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百岁薛华:留校任教,今七十载矣

2019-10-08 | 方之澜 | 来源 清华新闻网2019-10-01 |

薛华

青葱岁月里,她也曾是在这园子里求知的一名学生;此后的漫长人生中,她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一代又一代青年。从青丝到华发,她的百岁人生始终与清华相伴、与祖国同行,她就是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百岁老人薛华。

“薛先生再过三个月就满100岁了。”如今也已八十多岁的化学系老教师郭日娴提起自己曾经的同事薛华老师时,仍习惯以“先生”相称。

时光渐老,但曾经的故事历久弥新。虽然出行只能依靠轮椅,与人交流也得靠人凑近她的耳边大声说话才能听清——但她的思路仍然特别清晰。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她坚定且自豪地重复好几遍:“新中国成立那年我留校任教,到今年正好七十年。”

薛华在抗战时期考进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她被分进清华大学,回到北京在清华园中继续学习。1949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成为清华化学系第一位留校的女助教,在张子高教授领导下,为清华大学工科大学生讲授“普通化学”。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化学系并入北大,一度中断发展。1958年起,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她服从安排参与到筹建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工作中来并任实验室主任,兼管全系的财务工作。与此同时,她承担着建设高分子专业的任务,还亲自领导建立了一个生产吡啶试剂和铯盐的化学试剂生产车间。

薛华还结合清华大学尖端技术的发展,承接了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的“超纯氯化硅的制备工艺和分析”项目,解决了氯化硅的纯化工艺规范和分析测试技术。此外,她指导年轻教师开展了“煤灰中放射性元素的定量分析”,在当时的仪器设备条件下,提出了放射性元素定量分析的规范,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从1958年起,她带领几名北大、复旦、川大化学系的毕业生,建立了清华大学第一个为工程化学系开设基础分析课的分析化学教研组,并担任主任。

郭日娴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作为北大的化学系毕业生分配到了清华。“当时清华的化学系相当于断了档,等于要重新建立起一个分析专业来。”郭日娴回忆道。薛华就这么带领着分析化学教研组的七八名同事承担起了这个重要而繁重的重建——要开分析化学课,要编写教材,还要建立实验室。薛华担任分析化学的主讲老师,亲自编写全部教案。除了平时的上课任务外,她还每周开设一至两个“单位时间”的答疑时间——“单位时间”是当时特有的说法,一个单位时间就是整个半天时间。

从筹建分析化学实验室开始,她自己动手,结合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专业发展需要,开设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实验课,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讲员试讲、分析实验试作和教案讨论”等教学规范和制度。

她倾注全部身心、投入到分析化学讲课和实验教学中,1960年起,她亲自动手并领导编写《定性分析实验》《定量分析实验》等实验指导教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薛华亲自动手并领导年轻教师一起编写《分析化学》教材,适当精简化学分析法的份量,并适当增加仪器分析法的内容,这在当时出版的分析化学教材中还是有鲜明的清华特点。这本教材自1986年出版以来,除作为清华大学分析化学的教材之外,还受到了国内兄弟院校师生的欢迎,荣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于1993年再次出版第二版。这本教材近30年来,仍是清华化学系、化工系、生物系和环境系分析化学教学中的主要参考教材,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

在分析化学教研组当教师的岁月里,郭日娴评价她是“没什么个人考虑的”,一心努力工作。1960年,薛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的几十年里,只要她还能自己走动,每次都会去参加党组织生活,直到80多岁,她依然坚持参加党组织生活。

走过百年风雨,将自己大半生留在这里的薛华如今住在清华园南边的教师公寓里。据她身边人说,薛华现在最喜欢的散步地点还是清华学堂。“每次散步都一定会去那里绕一圈,待一会儿,她对这个学校真的爱得很深。”


相关新闻

  • 052013.02

    范绪箕:“百岁航空人”追梦七十年

    他,是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他师从冯·卡门教授,是钱学森的同门;他年至百岁仍在辅导学生从事研究,挑战了“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教授。   1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为范绪箕教授举行的百岁生日庆祝会上,范绪箕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大家说我‘本人就是传奇’,要说传奇,就是我一百岁了还活着,我希望还能活下去,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努...

  • 132016.05

    追忆陈士橹院士:七十载培桃育李护航天

    陈士橹,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之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

  • 162019.05

    郭杰:毕业四十载 感念清华情

    2019年,是我们五字班从清华毕业整四十周年。回想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扎根基层在内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33年的工作经历,感慨万千。但最想说的还是,感谢母....

  • 182013.10
  • 112017.07

    陆建勋院士:弄潮逐浪七十载 唯愿祖国海疆平

    陆建勋(1929年9月11日—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无线通信工程专家,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

  • 102021.06

    【视频】沈克琦:教书育人七十载 俯首甘为孺子牛

    沈克琦:教书育人七十载 俯首甘为孺子牛

  • 272009.05
  • 122020.08
  • 132019.06

    百岁恩师春常在

    我的恩师杨苡,今年已届百岁高龄。她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名著《呼啸山庄》中译本的译者。我和她相知相识40余年,包括最初的八九年里,当时还在国内的我,曾经隔三....

  • 192022.09

    百岁杨苡的翻译人生

    刚刚过了 103 岁生日的杨苡(1938-1940外文),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是著名翻译家,代表译著《呼啸山庄》畅销数十年。在她看来,翻译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使你夜不能眠,但最后你尝到它的甜味”。“这是一种玩法”是她现在的口头禅女儿赵蘅有时甚至觉得母亲就像一个小女孩,“并不是她样子有多年轻,而是她仍然思维活跃,活力四射,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好奇”杨苡近照。赵蘅供图“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字游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