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化工大学长江学者谭天伟
“清华的老师要求人业务全面,德国老师要求考虑研究项目的价值以及节约成本,而瑞典老师教人学术严谨。三种治学风格孕育了我”。10月份又荣膺长江学者荣誉称号的谭天伟,沉浸在志趣、热情与生物化学工程交融的激动中。
这位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36岁的教授和博导,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对其科研成果,也只轻描淡写,"在生物化学的科学王国里,我只是一位辛勤的探索者"。他的科研成果证书分量很重,如开发利用生物法合成生产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技术、生物法生产壳聚糖及壳聚糖分子印迹树脂制备新工艺、皮革厂及电镀厂等工业部门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技术,脂肪酶催化合成单甘油脂和短链脂新工艺等,这些都通过国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工程是21世纪科技领域中的“三大工程”之一,36岁的谭天伟便是生物化学工程王国里一名辛勤的探索者,十几年来他先后完成了3项国家攻关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到目前已有4项科研成果实现了工业化。
出生于军人之家的谭天伟,从小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中学时代,他多次夺得陕西省及西安市中学生数理化竞赛大奖。1981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专业。1985年,生物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当时谭天伟正在清华大学做学士论文,面对新学科的兴起,谭天伟第一个在全系做出决定,选修生物系的课程。专业的转向意味着一种新的挑战。每天他一边做化工专业的毕业论文,同时还要从头学习生物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在这门新的科学领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1986年7月成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1987年9月,因成绩优异,谭天伟被母校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免修硕士课程。1990年又被母校派往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院学习生物化学工程。其间,又到瑞典隆德大学学习生物化学工程。此时他已有7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1993年回国后,他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后。那时谭天伟拥有的只是2万元的博士后研究经费。经费不足,他就紧缩开支努力节省。例如,他经常到王府井化学试剂商店采购实验必需的药品和设备,为了省钱,他舍不得“打的”,每次都是自己抱着一大堆试剂和设备挤公共汽车。他还曾自己蹬着三轮车从化工大学到三台山购买危险化学用品,一去就是一整天。就这样,他用省下来的路费钱再买些实验用的东西。
1994年,他第一次申请到国家化冶所生物化工国家重点实验项目,得到了5万元的科研经费。欣喜若狂的他用这笔钱先后做了几个重点项目。以前,透明质酸发酵水平在国内每升产量只有4-5克,谭天伟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采用新的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使每升产量高达7克。他还用一种新的方法研制了一种高产菌种,大大提高了发酵速度,目前这种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此科研项目荣获1999年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过去我国维生素D产品一直靠进口,近几年国内维生素D生产得率只有25-27%,而谭天伟开发了一种廉价的生产技术,使这项产品得率高达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还开发利用生物法合成生产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此成果已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被认为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春华秋实,6年前谭天伟潜心钻研的科研课题如今已到了收获季节。目前,他分别与山东省东营东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辽宁省大连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成立联合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的协议。湖南省岳阳兴长股份有限公司及清华紫光集团也与他达成合作协议。
在学校,他是第一任青年教授联谊会主席。为把更多青年教授的科研新成果推向社会,他多次组织青年教授到全国各地与企业见面洽谈。他还以青年教授联谊会的名义,带领由清华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组成的“青年博士考察团”,在东营市举行了科技成果发布与洽谈会,共发布60个项目,达成意向57个,正式签订6个合同,科研经费到款达100多万元,使许多青年教授的科研成果找到了“婆家”。他又协助北京化工大学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青年教授赴烟台考察团”,共发布30多个科技成果,又一次促进了青年教授与企业的合作。
因为才干和业绩优异,谭天伟曾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还获得国家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去年,他又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他不苟言笑,而且容不得半点虚假”是真诚的耕耘者,众多学生和同行这么说。
这就是谭天伟,一个普通而时刻都渴望在生物工程领域有新发现的学者。
摘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