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承受压力就意味着成长进步

2008-12-08 |

——记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黄刚(1985级)

黄文辉 钱锡康

19907月,来自湖北武穴市的黄刚经过五年的苦读,以优良毕业生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来到车城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公司分配他到发动机厂虽然和他想去技术中心的愿望不一致,但他还是以一颗平常心接受了这一现实。未曾料到,正是这一步,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黄刚学长

黄刚(左)和技术人员、工人在工作现场

装配车间的一张“王牌”

面对这位新分配来的身高不到一米七零、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看起来还有些文弱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装配车间里的工人们想考验考验这位新来的年轻人,班长对黄刚说,车间里某某岗位你愿意不愿意干?黄刚说,我试试看吧!

分配给黄刚的是用600mm长的力矩扳手拧200Nm的螺栓力矩,一台发动机有714个螺栓,每天要装三百多台。黄刚一干就是七个月,他成了一名熟练的工人,他拧的螺栓扭矩很标准,控制得恰到好处。前一道工序的工人生病,黄刚就干两个人的活,工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知道“小黄刚是好样的”。

久而久之,他成了车间里的一张王牌,有什么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找黄刚。

厂里开展从日本引进的QC活动,工人们推举黄刚来组织;党团组织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黄刚又被大家推举为主力队员,为车间一次次捧回奖杯。

一次,厂里的一位前党委书记病逝。这位赵书记在职工中的口碑很好。职工们都非常尊敬他、怀念他。厂里决定组织一次演讲比赛作为纪念,车间主任找到黄刚。演讲是在厂大礼堂进行,台下有大约七八百人出席。演讲者有赵书记的老同事,厂里的老党员、行政干部,一共七八位代表。黄刚以一个新分配来的大学生的眼光,谈了他听到赵书记事迹后的感想。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次次赢得观众的掌声,激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黄刚的名字逐渐为厂里的人们所熟知。

一次次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黄刚一两年就被调换一次岗位,几乎各类工作都干过。每个工作岗位都富有挑战性。

在车间劳动一年后,黄刚被调到厂里的技术科做一名装试工艺员。工艺员是为车间服务的,经常要到车间去完成试验试装任务,而这些任务需要工人们的配合。以前在车间工作的群众基础给黄刚创造了非常好的工作氛围,每当他有需求的时候,工人们总会主动帮忙。这使得他的工作非常顺利。他也早已成为车间工人们衡量大学生的标杆,对后来分配到车间实习的学生,工人们动不动就说:“你看人家清华大学来的黄刚……”

几个月后,厂里的质管科需要充实力量去进行质量稽查用发动机试验室的技术改造,黄刚又成为合适的人选。正当他在技术岗位上干得很有兴趣的时候,厂团委换届,人们推荐黄刚做团委书记。党委书记找黄刚谈话,指出这既是工作需要,又是有意识地对你的培养和锻炼。出于对组织的信任和对书记的敬重,作为一名在中学入党,在大学担任过系团委副书记的黄刚,他又一次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

对一个勤奋务实的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会影响他开展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样也不会影响他工作的业绩。作为厂团委书记,黄刚的社会工作才能得到充分施展。社会工作使他认识、了解了厂里所有的人。一年后,他又兼任生产调度科副科长。

当时市场上急需提升柴油机动力,厂里决定在原有的EQD6102发动机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厂长让黄刚负责这件事。这是一项涉及调动厂里方方面面的工作,在他以前一直由一位副总工程师负责协调。作为生产科的一名副科长,黄刚要承担起这项任务确实超出他的工作职责范围。但清华人的个性使他面对挑战充满勇气和力量,既然组织信任,困难再大也不能后退。就这样,黄刚又挑起了这副重担。

一个人应该能可持续发展

1995年,黄刚面临的难题之一是他保留资格回清华读研已到了最后期限。回清华深造一直是他的理想,但让他毫不犹豫地放下一切就此离开,确实有些难以割舍。通过反复思想斗争,他给厂长和书记写了一封长信,说明了想回清华读书的理由,并做出承诺,拿到学位后一定再回厂工作。黄刚情真意切的信打动了党委书记和厂长。厂长对黄刚说:“你现在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留下来,你可能马上就有机会;另一种是你去上学,我欢迎你再回来,但你可能会失去一次机会。”黄刚回答:“我还是想回清华上学。”果然,黄刚离开后不久,厂里提拔了一名副厂长。几年后,黄刚才知道厂里当时正在他们两人之间做选择。对这件事,黄刚始终不后悔,他说:“一个人应该能可持续发展。”

