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科学院新选院士校友简介

2010-06-30 |

隋森芳

隋森芳,生物物理学家。1945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4年考入清华大学。1970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3年至1975年及1978年至1980年在清华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理学硕士。1984年调入新建的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教。1985年初赴德国深造。1988年在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 Munich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生物系,曾任该系主任。目前担任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和BBA Biomembranes编委。

隋森芳教授长期从事生物膜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主要利用电子显微学和三维重构技术, 并结合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等技术手段研究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在生物膜作用下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等。在国内条件下建立了蛋白质二维结晶技术平台和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平台,在蛋白质寡聚化与其功能的关系,在膜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等研究方面连续取得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现DegP/HtrA蛋白通过寡聚结构的转变调节其发挥蛋白酶和分子伴侣活性的机制;发现突触囊泡结合蛋白SytI在钙和膜脂共同作用下的寡聚化促进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以第一完成人获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指导的博士论文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编著的《膜分子生物学》获2004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以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2006年“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

陈定昌

陈定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1937年1月生于上海,籍贯江苏镇江。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科技委顾问。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技术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200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被授予国家杰出专业人才荣誉称号。

刘国治

刘国治高功率微波专家。1960年11月生于辽宁锦县。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6年、1992年先后获得我校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至2002年间曾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研究员。长期从事脉冲功率和高功率微波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研制成功实用的GW高功率微波源和系统等多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

王光谦

王光谦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1962年生,河南镇平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1985年、1989年先后获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硕士、博士学位。1990至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做博士后。1992年至今任教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曾任泥沙研究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办水利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咨询专家、《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IAHR-APD J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光谦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建立了流域泥沙动力学模型,实现了河道与流域过程的耦合,将泥沙研究从河流拓展到流域尺度。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励3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

王曦

王曦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8月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90年、1993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现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该所常务副所长。

长期致力于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物理现象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子材料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开发。在对离子注入SOI合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将SOI材料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建立了我国SOI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在载能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辅助薄膜沉积技术研究方面,揭示了载能离子作用下薄膜表面微结构、相组分、电子学、光学、生物学特性,实现了载能离子束薄膜生长的可控制性。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