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母校

圣殿之门重生记

2016-03-31 | 孙哲(1970工物)编辑 | 来源 清华校友总会 |


       如果把清华园比作清华人心中的圣殿,二校门就是这座圣殿之门。

清华园原是一座皇家园林,1909年9月,清宣统皇帝批准外务部、学部奏折,同意将内务府所经管的清华园旧址约450余亩拨给游美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馆址。同年12月游美学务处开始在清华园兴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开学时更名为清华学堂),新建校门,修筑围墙。1911年清华学堂开学之前,新校门和围墙,连同清华学堂大楼(一院)、同方部、二院、三院、北院、同方部等相继落成。从此,清华的历史就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演绎出绚丽多彩的篇章。这座当时的新建校门就是我们今天的二校门,是清华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标志建筑物。

当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曾对二校门做过简洁的描述:“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门的弯弧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石上镌刻着清那桐写的‘清华园’三个擘窠大字。”无论远望还是近观,这座造型别致圣洁而又巍峨庄重校门,在门内古柏青松的映衬下,使深邃幽静的清华园越发显得神圣庄严。

这座校门最初是清华学堂的校门,是清华大学最早的主校门。1933-1934年间,校园扩建,校墙外移,新建西校门和南校门,这座校门就成为清华大学的“二道门”,清华师生亲切地称之为“二校门”。

文革初期,1966年8月24日,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将二校门拉倒砸毁。1967年5月,清华井冈山兵团在二校门原址树立起毛泽东主席全身塑像。1987年,学校决定拆移毛泽东塑像,1987年8月29日完成拆移。

多年来,海内外广大清华校友和师生员工强烈要求在原址重建二校门,1990年1月31日,上海同学会等26个地方校友会联合发出《关于赞助重建二校门的倡议》。倡议说,“二校门是清华园内一座庄重、典雅的古建筑,十年动乱期间不幸被毁。多年来,校友师生建议重建二校门。明年一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是清华建校八十周年,我们倡议广大校友自愿捐款集资,在原地点、按原样式重建二校门,作为向母校八十寿辰的深情献礼。谨此吁请广大校友热烈响应,踊跃赞助。”随后,学校决定在原址重建二校门,所需费用由校友捐款资助。

《倡议》发出后,各地校友热烈响应,截至当年9月30日,已有3000位校友捐款,捐款总额达6.5万元。校友们热爱母校、踊跃赞助重建二校门的热情溢于言表,十分感人。

校友徐谦(1960)以《别梦依依二校门》为题撰文说:“对峙的古柏仍是那么青葱挺拔,那桐手书‘清华园’典雅古朴、庄重晶莹的二校门,这里曾留下清华人的几多情思。过照澜、跨石桥,不由发思古之幽情,校友师生多么希望重温旧梦!重睹汉白玉二校门的愿望,将在校庆八十周年实现。行笔至此,集唐诗句抒感:人生几回伤往事,来如春梦几多时?碧山终日思无尽,绿叶成荫子满枝。”

校友沈重光(1967水利)家境并不富裕,生活非常简朴,他捐资100元。他说:“当年红卫兵推翻二校门时,我正在旁边,眼看着二校门倒下去,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现在要重新修复,我特别高兴!”他撰写的《二校门重建感怀》道出了广大校友的心声:“二校门在清华,年年岁岁,她迎接青年进人知识的殿堂,她又欢送学子奔赴报效祖国的战场。/但,在痛心的日子里,她被拉倒了!她倒在我们面前,我为之迷惘,无力阻挡;/今天,我们合力重建二校门,就要弘扬爱国主义,重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之林的信心;/我们合力重建二校门,为了饮水思源,发扬清华好校风,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国家强盛奋斗不息!”

最终,5118位校友和21个校友组织总计捐款人民币87212.13元、美元2260元、港币670元。重建二校门(含制作捐赠纪念册)总支出人民币85483.35元。

重建二校门工程于1990年10月开工,历经7个月,1991年校庆前夕竣工,为清华母校80华诞献上一份厚礼!至此,圣殿之门得以重生。

建筑学院吴良镛先生主持制定修复方案,书法家金德年先生依旧照模仿那桐书写“清华园”三个大字,在刻石背面下端刻有“一九〇九初建,一九九一年校友集资重建”字样。时任行政处副处长郑宗和先生制定施工工艺设计方案并主持施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