿,因为8月份教委突然决定缩减高校招生而作废。在高考之后,我们又被招回中学再填志愿。1989届高中毕业生从而成为历史上唯一一届两报高考志愿的学生。很快,我接到了清华精密仪器系的录取通知书。意料之中,又喜出望外。年少的我,当时还不知道这一纸通知书到底意味着什么。但一件事完全可以确定,那就是,今后我的人生将和清华这两字密不可分了。我飞奔到邮局,向远在西安的爷爷奶奶发出了人生当中第一份电报:“考入清华大学精仪系“。事后方知,短短九个字,给年逾古稀的两位老人带去了巨大的喜悦。听姑姑们说,从此爷爷将这份电报稿象宝贝一样珍藏,时不时拿出来,重温那一种激动之情。乃至十几年后,爷爷弥留之际时,仍嘱咐人一定要将这份电报稿和遗体一起火化,要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梦破

话说等到满心欢喜到了清华报到,不到一个月,我就发现形势不对了。我碰到了以前从没遇到的情况,那就是学习问题。首先是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记得拿着上下册高数课本去上第一堂课,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从第二册讲起。顿觉天旋地转。原来同学们数学基础如此深厚,绝大多数早已经学过基础的高数知识了。整整两堂课听下来,如听天书一般。

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是普通化学,全班三分之一的同学遭遇了平生第一次不及格。

整整五年下来,不夸张地说,我一直疲于奔命于作业和考试之间。没有任何一门课不及格,但除俄语之外也没有一门课考到85分之上。当时清华还有一个严格规定,即4门主课不及格,无论补考是否通过,一律拿大专文凭走人。看着身边当初何等优秀的同学,被扫地出门,感觉就是“不寒而栗”。

现在看来,同世界任何名校一样,清华在成绩上奉行的苛刻的近乎于残酷的“学术斯巴达主义”,即崇拜强者,而对成绩上的弱者无情淘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此之大的压力,对于一个弱冠之年的学生,承受起来是有相当大难度的。以当今尺度看,当年清华学生中,抑郁症人群的比例很可能也是高校中翘楚。如何解决或者化解这个压力,面对挫折,实际上是少年成长为青年的一道重要门槛。

直到我30多岁,清华毕业五六年以后,每年仍会有几次这样的噩梦:身在清华,面临考试,但翻开教材,如天书一般。极尽所能,仍无法参悟。情急之下,猛然惊醒,暗夜之中冷汗淋漓。半晌之后,方回过神来,我不是早已毕业了吗?

梦回

1994年,怀揣着毕生不愿从事本专业的打算,懵懂中离开清华园,到今年正好20年。弹指一挥之间,我形容自己是个非典型清华毕业生:学的专业是机械制造,却搞了20年的化工;工科毕业生,却一直对历史和文学钟情,且愈演愈烈;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却在上海客居了8年半;20岁之前一个英语单词不会,却在外企混迹多年。但对于清华的感情,却是典型的越来越深。

为什么呢?

首先,不管是否承认,“清华制造”四个金色大字,保证了绝大多数毕业生可以稳稳过上中产阶级或以上的生活水平。即便高校扩招,清华毕业生仍然是优质的稀缺资源,在社会上有一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历史名校的一大优势,就是各行业都有一批成功的校友人群。对每个清华毕业生,都是巨大的无形资产。我的职业发展,也在相当程度上仰仗了师兄们的提携,至今难忘。而且我也愿意尽可能地帮助清华的师弟师妹们。

再次,乍看起来,清华期间所学专业课和我的职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唯一一门经常用到的知识--英语,还是我在校期间自学的。但清华教会了,后者说逼我练就了强大的自学能力,并帮我打下了扎实的自学基础。让我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很强,速度很快。我们制91班,据我所知,真正搞本专业的不会超过2人。其他同学在这方面应该与我有同感。

