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我校1996届电机系博士毕业生、41岁的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最引人注目,他是中国工程院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作为舰艇电力系统的学科带头人,马伟明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国家专利4项,为我军装备建设和电力系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 我军新一代潜艇需要装配高效能的多相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当时,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这种发电机。 “落后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就是舍下这条命也要打造出‘中国牌’的新型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马伟明在心底暗暗发誓。为了尽快造出原理样机,马伟明和工人师傅一起干,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我国首台样机宣告诞生了。这一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发明奖,并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对模拟样机和国外同类电机性能进行试验分析时,马伟明发现在整流系统中存在“振荡现象”。这是困惑电机界将近20年的世界性难题,西方发达国家也未找到可靠的解决办法。马伟明经过上千次的试验、上万组数据参数的分析计算和1800多个日日夜夜的拼搏攻关,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一个能够准确预测振荡的判据公式,并且找到了能有效消除这种振荡的方法。 两个符号决定谈判结果 6年后,马伟明到外国公司验收某型设备,指出该设备存在重大隐患,并按照合同提出索赔。该公司请来几名博士与马伟明较量。马伟明在纸上只写了两个符号,告诉他们应该调整这两个参数。对方一听就愣住了,问:“你已经掌握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技术?”马伟明自信地点点头,对方再也没有吭声,谈判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这是一次成功的较量,为国家避免经济损失上千万元。对方还不得不花费巨资购买马伟明此项发明专利的一次使用权。随后,该公司3次发来电传,邀请马伟明前去进行技术指导;还破天荒地将原本对中方严密封锁的 电机设计图纸寄来请马伟明教授帮助审查。 先有“论文”后读博士 1992年底,在为马伟明主持完成的“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发电机稳定装置”课题研究举行的鉴定会上,我国电机界知名学者、清华大学郑逢时教授看了马伟明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报告后,主动提出让马伟明到自己门下攻读博士学位。郑教授的提议与马伟明的心愿不谋而合。郑教授返校后,立即拿着马伟明的课题研究报告向学校领导举荐。一路绿灯,马伟明很快获准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先有“论文”,后读博士,马伟明在清华园里留下一段佳话。 从容应对技术权威的挑战 有一年,我国引进某国的某型设备发生严重故障,马伟明教授受命主持技术检查,发现制造工艺存在重大缺陷。这一结论反馈给某国后,制造商率领由10位资深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飞赴中国。高傲的外国首席专家一开始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他们的技术如何先进、产品如何安全可靠,矢口否认中国专家的鉴定结论,一口咬定是“中国人操作不当”造成的故障。马伟明早有准备,他铺开一张图纸:“先生,这是我们根据测试绘制的设备结构图,请看这里……”他用手指着图中的一处处连接点,有条不紊地谈起对故障原因的分析,简明而深刻,直指问题要害。并将一本试验数据递到对方面前。对方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汗水浸湿了鬓角。一动不动地呆立在那里,再也不说一句话。 (解方) |