在母校修完学位课后回到工厂,他就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副厂长。在此后的日子里,黄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厂里因产品老化而面临困境,急需要把工厂的生产、销售、产品开发搞上去,一方面又要完成研究生课题论文。一度他想到放弃学位,他不想因个人的学位拖延时间而耽误厂里的事情。在学校汽车系老师黄石、庄人隽夫妇的帮助下,最终选择了一条依托学校的技术支持、厂系合作,将研究生课题和工厂产品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当时,通过调研,黄刚得出一个结论,发动机要想在社会上有销路,必须开发应用电喷技术。要想在发动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有前瞻性,在国家新的排放标准颁布前,抢先开发出符合国家新标准的产品,赢得市场先机。而这一结果正好和自己研究生课题的研究内容相吻合。为何不将这两件事合二为一呢?黄刚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庄老师,庄老师非常高兴。他对黄刚说,我们一起来做成这件事。很快,庄老师来到二汽和发动机厂相关领导商谈,最终签订了双方合作开发的协议。协议签订后,协调和组织就成为黄刚的主要任务,他组织了一个课题小组赴清华,在庄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黄刚的得力助手王勇(1987级)是这个项目组主力之一。在庄老师的指导下,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

电喷发动机的前期开发,为该发动机与福建东南汽车公司配套供货打下了基础。东南汽车希望能匹配东风的发动机,但给他们提出了严格而紧迫的开发和投产的时间表。有了市场的需求拉动,新型发动机产业化的进程很快。但毕竟研究项目和产业化中间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电喷发动机进气管的开发在短暂的时间内,成功的风险很大。黄刚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愿望,获得了合作方的信任。他们打消了请日本人和台湾人做这件事的念头,决定让黄刚他们来完成。

黄刚至今还难以忘记在福建和东南汽车公司合作计划商谈时的那一幕。黄刚在谈判前所得到的进气管试验数据还很不满意。因此,在谈判过程中所有矛头都对准了他,但他没有任何的退路,压力巨大。也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在厂里一直加班攻关的王勇打来电话告诉黄刚,试验中的问题找到了。黄刚激动地告诉大家:“我们成功了”。与会者一片赞叹,黄刚多日来的压力在此时得到了释放。

他也想起在试制样机时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一起连夜加班获得成功时喜悦的心情。他说:“和大家在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电喷发动机开发试制成功后,开始批量生产,向东南汽车公司供货,销量一年比一年增高,发动机厂经营状况得到好转。黄刚在这些工作的磨练中成长进步。在职工们的心目中,他是值得他们信赖的人。20009月,黄刚成为当时东风公司最年轻的厂长。

与此同时,黄刚的研究课题也顺利完成,他于20011月获得了硕士学位。

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黄刚学长谈到: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母校汽车系庄人隽老师。是庄老师亲自和当时的公司领导商议,一定要安排我到发动机厂从基层工作做起(后来才知道)。在保留资格5年后是庄老师劝导我回校读研,并指导帮助我修习有关管理课程,结合工厂实际,系、厂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庄老师还亲自到厂里来共同开发新产品,工厂上上下下都认识庄老师。另一个是当年厂党委书记王广畔。他对我的工作成长作了精心安排,放手让我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黄刚出任厂领导期间,他沉着应对,大刀阔斧又稳妥细致地进行了管理改革,使厂内90名中层干部精简了三分之一。工人们称赞说“这件事,我们等待了多少年了”。他组织干部职工全员培训,更新观念,培育企业文化,他认为“员工之不为,是因其不知”。他的思想理念、组织能力、技术思维,为人品格,显示了优秀的领导才能,曾先后获得东风汽车公司优秀领导干部金奖、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及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36月在东风汽车公司和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运行前夕,黄刚由发动机厂厂长提任合资公司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

十多年来,黄刚在不断承受压力和迎接挑战中成长。他有一句名言:承受压力就意味着成长和进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