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三个八年造就一个陈信祥

2008-09-26 |

陈信祥,现任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60 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转入精仪系光学仪器专业,1966 年毕业。1986 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电机系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总工程师,SAP 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等。

陈信祥学长

不到20 平米的董事长办公室,陈信祥戴着四方眼镜,嗓音有些沙哑,说话时总是微笑,不时理理头发。陈信祥说,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是“三个八年”。

清华八年19601968

陈信祥1960年进入清华,当时正面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在照澜院附近给每班一小块地种菜。陈信祥回忆,吃的是“小二黑”(二两的黑色薯面窝头)、“无缝钢管”(菠菜长到很长才吃,茎已像“钢管”了)。尽管如此,同学们精神状态非常好,学校倡导学习徐特立,“最困难的时候,跟党走。”他说:“清华进行了许多的革命传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基本品德的教育。”《毛泽东选集》出版时,他还骑车到王府井,排队买这本书。陈信祥回忆说,清华教育学生最重视“基本功”——做人和业务。说到这儿,他脸上洋溢着笑容。“学校特别强调理论、实验、外语这三项基本功。理论是知识能力、实验是动手能力,外语是交际能力。由于学校重视了基础培养,使得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非常的顺利。”当时,学校在学生中设有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的重点培养对象。陈信祥就属于那千分之一的,课表都是单排出来的。“最受益的是可以和系主任金老师一起做实验。那时的老教师们都非常的谦虚,也教同学们谦虚,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陈信祥说,在学校里对他一生起转折性作用的事就是1963 年入党,然后做辅导员,相当于“半脱产干部”。毕业时遇到了“文革”,陈信祥于1968年才实际离校。

东北八年19681976

1968年,陈信祥被分到北大荒,在解放军3168部队农场劳动了一年。当时北大荒冬天气温会降到零下50°C。尽管冷,但大家晚上还会围在一起看露天电影。陈信祥回忆,一次看《南征北战》,“起初大家还都围在一起坐着看,到后来,就都开始跑着看了。当时的场面,真的有点像电影里讲的一样‘南征北战’。”他开玩笑说,“夏天的时候,每天一早和傍晚有‘小夭’(小虫子)值班;晚上有蚊子值班;中午有牛虻值班。牛虻叮的包得有一个铜钱那么大呢。”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受到“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的思想教育。但由于社会尚有一些“左”,刚开始工作时,毕业生们大多感觉没有什么前途。一件发生在东北的事改变了他对未来的看法。1970 年某日,在沈阳的陈信祥听说新华书店要出一本翻译自日本的《晶体管线路》。半夜,他和同厂另一位清华的同学来到新华书店。黑漆漆的书店门口站着一堆人,几乎都等着买这本书,其中竟有十几名清华人。虽然这本书和有些人的专业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们都隐隐认为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春天”来了,大家可以开始搞业务了。当时正是冬天,十几个原本互不相识的清华人来到中山公园,每人买根冰棍一起谈天,庆祝“春天”到来。

美国八年19801988

1980年陈信祥去美国留学深造。中国正值改革开放,鼓励学生出去看看世界。于是,陈信祥自费去宾州州立大学留学5年,获电机系博士学位。后又在美工作3 年。陈信祥在国内学的是光学仪器专业,偏机械,但在美国学的是电机。这样一方面改了专业,另一方面又是用英文学习,一开始学习上有些困难,压力大。但因为基本理论扎实,所以进步比较快,最后做出了高水平的毕业论文。“打从一开始出国,就想着学好本事以后回国工作。”清华的教育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爱国”。他回忆,1985年,中国领导人访美,留学生提问:“中国现在是在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领导人反问道:“现在的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你说这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呢?”留学生们听到这番话很振奋。回到祖国的留学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陈信祥开玩笑说:“我在国外,既得不了诺贝尔奖,也发不了财,倒是回国做一番事业更有价值。”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记者郭曼桐)

相关新闻

  • 082022.08

    薛其坤院士: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部分“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南方科技大学青年学者,以“关于研究的三个层次”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与经验。他鼓励青年科学家要不畏挫折失败,坚定冲击科学前沿问题的理想与信念,勇攀科学高峰。薛其坤在“科学探索奖”跨学科交流活动中与青年学者做分享以下为精选的分享内容在今天这个非常温馨的学术交流氛围中,我想从自己熟悉的三个领域来分别谈谈关于研究的三...

  • 052008.12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陈婧霏

    纯净、梦幻、迷离,她的声音仿佛仲夏的梦。曾放弃发展平顺稳妥的金融行业转投艺术,只为追寻内心,“看看人生的另一面”。她用音乐唱出心声:“扮演别人的时间都是浪费/生存规则再珍贵/若弄丢了自己是谁/ 前进也成了后退。”唱作音乐人、词曲作者、导演,如今她成长为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青年”。她就是清华大学2008级校友——宝藏歌手陈婧霏

  • 172020.08

    郑敏:做一个生命的强者

    2020年7月18日,“九叶诗人”中的最后一叶——郑敏先生走过了期颐之年,向着人生的第二个百年进发。作为郑敏诗歌的读者和爱好者,我认真阅读了她不同时期的近乎所有诗歌作品和诗论文章,将其作为硕士和博士论文的研究...

  • 022018.01

    陈婧霏:我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老灵魂

    陈婧霏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去年刚刚完成了在伯克利音乐学院音乐管理的学习,眼下这一年,才陆陆续续地拿出一些音乐作品。

  • 132017.10

    陈衡哲在美国的第一个寒假

    在新文学拓荒者、清华首批留美女学生、北京大学首位女教授陈衡哲的人生中,1914年的寒假只是短暂一瞬,但这20天的经历是她融入美国生活的重要一步。告别之....

  • 112019.12

    彭桓武:离世前三个月寄出论文更正信

    这封更正信的发出时间是2006年11月16日。3个多月后,彭桓武走完了92岁的不平凡人生。

  • 032018.04

    陈寅恪谈学术规范的另一个侧面

    纵观《陈寅恪集》,无论是他的著述,还是讲稿等等,我们并不难感受到其对“凡引及旁人的意见,俱加声明”的严格遵守,堪称典范。在陈寅恪文章的字里行间,随处可....

  • 292020.03

    陈行甲:一个疫情中受困者和行动者的成长

    对于我个人来说,抗击疫情是人生中极其特殊的一段经历。我是受困者,又是行动者,也在这期间收获了一些成长。

  • 012024.02

    发现另一个我——胡凯

    他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国际大赛100米决赛的大学生运动员,也曾夺得国内外多项短跑项目的金牌,他就是“眼镜飞人”胡凯。经历了荣耀、失败、重塑,胡凯找到了“另一个我”,这是他的第二人生,也是他将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从运动员到老师,他说:“不管身份怎么变化,只要我们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你就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