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李冠兴:一生奉献核事业

2008-12-02 |

李冠兴,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1956年从上海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2年师从李恒德院士攻读研究生,1966年底毕业。1967年分配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2厂工作至今。曾任202厂厂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1223,校友总会和工物系一行赴202厂访问了李冠兴学长。

李冠兴院士

1962年在清华读研究生起,李冠兴就开始从事核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40多年过去了,李冠兴早已成为了核材料与工艺技术领域的专家。

终生受益的研究生教育

李冠兴读研的时候,刚成立不久的工程物理系还处于“幼年期”,教师队伍也很年轻,科研积累几乎为零。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核材料科研工作的方向和重点都不是很清楚,大家都是摸索着前进。研究课题的方向是发动学生一起来制定的。有一次,教研组的王一德老师在图书馆找到一本英文原版书,学生们本科学的外语是俄语,英语几乎一窍不通,于是每人分一段来翻译,翻译好了凑到一块,大家讨论。在讨论200号热室方案时,班上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提方案、画图,再把自己方案的优点讲给大家,系主任何东昌教授也过来跟同学一起听。当时提出了很多那时候看来很稀奇古怪的方案,后来知道同时期国外也是有这些方案的,可见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并不在外国人之下。

给李冠兴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恒德先生的《金属物理》课,第一节课先生就给同学们开出了一张书单,全都是英文经典著作,让大家自学这门课,什么时候觉得可以了,就可随时去找先生考试。大家每天都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完全没有人管也没人指导,都是自觉主动地学习的,就这样学完了这门专业基础课。从此,大家都养成了很好的自学习惯。

当时,研究生的课题很难选定。一般是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文献调研,然后就写报告交给先生。报告要说清楚三点:第一,国外研究的情况;第二,教研组具备的研究条件;第三,自己准备怎么做。拿到报告后,先生不会立即回答是否可行,要带回去研究一段时间再答复。就这样李冠兴交了好几份报告,然后又被否定了好几次,最终才选定了“铀的热循环”这个课题。选好题目后,先生让李冠兴拿着方案向教研组里的老师一个一个请教,请他们来提意见。各位老师给他的方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他认真地进行了修改,然后在教研组答辩通过后,才正式开始他的课题研究。当时,教研组实验条件非常差,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各种设施也不齐全。实验架是李冠兴自己动手焊的,控制系统是用时钟来实现的。老师同学都没有经验,遇到问题了不能靠别人,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那段时间,李冠兴白天带着低年级同学做实验,晚上要翻阅大量文献,每天都只能睡上五六个小时。

在这种条件下,李冠兴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业。虽然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远不如现在的规范,但是那时候大家不惧怕困难,完全开放式地思考问题,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很大锻炼,这一点让李冠兴终生受益。

来到202厂,没想到一干就是40

毕业时,李冠兴被分配到了202厂。该厂主要是从事核材料研究与生产的,与李冠兴的专业非常对口。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考虑到自己在学校里面学了十年了,希望到工厂去锻炼锻炼,于是就到了202厂。这一来就没再“动过窝”,一干就是40年。

刚来的时候研究所有600多人,大家都很年轻,30多岁的就算是“老头”了。年轻人在一起很有朝气,每天都干劲十足。由于研究生阶段的锻炼,李冠兴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可是刚刚工作了一年多,由于“政治问题”,李冠兴就被派去当时的施工连,劳动了一年半。后来考虑到他的研究生身份才重新让他回到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回去后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从事中间层的研究,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查资料、定方案、整治设备、选材料等等,但这一切对于李冠兴来说并不困难,跟他读研究生时所做的工作很相似。第一次做项目报告时,李冠兴就遇到了核材料界的老前辈张沛霖院士,先生评价他的工作说很好、很科班。就这样,第一次见面先生就记住了这位清华毕业的小伙子。

之后,不断有攻关课题交到李冠兴手上,每次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76年,他曾独立解决了生产中存在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其他人花了很长时间都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而李冠兴仅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他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论,并用自己的推理正确解释了生产实际中的现象,从而解决了问题。这次任务的完成,在厂里影响很大,也得到了先生的赞赏。

作访问学者也是带着清华学风出去的

1982年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李冠兴十分难得地获得了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到了国外,李冠兴也是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研究工作。他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所以他珍惜每一分每一妙的时间来汲取新知识,了解国外的情况。他是带着清华学风出去的。

在国外这段时间,他手里握着三把别人没有的钥匙:一把是扫描电镜实验室的钥匙;一把是计算机室的钥匙;还有一把是能打开所有实验室门的标有MMaster)的钥匙,这三把钥匙为李冠兴的科研之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很多现代化的仪器都不会用,李冠兴利用休息时间到实验室翻阅大量说明书和参考书,不断试验探索,逐一掌握了使用方法。为他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凭借清华学生的自信,李冠兴经常与他的导师Powell教授争论问题。当时,他对Powell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到图书馆找材料来证明Powell的观点是不对的。他这样没有完全按照教授观点来做事的作风,反倒赢得了Powell的认可和尊重。回国前Powell教授在给张沛霖院士的信中对李冠兴备加赞赏,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干和勤奋工作的年轻人。他向我显示了他具有分析处理范围广泛的各类不同问题的能力”。

