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中国科学院新选院士校友简介

2008-09-24 |

吴硕贤

建筑技术科学专家。1947年5月生,福建诏安人。1970年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1981年、1984年先后获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技术科学硕士、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长期从事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系统提出城市交通噪声预报、仿真及防噪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国际上20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完成首例将建筑辅助设计软件与声学软件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的工作。提出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指导并与合作者提出扩散声场仿真新计算模型和界面声能扩散系数的改进测量方法和计算公式。开展建筑环境评价方法体系、人的行为模式和使用后评价研究,初步建立了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理论体系。承担55座观演与体育等建筑的音质设计。

飞机空气动力学专家。1938年10月2日生于吉林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现任中国一航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飞机空气动力研究和设计工作,在飞机空气动力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创造性地解决了飞机研制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并在工程设计中得到验证和应用,完善了我国飞机气动布局的设计方法,研究并设计了新一代综合高性能布局方案等。培养博士生12人,硕士生21人。

陈祖煜

水利水电、土木工程专家。1943年2月生,浙江宁波人。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91年在水利系获博士学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长期从事边坡稳定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1983年与Morgenstern教授在理论和分析方法两个方面完善了边坡稳定分析领域中著名的Morgenstern-Price法;1996年与Donald教授提出了建立在斜条分法基础上的极限分析上限解的微分方程以及相应的解析解,成功地获得了与五十年代索科洛夫斯基提出的理论解完全一致的解答;近期,将上述成果推广到三维问题的求解,使边坡三维稳定分析成为现实可行。先后提出小湾、天生桥、漫湾、二滩、天荒坪等大型工程滑坡险情的工程措施,并成功实施;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软件STAB已形成一个具有141个应用单位的用户网。出版著作7本,发表论文12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

顾逸东

航空、航天系统工程专家。1946年9月生,上海人。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主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总指挥。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

早年从事宇宙射线实验研究,后从事高空气球工程技术研究和宇宙射线及硬X射线天文观测研究;主持建立我国平流层气球系统,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奠定了我国高空气球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推动了多学科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

主持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的技术工作,领导了载人航天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和空间有效载荷的研制,采用工程技术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的方法,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载人航天多任务空间应用技术体系和应用系统设计集成方法,成功解决了多任务复杂系统的工程实现;周密组织了神舟1号到神舟6号飞船上应用任务的发射场测试、在轨测试试验和运行管理。

薛其坤

材料物理专家。1963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中科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我校物理系“长江特聘教授”。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2到1999年在日本和美国学习工作。

主要研究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开展了GaAs半导体薄膜、InAs/GaAs量子阱(点)、宽禁带半导体GaN薄膜生长动力学研究,发展完善了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表面再构的基本规律;开展了半导体Si衬底上金属超薄膜量子尺寸效应的研究,定量建立了金属薄膜体系量子效应和材料性能间内在联系,发现了薄膜热膨胀系数、功函数、超导转变温度等的量子振荡现象;开展了有序纳米结构的自组织生长研究,发明了若干原子尺度精确控制生长技术,解决了异质外延生长纳米有序结构的难题。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被引用1300多次。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