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地震学家郑联达:毕生求索攀科学险峰

2010-09-21 |

前不久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让出生于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的地震学家郑联达的名字重新被人提起。他曾用自己发明的“冷起辉式日光灯”对地震进行过科学探测,并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身心投入研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撰写了《大地震规律研究》《唐山地震研究》等专著,所提出的预警地震概念被学术界推认为“地震预测新概念”,被认为是中国地震科学最为前沿的代表人物之一。

  2010227日,郑联达先生在北京去世,终年93岁。日前,海南日报记者前往北京,采访了郑联达先生的家人和生前同事,在他们的追忆中领略这位崖州学人一生的传奇。

  树荫浓密的北京理工大学西区一所三居室里,大门紧锁着,屋内静悄悄的,主人郑联达教授已经在今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走完了他充满奋斗精神的传奇一生。20067月,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郑联达曾在这个堆满资料和仪器的小屋里接受海南日报记者的专访。那一年,郑老高龄90,面对来自故乡的人,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话匣子打开就收不回。如今,斯人已逝,音容犹在。

20108月,郑联达的长子郑哲和北京理工大学周化南老师,在北京与记者聊起郑老的往事,话题便从那个震撼世人的夜晚说起——

郑联达(后排中)和助手周化南一家

  90高龄仍攀地震预测险峰

  1976728日深夜,大地剧烈抖动,华北重镇唐山瞬间被夷为平地,唐山大地震爆发!正是这场惨绝人寰的巨大灾难促使郑联达从地震棚中踏入了地震预测研究领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的郑联达,一直致力于物理教学工作,唐山大地震之后即转入地震预测研究。他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理论基础,以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百折不回的钻研精神,在地震预测这座险峰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挑战自己,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所评价的:郑联达同志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国内外许多地区的地震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始终对“地震预报”这个全世界人类面临的巨大难题发起持续的冲击……为地震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

  作为郑联达教授得力助手,1960年周化南从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开始,便跟随恩师一起教学和研究。她说,郑教授经过一系列研究后,提出了“地震是有规律的”这一与当代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相左的观点。周恩来总理在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发生后曾说过,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丰富的地震记录资料,但没有给我们留下经验。周总理勉励科学家应从这些浩繁的记录中找出有用的规律来,为人民造福。郑联达正是循着周总理的这个思路研究的,他从物理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地震现象,认为一个地震会将能量授予后续的地震,并成为其前兆。他以顽强的毅力,对上下近四千年在我国广阔大地上发生的大地震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独辟蹊径,把一个个相隔几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看似孤立的地震,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上宏观地加以归纳,力求透过现象摸准大地震活动的脉搏。

  说郑联达大器晚成,是因为他的地震科研是从60岁开始的。60岁退休颐养天年,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而郑老却说:“如果斗志昂扬,敢想敢干,还是大有可为的。退休的人若只局限于发挥余热和颐养天年,那未免太可惜了。”郑老在夫人王懿云2002年过世后,为了科研上的突破,独自一人在自己的住所里继续搞科研。多年来,他的居所就是一个小小实验室,满屋的资料和简陋的实验器材,用于地震研究的日光灯管每天都亮着。90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天盯着灯光的变化,做记录找规律,从不间断。

郑联达生前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搞实验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密。开始可以因陋就简,可少花经费,易于启动,到最后阶段必需要精密仪器,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的地震光和地磁波课题就是这样做的,几乎不花几个钱。”

晚年郑联达

  郑老不花国家几个钱换来科研上的丰硕成果,是用他的才智和勤勉换来的。

  1977年,唐山地震第二年,郑联达在自己发明的“冷起辉式日光灯”的基础上研制出电场补差式日光灯,可作为日常观测电磁场变化的仪器,直接追踪地震的发展进程。如今,这种灯已经被大范围使用。郑联达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地震科学研究的大家。

  西南联大的海南学子

  “在那样的年代,他从一个海岛远赴西南联大求学,成为物理学系的一名佼佼者,后来又取得这样的成就,真的太不寻常了。”周化南满怀钦佩之情说道。

  海南崖州(今三亚、乐东一带)在清代先后有吉大文、林缵统、张隽、郑绍材4人考中举人。其中郑绍材是崖州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这位后来在崖州颇有政声的郑绍才就是郑联达的父亲。

  郑绍材在上世纪初曾两任崖县县长。据记载,他“兴学田,刊州志,废杂税,抚黎苗,政绩斐然”。“刊州志”指的是现行本《崖州志》,乃崖州知州钟元棣任上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开局纂修,但直到民国三年(1914)始由郑绍材、孟继渊等协力铅印成书。郑绍材在他父亲的名下捐金七百以凑足印制志书的款项。

  父亲在崖州有口皆碑,这在郑联达成长的经历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郑联达幼年丧父,母亲陈慕英仁慈俭朴,教儿勤奋好学,自强不息。1932年郑联达从崖县中学毕业后,赴广州升高中,初入金陵中学,后转入培桂中学。成绩优良的郑联达获培桂中学减免学费,193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得到校长马君武、校董白崇禧将军多项珍贵的奖品。

  1937年,20岁的郑联达考入广西大学物理系,此时抗日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1939年郑联达到达昆明,转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就读,1942年毕业。

  这是郑联达一生最为重要的求学日子,也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牢固根基。他生前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对这段日子充满了感激和缅怀之情。他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岁月,依然有那么一批教授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以教育救国为目标。吴有训、周培源、闻一多、朱自清和冯友兰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云集西南联大,创造前所未有的学术氛围,培育了一大批时代精英。受此薰陶,郑联达不仅打下物理知识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树立了毕生追求真理的人生观。