最后,以一个中年人的角度回顾求学经历,苦难的历程往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一如右派经历对于朱基学长,插队经历对于习近平学长。清华大学,对于远方客居的我,代表着亲切和一丝怀旧。每当有机会回到北京,我都会找机会到清华园里转一转,想一想和清华剪不断,理还乱的毕生情感,忆一忆青春无悔的同学情谊。

还是以我去年所填的临江仙—重游清华,来做此文之结吧:

忆昔荒岛池畔饮,

座中气冲斗牛。

清华园里看吴钩,

同窗少年意,击楫立中流。

二十余年弹指去,

如今莫负欢游。

且约故交携新酒,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相关新闻

  • 122020.08
  • 032016.03

    清华记忆中的非典型文化线索

    1988年9月5日,我第一次离开乐山,从成都坐8次特快到北京,一路上我随身听放着那首《sound of silence》。我考上了清华大学,被无线电系....

  • 032009.02

    一个清华学子的大爱情怀

    在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一位清华杰出校友的代表——海南电网公司总经理尹炼。

  • 022018.01

    孔德海:服务美好生活,致力中美交流,共圆创业中国梦——一个硅谷清华学子的使命和激情

    2017年9月,在接受欧美同学会《留学生》杂志采访时,被问到“什么是好的创业”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通过技术创新带来社会价值的创业就是好的创业,对民....

  • 262022.10

    一个清华理工男的文创梦 打造戏剧界“北京横店”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掩映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民巷之中,被保留下来的红墙、烟囱和铁栏杆上的斑斑锈迹,都烙印着属于上个世纪的工业风,也成为了这片创意园区最大的特色。如今这里作为戏剧影视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话剧社栖身于此。这片独特的工业化四合院,也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指导并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

  • 082022.04

    吕秋亮:七年学堂人 一生清华情

    今年是我们八字班本科毕业十周年,也是我加入学堂在线的第七年,但时至今日我都没有离开清华的感觉。一方面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天然就拥有清华的基因;另一方面学堂在线也为清华提供全套的教学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了保障清华的在线教学相关活动,我仍时常进入学校,...

  • 292022.06

    新清华的一代人

    我想谈谈一位已不在人世的清华老师王震寰。近三十年过去了,今天,还有多少人知道他,记得他呢?也许,以他的性情,也不需要为人所念。我惟有悄悄在心中回忆那些过去的图景,虽然这回忆也“笑渐不闻声渐悄”了。王震寰老师1987年的初春,因病休学的我,有幸于每周末下午,随母亲去清华大学主楼后厅那有着圆形大穹顶的阶梯教室,听清华大学音乐教研室组织的教工音乐欣赏课。惊鸿一瞥,从此这些旋律深刻影响了我一生的审美情趣。...

  • 282022.10

    清华园的铁路记忆

    清华在第一个百年历史上,曾与一条铁路线和一座火车站结下不解之缘,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和清华园车站。今天,当我们走在贯穿清华校园的南北主干道“学堂路”上,是否意识到,此时你的步履就踏着曾经列车轰鸣而过的京张线;詹天佑率领筑路英雄克千难、破万险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詹天佑与京张线的纪念邮票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举行,宣告了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完工。之后,...

  • 192016.08

    “保持痛感”:一个清华毕业生的5年军旅生涯

    来到部队后,田悦陆续记下自己这5年的反思、感受,写了一本诗集、一本文集,他给自己的文集取名为:保持痛感。 “当你慵懒的时候、懈怠的时候、准备放弃的时....

  • 272022.10

    奚树祥:两岸清华情

    我一度在台北工作。台北有一个历时很久的小型清华联谊会,成员都是西南联大的清华校友,大家每月聚会,几十年来从未中断。那时两岸交流很少,突然发现一个北京校友,大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盛情邀请我参加,后来我把高我两届,因服侍双亲而定居台北的戴吾明学长也介绍进来,使联谊会变成真正两岸校友交流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