“好运气”让他一举中第评上院士

曾有人向张沛霖先生询问过,谁够资格评选院士。凭着对李冠兴多年的了解,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我觉得李冠兴够资格。”

先生的确没有看错,1999年评选院士时,李冠兴以他渊博深厚的专业水平突出重围,首次申报院士就获得了成功,这在工厂里面是史无前例的。当大家对他投去羡慕的目光时,谦虚的李冠兴打趣道,自己是“运气好”才一次评上的。李冠兴也十分感谢导师李恒德院士,认为先生在学部的推荐与介绍也起了重要作用。对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得到两位德高望重的院士的教诲,李冠兴感到十分幸运。

这样59岁的李冠兴当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也是包头市唯一的一名院士。

带领202厂走出困境,创造新的辉煌

1990年到2000年,李冠兴担任202厂总工程师的10年间,工厂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军品生产线被停掉了,主要的产品全没有了。李冠兴四处奔走,争取多方支持,筹建了核工业唯一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研发基地,争取到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支科研团队。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带领团队,在元件研究和材料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李冠兴被任命为202厂厂长。随着我国核电站的发展,厂里出现了转机。他领导组织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拿出了我国第一组合格的重水堆核电燃料组件,为秦山三期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管理工作中他推行两个“坚持”:坚持高标准,向国内或国际一流水平看齐;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允许弄虚作假。他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和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造就了一大批英才,带领他们一起创造了202厂的再度辉煌。

李冠兴曾多次谢绝大城市、大企业的高薪聘请,在相对比较艰苦的内蒙古地区,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奋耕耘在他热爱的核事业领域。他以“求真务实,创新图强,厚道为人,报效祖国”的人生信念和“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科学态度,在核材料核工艺技术领域勤奋耕耘着。他说,我愿一生从事核材料工作。

姜微微

相关新闻

  • 172007.05
  • 102017.01

    董申保:一生奉献 风范永存

    董先生是中国变质地质学的主要奠基人,享誉国际,为我国的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302016.12

    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纪念李传信诞辰90周年展览

    李传信(1926—2005),湖南醴陵人。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1944年秋考入西南联大先修班,1945年入西南联大电机系学习。1946年抗战胜利后,随....

  • 112020.08
  • 092018.11

    刘安民:为建设内蒙边疆奉献一生

    刘安民,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志愿到内蒙古建设边疆,一生致力于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为我国该领域人才培....

  • 112020.03

    7个故事,串起他爱国奉献的一生

    钱学森是一位科学界的巨擘,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灿烂的科学人生和感人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日前,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 112008.03

    宋叔和院士献身地质事业的光辉一生

    邬介人宋叔和院士是著名地质学家,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领域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是终身献身于地质科学事业从事地质工作长达七十多年的老一辈专家学者;是地质学界后来者的良师益友,更是年轻地质工作者的光辉榜样。宋叔和院士为区域成矿学、矿床地质学、矿产勘查地质学和成矿学研究以及古生物学和地质教学培养人才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地质人生平凡而伟大,并以自己的献身精神和成功的找矿实践为中国地...

  • 012020.12

    李冠兴院士,一路走好!

    2020年12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因病在京逝世。李冠兴,1940年1月14日出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6年研究生毕业。1982年至1984年,公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冶金工程系作访问学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名誉总经理、核工业特种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反应堆材料和燃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李冠兴长期从...

  • 042023.02

    一生求真奉献 铸就大国利剑——纪念我国洲际导弹总师屠守锷逝世10周年

    我出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成长在红旗下,受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航空专业成为我决心报考的专业。1953年我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58年大学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在这里我有幸遇见了许多老一辈航天科学家,如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和庄逢甘等。在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中,我发现他们身上有着共同的品德,那就是爱国、奉献、求真和创新。他们的言传身教,...

  • 042020.12

    深切缅怀李冠兴院士

    李冠兴是我国著名的核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新型特种材料研发及应用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从事核材料与工艺技术、粉末冶金、金属材料、高级陶瓷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在生产堆、研究堆和核电站燃料元件与相关组件及铀材料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1966 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材料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他选择扎根一线,在原二机部二〇二厂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恳耕耘。他推翻了苏联专家的结论,为军用生产堆元件成品率的大幅提高和降低堆内事故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二〇二厂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四处奔走,争取支持,筹建了核工业唯一建在工厂里的重点实验室,建设了研发基地,争取到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