  周化南感慨说:“郑先生是北京理工大学为数不多的西南联大高材生,终其一生,始终保持着西南联大的学风和治学精神,保持着西南联大学子的风范与灵魂。没有任何人的要求,他自觉承担起一个科学工作者的使命,退休之后,进行高难度的地震研究,以年老之躯仍与时间赛跑,日夜科研,祈望让地球上减少一些地震灾害,造福人类。”

  伉俪同心 献身科学

  郑联达从1942年起先后在中法大学贵阳医学院和桂林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开过物理学、电磁学、无线电原理和微积分等门课程,年纪不大,经历却很丰富。

1944年,郑联达在贵阳认识日后的妻子和助手王懿云。出生于浙江慈溪的王懿云是中国著名铁路工程师王如璋的女儿。得家学熏陶,王懿云193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与郑联达认识时,她千里迢迢来到贵阳投奔哥哥。1946年,郑、王结婚,这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从此辗转贵阳、广州、桂林、苏州等地教学,备受战争之苦,却收获了真挚的感情。这一对志趣相投的夫妇,一生共育三个儿女。解放后,王懿云到北京钢铁学院任教,郑联达则到北京理工大学任教。

  繁忙的家务杂事和微薄的收入,依然影响不了他们科研的兴趣和精神。郑联达曾很满足地说,他这一生最幸运的是娶了王懿云做妻子,她不仅教子有方,还是他科学探索上的好助手。1980年,这一对埋头于科研的夫妇发现了“发震时间公式”,为预报地震研究再贡献了一份才智。

  周化南说,这个公式经过十几年的预报实践,取得愈来愈好的成绩。1994117日美国洛杉矶的6.6级地震,造成很大损失。郑、王两位老师早在1992年冬就提出预报,震级和地点对应得很好,但时间偏差一年。在全部实践中,报对时空强三要素的有33次,其中短临预报25次,中期预报8次。

  故乡永远生长在心里

  1932年郑联达离开家乡到广州求学,令他没有料到的是,他此后的日子会离家乡那么久那么远———直到1988年,他才又一次回到故土。

  郑联达先生的长子郑哲高大魁梧,满口京腔,对他来说,故乡的印象似烟雨中的垂柳飘飘渺渺。郑哲说:“父亲这一辈子,回故乡极少,但那个叫崖县的地方,在他的心里,却永远生长着。即使崖县后来改称三亚,但父亲还是认为他是崖县人”。

郑哲说,父亲那一次回乡,收集了一些关于祖父郑绍材的小故事,这小故事里也能见真精神。如其中的一则:“某日郑绍材由城骑马回家。半途遇一醉汉———港门人阿六贡。六贡拦马,并欲打郑。随从将六贡带回临高市。六贡酒醒后,大惊,跪地求饶,自认其罪该死。郑教训曰,酗酒有害,劝其以后戒酒。不打不骂,让其回家。”郑联达将从老乡口中听来的故事,用十分工整的小楷字记在小本子上,其对父亲精神世界的认可,由此可见一斑。

斯人已逝,唯风范长存。琼崖学子、地震专家郑联达毕生奋斗的精神,应为人们所铭记。(蔡葩 文,周化南 供图)

转自 海南日报 2010920

相关新闻

  • 082020.10

    上下求索七十年,他用哲思留下一盏明灯——缅怀哲学家张世英

    9月10日10点49分,著名哲学家张世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自西南联大读书时与哲学结缘,70多年来,张世英在哲学的世界里不断跋涉、耕耘、求索。从早年深耕黑格尔哲学,享誉中外,到晚年着力中西汇通,追求“万有相...

  • 252016.07

    著名核科学家陈达院士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防科技工作者、著名核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驻疆某基地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2....

  • 292016.03

    满腔热情求索路

    清华大学给予我的第一印象,便是那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亭台楼榭,芳草萋萋。这里的每一幢楼、每一处景、甚至每一棵树都蕴含着....

  • 192018.11

    清华校友李世松:在国际计量科学前沿不断求索

    2018年11月13-16日,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法国凡尔赛举行。清华大学电机系2014届(博士)校友、国际计量局功率天平课题组青年学者李世松作为会....

  • 222021.02

    陈定昌院士: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

    陈定昌院士:毕生追梦的战略科学家

  • 042013.06
  • 022021.12

    “科学家最高的追求也无非就是工作”——彭桓武先生点滴

    近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科学技术馆“两弹一星”功勋厅开展。我又一次忆起与彭桓武先生交往的点滴,先生的音容笑貌再次展现在我的眼前。2005年是世界物理年,恰逢彭先生90寿辰。6月3日,周光召主持召开了“彭桓武先生90华诞学术思想研讨会”,会上,彭先生向近300位学者和来宾作了《广义相对论—— 一个富于刺激性的理论》的精彩报告。这次会议的邀请名单,彭先生都曾一一过目。2006年9月25日,“彭桓武星”...

  • 102020.12

    毕生奋斗践行航天报国诺言——追记空天防御领域战略科学家陈定昌院士

    近日,国资委党委追授陈定昌同志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号召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向陈定昌同志学习。获此讯息,思绪不免回到不久前,著名防空反导领域战略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定昌离开的那一天,天色黯然,草木含悲。到如今,陈定昌院士离开已近百天,他的音容笑貌却仿佛仍在眼前,他为我国防空反导事业所作的贡献,也历历在目。

  • 292019.05

    地震地质学家马杏垣诞辰一百周年

    今年是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马杏垣院士诞辰100周年。为缅怀先生科学爱国、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崇高精神,地大主办的《地球科学》杂志精心策划和....

  • 132023.02

    十年奋斗 百年传承 不渝传承 不息求索——在社科学院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