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阳:感谢清华给我的一切

2010-12-10 |

自信的谈吐,优雅的气质,低调的作风,当这位耶鲁教授走到我们身边时,你会不自觉地被他吸引,因为他灿烂的笑容,因为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因为他经常慨叹“我感谢清华给我的一切”。

  1979级校友、美国康涅狄格州清华校友会会长张水民说,他是一个努力工作的学者。

  他的学生王晔说,他是一个可敬可爱的老师。

  他就是清华大学1988级校友,现任教于耶鲁大学的杨阳教授。

  做学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杨阳于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由于他在高中阶段多次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进入清华后,班主任陈群秀老师便推荐他参加了当年清华“因材施教”班的选拔考试。他在选拔考试中一举获得数学全校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进入“因材施教”班学习。

  杨阳回忆在“因材施教”班学习的情形时说,在这个班学习是比较特殊的。深入的数学和物理课帮助工科学生提高理论基础与修养;会有专门的导师对大四和大五(当时为五年制)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杨阳当时的导师是张钹老师和贾培发老师,“导师们给了我多个课题让我来思考与研究”。而杨阳的物理老师张礼经常会向他们讲授对于本科生来说非常难的费曼物理讲义。“我的研究方向不是物理,但是费曼物理讲义对我以后的研究风格影响极大——科学就是在复杂系统中寻求清晰与精髓。”杨阳说。正是因为费曼物理对杨阳的极大影响,因此当杨阳开始在耶鲁工作之后,他仍然会跟耶鲁的本科生一起去听物理课,并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放了费曼物理讲义,在开车时还会听费曼讲座录音来从中得到启发。

  1996年,杨阳开始跟随他的导师Simon Lam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导师的身体原因,最开始的3年,杨阳基本是独立在实验室中度过的。那时他所做的事情就是广泛地读各种论文,“那段时间是我比较艰苦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我进步很大的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涉及了多个不同方向、不同领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他人结果的不足,在“挑毛病”的过程中,养成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寻找问题的能力,我也渐渐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杨阳回忆道。

  正是因为这段时间的积累,杨阳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两年连续发表了4篇学术文章;也正是由于他给一些著名教授“挑毛病”、“提建议”,让这些人认识并记住了这个有个性的中国小伙子,并且帮助他得到了耶鲁面试教职的机会。

  杨阳说:“在我求学的过程中,我觉得三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一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把握自己所做问题在整个学科中重要性的能力,第三是有自己的特色。我不能说我自己有多么成功,但是至少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些特质对我的帮助很大。”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这种不断的学习、积累,让杨阳在学术领域作出了巨大的成绩。

  做老师:“培养学生的能力很重要”

  到2010年,杨阳已经在耶鲁工作了9年,为了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他的研究组通常都比较小,基本上只有3个博士。而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他在指导学生时也会因材施教,一如他当年所受的教育那样。他说,中国学生在公共场合的参与表达能力往往没有西方学生强,因此在这方面他需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

  杨阳有一个与中国企业进行合作的项目,他把项目完全交给了自己的学生,从配置、协调到安排、联系,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来参与组织,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很好的方式,也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在让学生做这些的同时,他也会跟中国企业的朋友进行私下沟通,告诉对方负责人是学生,希望对方能够提供更多的帮助而不仅仅是合作的关系。这样,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受到了来自双方的帮助和支持,虽然独立承担会面临压力,但是这样的锻炼机会是难能可贵的,有老师的帮助和对方的包容,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得很快。

  同时,杨阳也是一个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的人,他经常对学生说:“做研究一定要精益求精,不怕失败,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进步”。学生遇到挫折时,他会鼓励学生:“失败之后还可以继续,关键是你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也正因为这样,每当学生们从失败中走出来并获得成功之后,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相信,“世界上没有我们干不了的事”。那时,杨阳会微微一笑,因为看着自己学生的成长成熟是他最开心的事情。

  他指导的博士生王晔说:“每天,杨阳老师都会和我们讨论课题的进展,讨论努力的方向。如果想找到杨阳老师,晚上9点半之后来他的办公室都行,他肯定在。”在跟杨阳读博期间,王晔也充分感受到杨阳的要求严格和对学生的精心培养。王晔现在就承担着一个课题的研究任务,从策划到实施全部由他负责。王晔说:“这对我绝对是极大的锻炼”。

  对清华:“我永远感谢清华给予我的一切”

  在耶鲁,杨阳每周至少工作65个小时,但是他却永远显得精力充沛、意气风发,因为他有一个秘诀——每天至少跑5000米,他自豪地说:“这是清华给我的!”他坦言,长跑是他最喜爱的运动,清华的体育精神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长跑不仅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够磨练自己的毅力和恒心。

  清华除了给杨阳强健的体魄,还给了他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中总会有时高潮,有时低谷,而杨阳的态度是:“我会把每一次低潮期作为高潮的准备,这是清华教给我的,在任何时候都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一切”。

  “我永远感谢清华给予我的一切”,这是杨阳挂在嘴边上的话。离开清华15年了,他每年都会回母校看看,看看变化着的校园,看看自己的老师,也回味着自己在清华的美好岁月。

  谈到清华时,杨阳脸上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喜悦,而他的眼中也突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他说,“我发现清华的学生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创造性,独立性也越来越好,我特别感动也特别高兴。希望学生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也会永远爱着我的母校,这个曾经带给我无数成长和宝贵记忆的地方”。

  如今,已经获得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的杨阳依然每天到办公室学习、工作,也经常在深夜和学生们热烈讨论,也同样会在早晨起床跑步,坚持着在清华留下的好习惯。他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有多成功,但是我在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帮助他实现这一切的就是一直不断的积累和持续不断的坚持。他用实际行动将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烙在了身上。(孙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